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纖工業繼續保持穩步健康增長 |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印發的《化纖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十三五”期間,化纖工業繼續保持穩步健康增長,化纖差別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到2020年,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由目前1%提高到1.2%,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15%。 關于印發《化纖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
工信部聯消費[2016]38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發展改革委,有關行業協會、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引導化纖工業加快轉型升級,依據《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制定《化纖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附件:化纖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6年11月25日
化纖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 化纖工業是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是紡織工業整體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支柱產業, 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化纖工業持續快速發展,化纖產量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常規化纖產品生產技術居世界先進水平,但產能結構性過剩,行業盈利能力下降。行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比重低,不能很好適應功能性、綠色化、差異化、個性化消費升級需求。高性能纖維制造成本高,質量不穩定,難以滿足航空航天等領域發展需求。化纖是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也是紡織工業創新發展的基礎,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引導化纖工業加快轉型升級,建設紡織強國,特編制《化纖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中國制造2025》,以提升創新能力為著力點,加強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以推動轉型升級為出發點,積極推廣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以實施提質增效為落腳點,大力實施“三品”戰略。堅持市場導向,需求引領,創新驅動,協調發展,構建競爭新優勢,為基本建成化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二)發展原則 創新驅動,升級發展。加快完善化纖工業創新體系,推進跨行業跨領域融合創新。以企業為中心,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大力發展高性能纖維和生物基化學纖維,提高化學纖維的功能化、差別化水平。推進化纖生產智能化、柔性化、網絡化改造。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控制總量,平衡發展。堅持優化存量,從嚴控制新增產能,依法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優化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加大兼并重組力度,推動產業集聚,提升行業綜合競爭能力。 綠色制造,持續發展。堅持低能耗、循環再利用,加快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減排技術和裝備,完善綠色制造的技術支撐體系。積極推廣綠色纖維標志產品,全面推進行業清潔生產認證和低碳認證體系建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綠色轉型。 開放合作,共同發展。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要求,推進化纖工業裝備、技術、標準、服務的國際化。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積極引進高端技術、先進管理經驗以及高素質人才,加快形成化纖工業國際化發展的新格局。 (三)發展目標 “十三五”期間,化纖工業繼續保持穩步健康增長,化纖差別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高性能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有效產能進一步擴大。