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互聯網+”11個具體行動計劃發布 |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7月4日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未來三年以及十年的發展目標,提出包括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等在內的11項重點行動,并就做好保障支撐進行了部署。 跨界人才缺口大 “互聯網+”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近年來,我國在互聯網技術、產業、應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已具備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的堅實基礎,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表示,傳統企業自覺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尚顯不足,互聯網企業對傳統產業的理解也不夠深入。目前新業態發展面臨一系列體制機制的障礙,特別是認識上的障礙,以及跨界的綜合型復合型人才的缺乏等方方面面,都嚴重阻礙了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也阻礙了互聯網企業向傳統行業的滲透和拓展業務。 11大領域具體行動計劃 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指導意見》圍繞轉型升級任務迫切、融合創新特點明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提出了11個具體行動計劃,既涵蓋了制造業、農業、金融、能源等具體產業,也涉及環境、養老、醫療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 1、“互聯網+”創業創新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創業創新為重點,推動各類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大力發展眾創空間、開放式創新等,引導和推動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2、“互聯網+”協同制造 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協同制造新模式。在重點領域推進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打造一批網絡化協同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形成制造業網絡化產業生態體系。 3、“互聯網+”現代農業 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4、“互聯網+”智慧能源 通過互聯網促進能源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節能減排。加強分布式能源網絡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進能源利用結構優化。加快發電設施、用電設施和電網智能化改造,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 5、“互聯網+”普惠金融 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全面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勵互聯網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的融合創新,為大眾提供豐富、安全、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型企業。 6、“互聯網+”益民服務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高效、便捷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務消費成本。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加快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游、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創新政府服務模式,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7、“互聯網+”高效物流 加快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對接和使用效率。鼓勵大數據、云計算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建設智能倉儲體系,優化物流運作流程,提升物流倉儲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和運轉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8、“互聯網+”電子商務 鞏固和增強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領先優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和跨境電商,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發展空間。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不斷深化,網絡化生產、流通、消費更加普及,標準規范、公共服務等支撐環境基本完善。 9、“互聯網+”便捷交通 加快互聯網與交通運輸領域的深度融合,通過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等互聯網化,推進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發展,顯著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服務品質和科學治理能力。 10、“互聯網+”綠色生態 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監測及信息發布系統,形成覆蓋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動態監測網絡,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逆向物流回收體系中的平臺作用,促進再生資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動化、透明化,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 11、“互聯網+”人工智能 依托互聯網平臺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培育若干引領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骨干企業和創新團隊,形成創新活躍、開放合作、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7項保障措施提供有力支撐 《指導意見》還提出推進“互聯網+”的七方面保障措施: 一是夯實發展基礎; 二是強化創新驅動; 三是營造寬松環境; 四是拓展海外合作; 五是加強智力建設; 六是加強引導支持; 七是做好組織實施。 徐洪才表示,意見提出的具體行動對于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經營領域的拓寬拓展,加速提升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各行各業的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優勢新動能,都具有積極意義。 2025年初步形成“互聯網+”新經濟形態 《指導意見》提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到2025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互聯網+”這樣改變生活 “互聯網+”行動的提出,一方面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它也不僅限于經濟領域,還將通過與公共事業和生活服務業的融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切實改變。 比如說,時下流行的各種打車軟件。打車軟件是人找車,車找人,沿著這個思路,現在已經有了貨物找貨車,貨車找貨物的物流應用程序,也是“互聯網+”的概念。除此以外,“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還會帶來更多變化。(央視新聞)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