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和產業的結合,在行業的落地是很多公司尋求的方向,目前結合較好的就是智能監控、金融、人臉識別等領域,但在傳統行業,特別是紡織行業,人工智能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我們公司致力于推動人工智能在紡織行業應用,助推紡織行業信息化、智能化的產業升級?!苯?,上海鍇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技術總監劉震向記者介紹了屬于他們自己的“AI解法”。
對于紡織企業而言,質量就是產品的生命。如何對產品質量進行加碼,是每個企業必須解好的“必答題”。由鍇銓智能自主研發的這款名為“AIQC曉布智能質檢機器人”的產品,能幫助紡織企業完成面料產品質量檢測這一“大難題”。
困難重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紡織行業作為中國的傳統優勢行業,在出口產品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近幾年,中國紡織品出口也經常會遇到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等問題,部分原因是由于國內外檢測機構對紡織產品檢驗標準不統一所導致的,有的根據地方標準進行檢測,有的根據實驗室檢驗標準評判,有的則根據供貨商提供的標準進行檢測對比……難以形成統一檢測標準。
另外,在面料質檢的過程中,“立即”也很重要,早發現問題,就可以及早采取補救措施。重新生產面料是需要時間的,尤其是一些特殊規格的面料,如經緯紗支或經緯密度不同于市售的常用規格,就需要定織定染;再比如色織面料,則需要更長的生產周期。
“過去,常見的抽查量為總量的5%~10%,但如果面料的價值較高,或者客戶有需要時,在抽檢合格后還要進行100%檢驗?!眲⒄鹣蛴浾呓榻B,面料檢驗內容主要包括外觀和品質兩方面。具體包含面輔料顏色、量度、克重、經緯、面料組織結構、色牢度、縮水率等。外觀檢驗是面料檢驗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叭斯z測的錯誤率很高,對技術工人而言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經常會出現漏檢、錯檢、甚至是不檢的情況。如果遇上外貿企業要求在專業檢測機構進行全檢的,企業更是要承擔一筆高額的檢驗費。”劉震說。
技術突圍,打鐵還需自身硬
基于以上紡織行業的現實情況,AIQC曉布智能質檢機器人應運而生。據劉震介紹,這款機器人采用鍇銓智能自主研發的瑕疵識別算法,結合高精度多攝像頭疵點捕捉系統,以紡織品面料瑕疵大數據、檢驗流程、使用場景作為支撐,針對紡織品面料外觀檢驗、質量評判等需求而研發,是應用于紡織品外觀質檢的智能機器人。
“我們在設計研發的過程中,重點突出三大優勢:第一是統一檢驗標準,這款機器人應用了人工智能算法,通過瑕疵大數據的學習,可以識別二十幾個大類的紡織品瑕疵問題,檢測準確度可達95%以上。第二是具有40~80米/分鐘的高速檢驗和簡化操作流程,可節約檢測時間、使效率更高,同時功能集成度高,占地面積小,操作方式人性化,簡化了工人檢驗的工作,使得驗布工作能夠輕松展開。第三是檢驗信息實現物聯共享,檢測過程中的數據實時反饋,同時還能傳輸給上下游企業,進行信息共享。隨著紡織行業當前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AI人工智能的檢測設備對整個行業的質量提升,起到了極為有利的促進作用?!眲⒄鸾榻B道。
曉布智能質檢機器人搭載的功能強大的AIQC紡織品智能質檢軟件,具備面料外觀檢驗、疵點分類、色差分析及出具檢驗報告等多種功能,還采用了IOT工業物聯網管理與ERP企業管理系統,能有效提升面料信息數據的管理、精準地記錄每一米面料的結果,使紡織品面料外觀檢驗信息化、可視化、規范化。除此之外,以紡織品檢驗為實用場景,通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替代紡織品檢驗行業原有的低專業化、低信息化、低標準化模式。以智能科技為產業升級,讓人工智能為企業服務,更讓中國創造改變世界。
“做這款產品的初心就是為了將智能科技帶入紡織行業,顛覆紡織品面料檢驗方式,規范紡織品面料檢驗的標準,帶動傳統行業實現技術升級?!眲⒄鹫f,“像硬件部分的攝像頭也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擺脫國外對核心設備的控制,有效控制設備成本。整個紡織行業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利潤本身就不高,我們就是想要研發出一個成本低的、好用的、能夠真正服務于紡織行業的產品,為紡織行業的產業升級打造AI技術的‘風火輪’?!睋?,曉布智能質檢機器人將在9月25~27日舉行的2019年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秋冬)博覽會5.2館C22展位上第一次亮相。
思深悟遠,咬定青山不放松
2019年可以說是全球“5G元年”,中國5G發展也已進入沖刺階段。在5G+AI“雙核驅動”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將進入“快車道”。對于廣大傳統紡織企業來說,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順應潮流。
劉震坦言:“目前,我們會努力繼續深耕紡織行業的應用,抓住5G的時代大潮,將人工智能在紡織行業的應用進一步推廣開來。現在只是做面料成品檢驗的環節,后續會向生產端的上游延伸,從生產過程的源頭來避免面料瑕疵問題的產生。另一方面,依托現有優勢通過給每一批布料設置附帶質檢信息的RFID‘身份證’標簽和利用5G技術帶來的萬物互聯,為下游企業提供智能化倉儲和物流的硬件基礎?!?/font>
硬件上的投入很“硬”,而軟件上的建設也不“軟”,這是劉震的“匠心”,也是每一個“中國制造”企業家的“匠心”。我們現在還無法想像,紡織行業將會產生怎樣的革命性應用,但這些應用必將在5G+AI的實踐中出現。很多時候,基于技術的應用都不是靠片面的預測和規劃出來的,企業要做的就是讓技術先行去做好準備,讓底層技術更成熟,更具彈性,從而加速突破與落地,踩著AI技術的“風火輪”,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諸多重大挑戰,并鋪就通向未來世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