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到2020年,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由目前的1%提高到1.2%,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15%,滌綸、錦綸、再生纖維素纖維等常規纖維品種技術水平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高性能纖維以及生物基化學纖維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綠色制造水平進一步提升,單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達到國家約束性指標和相關標準要求,循環再利用纖維總量繼續保持增長,循環再利用體系進一步完善。 二主要任務 (一)加快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 控制總量規模,優化產能結構。堅持控制總量、優化存量、拓展應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深化差別化、功能化技術融合,推動行業發展模式由“成本和規?!毕颉案吒郊又?、專業化與系統化”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嚴格能耗、物耗、環保、質量和安全等標準,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嚴格控制常規化纖產品新增產能,化解部分過剩產能,為優化供給結構提供空間。 推動兼并重組,促進協調發展。支持企業通過橫向聯合與垂直整合,實現存量資產的重組和優化。對規模大、實力強的精對苯二甲酸-聚酯企業、己內酰胺-錦綸企業可通過產業鏈延伸,實現煉化、化纖及紡織的一體化生產,提高產業鏈掌控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引導企業向市場便利、資源豐富、產業鏈配套完善以及環保治理集中的地區集聚,促進產業集群式、園區化發展。形成一批產品技術含量高、品種豐富、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大型化纖集團。同時發展一批“專、精、特、強”中小型企業,提供個性化、差異化和多功能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服裝、家紡以及產業用領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 加強國際合作,構建產業鏈競爭優勢。積極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國際產業分工,深化行業國際交流與合作,培育化纖跨國公司,結合“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加強與國外高技術纖維及復合材料等生產企業的合作,提升我國化纖的制造和應用水平。推動重點企業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利用中亞、中東等地區油氣資源布局原料加工,依托東南亞市場,利用我國領先的化纖制造技術和裝備,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套,主動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全球分工體系、研發創新體系和營銷體系。推進產品、技術和標準的國際化合作與互認,提升在化纖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提高我國化纖工業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支持在設計、核心制造、營銷和咨詢服務等環節開展國際合作,鼓勵跨國企業在國內設立研發機構。 (二)推動科技進步,提高創新能力 搭建創新平臺,完善創新體系。充分發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用,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優勢,重點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產業及應用推廣體系集聚,建立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產業創新平臺,推進企業技術中心、重點行業工程中心和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促進上下游產業鏈集成開發。加快推動在關鍵領域擁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的工程化推廣和產業化應用。繼續支持開展優秀學術論文評選等行業學術活動,支持以實現產業化為導向的工業應用基礎研究,為化纖新品種和新產品的開發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 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著力提高常規化纖多種改性技術和新產品研發水平,重點改善滌綸、錦綸、再生纖維素纖維等常規纖維的阻燃、抗菌、耐化學品、抗紫外等性能,提高功能性、差別化纖維品種比重;加快發展定制性產品,滿足市場差異化、個性化需求。加快發展工程塑料、膜等非纖用切片及產品,擴大應用領域。加強從原料采購、生產過程到倉儲銷售的全流程質量管控,提高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化纖工藝和裝備,實現柔性化生產和產品的優質化。實施精細化質量管理,推廣在線計量檢測控制系統應用,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和一致性。 突破關鍵技術,推進高技術纖維產業化。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重點加強高附加值、低成本關鍵工藝及裝備工程化技術研究。間位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纖維,重點開發新品種,拓展應用領域。碳纖維、聚苯硫醚纖維和連續玄武巖纖維等產品,重點攻克低成本、高穩定性制造技術和裝備,開發適用不同領域需求、不同檔次的纖維品種,碳纖維要以汽車輕量化和大飛機制造等國家重大工程為契機,重點攻克高端纖維及復合材料生產技術。