共享印染廠是“集約”還是“共享”?
舉例說明:“小明”開了一家印染廠,印染廠投入大、耗水耗電、污染高、人工成本高,“小明”這個公司可謂是慘淡經營。
從今年開始,山東省第一個染色共享工廠在泰安投入使用,有了它,“小明”公司的成本將會下降,而且不用再擔心高污染的難題。
山東康平納集團有限公司就是山東省內第一個染色共享工廠,這家共享工廠憑借自主研發的筒子紗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設備,走在了行業前沿。
偌大車間,工人卻寥寥無幾。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不僅大幅度提高了紡織染色質量,節省了人力成本,還大大減少了耗能和污染排放。
高人工、高污染、高能耗,一直是紡織印染行業的沉疴,憑借筒子紗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設備,康平納不僅破解了這一行業難題。雖然優勢多多,但這套先進技術和設備推廣起來卻并不容易。
山東康平納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琳介紹,如果要投資建設這樣一個單體的車間,光整套裝備就需要1億8000萬到1億9000萬,一般的工廠根本沒有這么大的能力來購買這些設備。
70萬噸印染年產能是否會改變省間格局?
企業算小賬,政府算大帳。如何通過一種新模式讓三方共贏?
在財政資金支持下,康平納作為山東省內第一個染色共享工廠在泰安投入使用,周圍的紡織企業能夠實現訂單式購買,不用再耗時耗能自己印染。高科技紡織印染企業做平臺,為傳統中小紡織印染企業省下設備投入、省下人工、省電、省水、降低污染,大家合作共贏,這就是共享工廠的奧秘。
據了解,紡織服裝產業是山東傳統支柱產業,印染是紡織服裝產業鏈上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但是,傳統的印染技術耗能高、耗水大、污染重,導致山東印染行業多年來無法取得“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成為制約紡織服裝產業由大變強的關鍵瓶頸。
數據顯示,山東色紗市場規模約200億元,但省內色紗產值僅為73億元左右,產能缺口近三分之二,自我配套能力嚴重不足。受此影響,目前,山東每年54.4%的紗線、54.7%的坯布,由于無法在省內印染,只能作為低附加值的基礎原材料輸出省外。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山東每年要從省外采購大量的面輔料,以滿足服裝、家紡等終端產業的需求。
在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較為集中的淄博、棗莊、濰坊、濱州、聊城、新泰等6個地區,布局建立集約化、標準化的分布式智能綠色印染共享工廠,形成72萬噸左右的年印染能力,面向輻射區域內紡織服裝企業提供智能化、綠色化的印染加工服務,置換規模小、分布散、技術裝備落后、生產方式陳舊的傳統印染工廠。
山東計劃用5年時間,在全省建設1個印染行業云平臺和7個分布式印染共享工廠?!?/font>
從實際運行情況看,相較傳統的印染加工模式,新模式印染每噸紗線可節約用工80%、用水70%、用電45%、蒸汽58%,減少污水排放68%,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1+7”區域性共享工廠體系建成后,將形成70萬噸的年印染能力,預計年可新增銷售收入220億元,可節水6800萬噸、節電80000萬度,減排污水6400萬噸,帶動紡織服裝產業增加收入1000億元以上。
來源:紡織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