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棉輪出累計成交30余萬噸 |
本刊記者-郝杰 截至5月16日,儲備棉輪出累計成交30余萬噸,其中進口棉成交總量20余萬噸,成交率100%。國產棉成交總量9萬余噸,成交率98%。 交投繼續活躍的背后,有個現象不容忽視,那就是進口棉的價格比國產棉成交價格高出千元左右,有的甚至高出3000元/噸。紡織企業對進口棉的青睞說明國產棉的質量和進口棉存在一定的差距。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棉花種植面積從7000多萬畝降至5000多萬畝,面積減少將近2000萬畝,但產量僅減少100多萬噸。但是在棉花產量增長的同時,近兩年,棉花質量的降低幾乎成了業界探討棉花問題的焦點。 在近日棉花業界舉行的一次會議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直言,在過去的幾年里,棉花注重提高產量的同時確實有一些質量指標下降了,棉纖維變粗,28毫米以上的數量越來越少。而對于正在產業升級的紡織業來說,對棉纖維的質量需求卻越來越高。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對此也有相同的看法,她說棉花產業的關鍵依然是品質。從儲備棉的火熱不難看出,只要品質有保障,能夠滿足紡織的需求,銷售途徑并不用擔心。 紡織企業反映的棉花質量問題主要集中在纖維短、強度偏低、異纖多、一致性差、機采棉的含雜量高等方面。 在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時,中國棉花協會副秘書長楊照良說,第一,重產量輕質量是政策引導上出了問題,整個行業都圍繞產量為中心進行種植、研發品種、管理。 第二,植棉面積10萬畝的鄉鎮種植品種多達30個,品種“多亂雜”直接影響了品質一致性。 第三,棉花采摘、存儲、交售、加工等都是混在一起,造成高等級棉花大幅度減少,中等級棉花大幅度增加。 第四,信息不對稱。主要反映在由于中國存在棉花收購這一環節。皮棉和籽棉兩種都是商品,現在的“優質優價”的信息只能傳達到軋花廠,但是軋花廠在收購棉花的時候“優質優價”沒有傳達給棉花的生產者,籽棉收購環節仍然按顏色好壞、衣分高低、論斤收購,籽棉和皮棉交易方式有所脫節。 第五,機采棉技術不配套。特別是種植模式不適合機采,脫葉催熟技術沒有落實到位,地膜覆蓋導致采收時被吸入,機采籽棉雜質含量高導致過度加工等。 第六,政策缺乏導向作用。目前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只和產量面積掛鉤,導致生產者更注重衣分的高低,對棉花的內在品質不是很在意。產量越高拿到的補貼越高,所以說整個棉花的生產環節,老百姓認為還是產量的高低影響收入,而不是品質的好壞。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