聚酰亞胺纖維、對位芳綸和聚四氟乙烯纖維等品種,重點研制成套裝備、解決工程化放大的技術問題。 突破替代石油資源的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化學纖維綠色加工工藝、裝備集成化技術,實現產業化、低成本生產。重點提高生物基合成纖維聚合及紡絲單線規模和整體技術水平,優化海洋生物基纖維原料多元化及規?;a技術。加大市場推廣力度,拓展生物基化學纖維應用領域。 推進智能制造,加快兩化融合。著力突破數字化、智能化化纖成套裝備及制造等關鍵技術,突破現有化纖裝備設計瓶頸,實現模塊化生產。滿足多品種、高品質、低能耗、清潔化的生產要求,鼓勵支持開發面向化纖企業生產的制造執行系統(MES)、企業能源管理體系、企業管理信息系統(ERP)、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和物聯網系統。加強在線檢測、遠程診斷以及運行維護等功能的開發應用。開發和推廣數字化工藝設計、數字化全流程制造技術、數字化生產管理技術,實現大容量多批號產品的信息自動化及產品可追溯性。推動在滌綸、錦綸等行業建立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示范,研究大數據、云計算在化纖生產全流程中的應用。 (三)發展綠色制造,推進循環利用 推廣綠色技術,提高節能減排水平。推動綠色設計、綠色制造、回收再利用等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重點開發錦綸熔體直紡、再生丙綸直紡等新技術。推廣綠色制漿技術,提升原液著色技術生產水平,拓展應用領域,發展纖維綠色后加工工藝技術。編制節能低碳技術目錄,積極推廣節能環保技術裝備,持續推動清潔生產,深化污染治理,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培育行業內能效領跑者企業。 推進再生循環體系建設,促進綠色消費。建立與發展廢舊紡織品、廢棄聚酯瓶等資源回收和產品梯度循環利用體系,進一步擴大高附加值再生化纖及制品的比重。研究制定行業綠色采購標準,規范采購、生產和銷售,提升產品質量、行業信譽和品牌度,促進循環再利用化纖產品的消費。推進生物基化學纖維、循環再利用纖維、原液著色纖維等“綠色纖維”標志認證體系建設,提升“綠色纖維”產品的市場認知度。設立以化纖企業和協會為主體的行業綠色發展基金,鼓勵和引導綠色消費,實現綠色轉型。 完善行業規范和評價體系建設,提高綠色制造水平。繼續做好再生纖維素纖維、循環再利用纖維等行業規范條件宣傳和符合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公告管理工作,適時進行規范條件修訂。進一步完善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健全評價制度和標準,加強清潔生產審核和績效評估,擴大適用領域。 (四)創新發展模式,提升行業軟實力 加強品牌建設,擴大優質纖維影響力。繼續組織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培育中國纖維品牌。建立具有行業特色的新產品推廣模式,以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為內涵,推動紡織全產業鏈共同參與纖維新產品推廣,培育纖維品牌,擴大需求。加強企業品牌建設,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品牌企業,推動企業品牌國際化。 加快標準化建設,提升質量水平。進一步增強標準化體系建設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加強標準化組織機構建設,完善化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體系,提高標準在產品創新、質量提升、品牌建設和綠色發展中的基礎性支撐作用;緊密圍繞產業發展需要和科技創新趨勢,進一步完善化纖協會團體標準,加快新產品和新技術成果標準轉化。提高標準國際化水平,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 加強人才培育,夯實行業基礎。適應化纖行業轉型發展的新趨勢,依托高校與骨干企業,集聚專業師資隊伍,推進課程體系與培養基地建設,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對實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師和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全面提高人才綜合素質。大力培養創新型企業家和高級管理人才,加強在國際投資、法律法規、標準認證等領域的人才儲備,注重工程化技術團隊的培養。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引導高端人才向企業流動。加強交叉學科、新興學科領域專業人才培養,促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培養科技人才。 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創新企業經營模式。引導化纖企業將服務嵌入制造和營銷的各個環節,鼓勵企業從加工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品牌、物流等服務環節延伸。為客戶提供系統和增值服務。利用“互聯網+”思維,提供柔性化、小批量、定制化服務,創新經營模式,整合資源,構建全方位的供應鏈管理服務模式,提高企業服務化水平,建設高水平的服務型制造旗艦企業。 三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 (一)纖維新材料 新型功能性纖維開發與品質提升。開發聚合與紡絲一體化裝備的設計與制備技術,實現模塊化生產;開發新一代差別化、多功能纖維產品,實現規?;a與應用,進一步拓展纖維產品在功能性服裝、功能性家紡和工業、環保等領域的應用。加強生產全流程質量管控,促進優質產品供給,滿足消費升級和個性化需求。 專欄1 差別化、多功能纖維品質提升 1.