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纖維認證,從源頭把握紡織的綠色發展 |
本刊記者-李曉慧 端小平表示,“綠色纖維”認證并不是一項評比,而是對先進、綠色、安全、環保產品的一種認定;同時也并非強制性行為,而是企業的自覺自愿行為,其意義更在于過程。 “綠色發展”對當前中國紡織工業具有深遠的意義,而“綠色制造”應從哪幾個方面開始著手?9月2日, “綠色纖維標志認證體系”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標志著從紡織源頭涌出一股生機勃發的綠色之源。 這場發布會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副會長趙凱,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副處長戴飛、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處長陸冬森,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處長雷文、消費品工業司處長王小青,財政部國庫司副處長龔亮、環保部政策法規司靳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孫淮濱、彭燕麗,以及中紡聯品牌辦、科技發展部、棉紡協會、針織協會、家紡協會、長絲織造協會、產業用協會、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服裝協會,中紡聯合認證中心、中再生廢紡專業委員會等相關機構專家及企業代表出席會議。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主持會議,副會長賀燕麗做新聞發布。 其實,在今年3月份的“中國纖維流行趨勢2016/2017發布會”上,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就發布了“綠色纖維”LOGO標識,并為首批獲得“綠色纖維”認證的寧波大發化纖有限公司、浙江綠宇環保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進行了授牌。 本次發布會,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再度強力發聲,并協同各大相關部委,強調綠色發展應從源頭開始。 產業的綠色基因從這里誕生 纖維是紡織產業鏈的源頭,產業的綠色基因要從纖維中來。 我國化纖工業伴隨著國家快速發展的步伐,已經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生產大國,化纖占紡織纖維加工量的比重達80%以上,化纖產量占全球比重約70%。 然而,賀燕麗在會上表示,中國化纖的可持續發展正面臨著兩大挑戰,4800多萬噸的化纖產量,90%的原料來源于油氣,而我國的油氣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了60%,因此,無論從原料來源的可持續性還是安全性考慮,必須開發可替代化石資源的新的化纖原料。 另一方面,工業生產中環境保護、清潔生產是一個不能繞開的話題,必須依靠科技的力量開發全新的節能環保技術。正是在此背景下,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主導的綠色纖維認證工作全面開啟,旨在推進我國化纖工業的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制造和循環發展,在綠色轉型升級中實現新的跨越,更好地體現化纖工業的社會責任。 當前,從發展初期的引進消化吸收到如今各個層面上的自主創新,中國的化纖工業正在實現從生產大國到化纖強國的過渡。 高勇在發布會上強調,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領之一,在《中國制造2025》中,“綠色”貫穿其間,成為全文的主色調。把綠色制造作為主要方向之一,是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纖維”認證非常必要和及時。 雷文也指出,工信部先后發布工業綠色發展“十三五”規劃等,著力加快傳統制造業的綠色改造升級,全面推進紡織印染等在內的傳統制造業的綠色制造;積極引領新興產業的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等;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支持企業綠色轉型,提升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園區,壯大綠色企業、綠色標準、綠色生產、綠色管理。 龔亮則介紹道,政府采購首先是規范政府部門支出,其次也是一個政策導向,在政策引導和消費示范上有重要作用。財政部從2006年開始建立綠色采購體系,一類是對節能產品的強制采購,一類是對環境標準產品的優先采購。對于綠色、環保紡織品,政府采購一直是非常支持的。 綠色產業鏈中蘊藏“金礦” 會上,端小平給出了這樣一個數據。盡管原液著色纖維目前市場銷售比重較低,但增長速度很快。統計近5年的增長數據,其產品產量年均大約增長14%,高于化纖總產量年均9.2%的增長率。 