大容量聚合紡絲設備開發。開發高效節能的大容量聚酯聚合和熔體直紡的設備和工藝技術,突破錦綸環吹風技術,提升大容量錦綸裝備水平,進一步降低常規纖維的生產成本。利用模塊化技術實現差別化、功能性纖維的規模化生產。 2.新型纖維品種開發。開發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組分在線添加等技術,實現深染、超細旦、抗起球、抗靜電等差別化纖維的規?;a。開發新型中空纖維膜以及阻燃、抗熔滴、抗紫外、抗化學品、抗菌等功能性纖維的制備和應用技術,進一步提高化纖產品在工業及家紡領域的應用比例。 3.柔性制造技術。建設化纖高效柔性制造技術創新平臺,提高工程技術及產品的開發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水平,系統解決產業發展技術瓶頸。 高性能纖維產業化。進一步提升與突破高性能纖維重點品種關鍵生產和應用技術,進一步提高纖維的性能指標,拓展高性能纖維在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先進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和電力等領域的應用。 專欄2 高性能纖維產業化 1.高性能纖維穩定化、低成本化生產。擴大單線產能、優化控制過程,實現T300級和T700級碳纖維、芳綸131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苯硫醚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等高性能纖維的批量化和低成本生產,強化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和執行,全面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高性能纖維新品種開發和系列化發展。提升碳纖維、芳綸、聚酰亞胺纖維和聚四氟乙烯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品種的系列化,以滿足下游用戶的需求。突破高強高模型碳纖維、連續碳化硅纖維、硅硼氮纖維、聚芳醚酮纖維等新型高性能纖維制備及產業化的關鍵技術。 3.高性能纖維創新體系建設。建設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研發和應用的公共服務平臺,為行業提供技術支撐和培育高質量技術人才。 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化。突破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化關鍵裝備的制造,攻克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產業化技術瓶頸,實現生物基化學纖維規?;a,著力拓展在服裝、家紡和產業用紡織品等方面的應用。 專欄3 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化 1.生物基再生纖維。突破溶劑法纖維素纖維(Lyocell)關鍵裝備制造的技術瓶頸及高效低能耗溶劑回收等自主創新技術,實現規模化生產;拓寬原料來源,建成示范生產線。 2.生物基合成纖維。突破生物基合成纖維原料的產業化制備技術,重點發展非糧食資源的生物基纖維原料生產,提升聚乳酸、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生物基聚酰胺的聚合、紡絲和染整產業化技術水平。 3.海洋生物基纖維。開發國產蝦(蟹)殼、海藻等海洋生物基纖維原料,建立海藻纖維的原料基地;進一步提高單線產能,降低生產成本,拓展應用領域。 (二)綠色制造 開發推廣紡前原液著色、綠色制漿、高效綠色催化等先進綠色制造技術,研發廢舊瓶片和廢舊紡織品高效分選回收技術,建立高水平循環再利用體系,提高化纖行業綠色化生產水平。 專欄4 綠色制造和循環利用 1.綠色制造技術和裝備。推廣和發展綠色制漿、酸站閃蒸一步提硝等再生纖維素纖維生產技術,聚酯裝置乙醛回收利用技術、聚酯無銻催化劑聚合技術,大型錦綸聚合裝置己內酰胺回收利用技術,公用工程節能增效技術、揮發性有機物處理技術等,推廣大容量高效浸漬設備、催化調聚脫色設備、低溫連續滯留設備和高效脫水設備,研究和攻克非重金屬綠色催化劑技術。 2.廢舊瓶片和廢舊紡織品的高效分選回收技術。研發快速高效的廢瓶或瓶片的分選、清洗技術和裝備,研究開發廢舊紡織品的預處理與組分分離技術。 3.高值化循環再利用纖維生產技術及裝備。開發醇解、雜質分離、聚合、紡絲連續化再生纖維制備的產業化技術及裝備;提升大容量物理法循環再利用纖維生產技術水平,開發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拓展應用范圍。 4.原液著色產業化關鍵技術。完善原液著色功能性纖維的產業化紡絲技術,開發高性能、高濃縮功能性色母粒的清潔生產技術,完善原液著色纖維標準和色標體系。 (三)智能制造 研發智能化化纖成套生產線,根據化纖生產工藝特點,應用信息技術,采用先進控制方法、感知技術、智能化技術,實現從紡絲到倉儲的智能化管理,推動建立滌綸、錦綸等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示范。 專欄5 智能制造 1.數字化纖維全流程生產技術。強化工藝設計與制造數字化技術,優化生產工藝和流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數據分析技術,建立智能化控制系統及模型控制系統,形成化纖生產過程模擬、優化與控制一體化方案。 2.產業鏈智能生產追溯系統。建立包括原料制備、纖維制造、質量檢測、包裝、倉儲、物流等全流程的生產工藝數據采集系統和中央數據庫,實現化纖生產全流程信息可追溯;運用先進檢測和控制技術,開發連續性、均勻性和穩定性的生產過程控制系統。 3.化纖生產智能物流系統。開發集倉儲、物流、包裝、標簽打印于一體的智能物流系統,采用自動化輸送設備、機器人、立體庫、自動包裝設備、自動控制系統,優化庫存結構,降低庫存成本和平衡物流。 4.智能示范工廠和智能車間。突破原料、紡絲、檢測、包裝、倉儲、物流等單元智能化以及集成智能化關鍵技術與裝備,建立推廣聚酯、聚酰胺、再生纖維素纖維等柔性化全流程化纖智能生產車間和智能化生產工廠。 (四)品牌與質量提升 加強質量管理,完善和規范質量的評估、認證體系,研究進一步擴大纖維流行趨勢發布的品牌影響和效果,開展“綠色纖維”標志認證的推廣和培育工作,加強品牌宣傳,推進行業、區域、企業、產品品牌的培育,充分發揮品牌在行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專欄6 品牌培育與質量提升 1.制定品牌建設標準和價值評價體系。制定《化纖行業品牌培育管理體系適用要求》和《化纖行業品牌價值評價》標準,建設品牌培育體系和價值評價制度,加大宣傳和推行力度。 2.加強纖維品牌推廣。加強纖維品牌整體宣傳推廣,擴大纖維流行趨勢、“綠色纖維”標志認證的影響,推進上下游新產品應用開發對接,提升消費者對纖維品牌的認知度,制定行業品牌拓展路徑,推進中國纖維品牌的國際化。 3.標準和質量體系建設。研究制定新型纖維產品標準和功能性纖維檢測方法標準,加強化纖產品全流程質量管控,推廣在線檢測和質量追溯體系,推進實驗室國際互認,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重點實驗室和評價實驗室。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強對行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 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等產業政策中準確定位化纖工業鼓勵和限制的領域,正確引導產業發展方向。聚焦《中國制造2025》,通過現有政策渠道對符合條件的化纖重點工程予以支持,研究制定高新技術纖維在推廣應用等方面的有關政策措施,支持化纖企業建設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技術中心、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等技術創新平臺。推動財稅、金融等有關優惠政策在化纖行業的落實。支持企業擴大直接融資,鼓勵地方政府加大對化纖企業改造升級的支持。 (二)鼓勵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 中央及地方政府要支持企業兼并重組,落實好國家關于納稅人資產重組增值稅、所得稅的相關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實施業務流程再造和技術升級改造。加強行業規范管理,提高節能、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引導和倒逼過剩產能兼并重組,充分利用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的相關組合政策,推動僵尸企業破產退出。落實完善國際產能合作的相關政策。 (三)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鼓勵國內化纖行業使用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等工具,靈活利用社會資本支持的市場化運作基金,促進企業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投資設廠,實行海外并購,建立研發、物流和銷售中心。加大對境外投資化纖企業在融資、保險、救濟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勵有實力的化纖行業機構開展中介咨詢服務,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項目設計、風險評估、融資機制、運營模式等全產業鏈咨詢服務。鼓勵和支持化纖企業在對外貿易和投融資活動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降低匯率風險,減少企業的匯兌成本。 (四)優化市場發展環境 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加強行業運行和統計監測,加強對行業重大問題的跟蹤分析和調查研究,引導行業規范發展。完善行業預警機制,引導行業資金投向。適時發布產能利用、市場需求等信息,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維護行業安全和發展利益。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強行業標準、檢測體系建設,建立全行業公共服務平臺和區域公共服務平臺。 (五)發揮社會組織作用 支持行業協會研究行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支撐。加強行業自律,及時反映企業訴求。把握行業發展需求,加強產業聯盟建設并不斷提高重點聯盟的運作水平。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成果推廣、人才培養等專業化服務,為特色集群、基地提供專業、定制化服務。 (六)加強組織實施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統籌負責《指導意見》的組織實施,加強《指導意見》的宣傳和相關配套措施的落實,增強行業、企業和社會實施《指導意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指導意見》的動態評估和實施的階段性成果監測,及時掌握實施進度和存在的問題。各地區可結合當地實際制定落實方案,加強與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籌與協調。相關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要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積極參與相關工作,協同推動《指導意見》的貫徹落實。 (文稿來源:工信微報公眾號)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