原液著色纖維所釋放出的市場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綠色纖維的巨大發展空間。 簡單地講,綠色纖維主要包括生物基化學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以及原液著色化學纖維這三大類別。 作為綠色纖維的主力軍,生物基化學纖維采用農、林、海洋副產物加工而成,具有資源豐富、可持續、可再生等特點。會上,海斯摩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廣敏介紹說,海斯摩爾以蝦蟹殼為原料來生產纖維,可以變廢為寶,屬于廢棄物回收利用,而且生產過程采用綠色紡絲工藝,除醋酸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外,不使用任何一種溶劑和促進劑,生產過程無廢水、無廢渣產生,屬于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司創新一套產業化增值模式:廢棄的蝦蟹殼回收每噸市場價值在萬元左右;將它們加工制作成殼聚糖,無論是片狀、顆粒狀或粉狀,產品價值可以增加十倍;再制作成海斯摩爾——純殼聚糖纖維,這個過程還可以實現產品價值的十倍增長,達到百萬級的水平;以此類推,加工成應用于醫療領域的生物醫療產品,如醫用的外科植入膜類產品、手術縫合線等高附加值產品,海斯摩爾會在原有基礎上再實現十萬倍的增值。 這也讓概念中的生物基綠色纖維走向市場毛利制高點,打破了傳統化纖產業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毛利的困境。 優彩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再生有色纖維新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和“綠色纖維”研發基地,也是首批獲得“綠色纖維”認證的八家企業之一。今年8月20日,攜手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創建了“優彩資源院士工作站”。 優彩環保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澤新介紹,最近,優彩推出了四款綠色纖維新產品。其中一款是超強耐腐蝕抗老化土工用布纖維,下游客戶生產一平方國標土工布時,用別類產品需要用400g的纖維,而用優彩的新產品只需耗用320g,能夠給客戶節約20%以上的成本。產品現在廣泛應用于水利、公路、高鐵、建筑等工程領域,例如南水北調、京滬高鐵、三江源水利工程、印尼雅加達工程等。 綠宇環保自2012年成立以來,一直潛心于滌綸循環回收工藝技術的研發。目前已經自主研發形成了物理法、物理化學法、化學降解法等系列化再生利用技術,為廢舊紡織品的高質化利用創造了條件。 浙江綠宇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朔表示,目前綠宇環保的再生聚酯切片已經成功地應用于滌綸長絲、滌綸短纖、紡粘法無紡布、BCF地毯絲、流延膜吸塑材料等諸多領域。隨著公司2016年底化學法技術裝置的投產,再生長絲熔體直紡技術將獲得突破,再生裝置的單裝置規模將達到年產10萬噸級。 新會新錦紡織有限公司面料開發工程師陳可護介紹,公司與美達錦綸進行緊密合作,采用美達錦綸的原液著色聚酰胺綠色纖維開發一系列面料。采用原液著色綠色聚酰胺纖維生產面料,省略了污染最嚴重的染色及大部分后整理工序,在用水、污水排放及能耗上可減少80%~90﹪,雖然原料成本有所增加,但不需染色所節約的水、電、汽、染料、助劑等成本足以抵消原料增加的成本,并且還能節約成本2000~4000元/噸。 綠色型、環保型企業的現身說法,充分展示了綠色纖維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讓在場的嘉賓及媒體記者都對綠色纖維的前景有了更加直觀和清晰的認識。 意義更在跨“門檻”的過程 當前,紡織工業正在轉型升級當中,化學纖維作為紡織工業產業鏈的源頭,其綠色制造的發展進程將對行業乃至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端小平表示,“綠色纖維”認證并不是一項評比,而是對先進、綠色、安全、環保產品的一種認定;同時也并非強制性行為,而是企業的自覺自愿行為,其意義更在于過程。 目前,認證只局限在三大品類中的化學纖維產品,從評選標準來說,門檻還是比較高的。綠色纖維認證的對象并非企業,而是企業的某一類產品,必須經過指定的第三方機構的檢測。目前,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已指定三家質檢機構。同時,除了企業自報信息外,還要進行實地核查和總體評定。 端小平強調,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的目的是以“綠色纖維”認證為重要抓手,促使更多的紡織化纖企業積極踐行綠色制造的理念,進一步提升消費者綠色消費的時尚意識。 纖維雖然是產業源頭,但綠色纖維最終還是要運用到終端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據悉,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正在制定關于下游終端紡織品使用“綠色纖維”標志的規則,適時推出綠色纖維標牌。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