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智造·攻克碳纖維》后,高性能纖維再被刷屏,專家學者齊聚連云港探討新材料發展方向 |
本刊記者-郭春花 昨日,CCTV4“走遍中國”播出的《中國智造》第二集“攻克碳纖維”刷爆了業內人士的朋友圈,該節目講述了碳纖維為什么成為國之重器,如何獲得中國科技屆的最高榮譽,為何被稱為新材料之王。 今日,一場高規格的高性能纖維會議再次受到行業人士的廣泛關注。 5月3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連云港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和連云港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承辦的“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工程技術創新論壇暨2018 年全國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連云港)發展大會”在連云港舉辦。
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連云港市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威海光威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碳谷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煙臺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恒神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神鶴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材集團,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車,以及東華大學、四川大學、東南大學等全國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鏈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及院所代表近300多人參加會議。 高端視角
孫晉良在致辭中說到,當前,我國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行業面臨一個新的大發展時期,如城市化進程中大規模的市政建設、新能源的利用和大規模開發、環境保護政策的出臺、汽車工業的發展、大規模的鐵路建設、大飛機項目等。在巨大的市場需求牽引下,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產業的發展將有很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國化纖工業經過近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高性能纖維穩步發展,技術裝備水平持續提升,且品種齊全,產能規模已居世界前列。我國碳纖維、芳綸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三大品種產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碳纖維、間位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苯硫醚纖維和連續玄武巖纖維發展基礎強化;間位芳綸、連續玄武巖纖維、聚酰亞胺纖維產業發展進程加快;聚芳醚酮纖維、碳化硅纖維研發力度加大。碳纖維、聚酰亞胺纖維、高性能聚乙烯纖維、高模量芳綸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等生產工藝技術進步明顯;碳纖維、芳綸、玄武巖纖維等高水平研發體系初步形成。 我國已成為全球范圍內高性能纖維生產品種覆蓋面最廣的國家。2016年國內高性能纖維總產能超過18萬噸,出口達7.64噸,同比增長1.48%。隨著技術水平不斷進步,國內高性能纖維質量有較大提高,產品系列化、差別化水平繼續提升。碳纖維、間位芳綸、聚苯硫醚纖維和連續玄武巖纖維等實現快速發展,產能突破萬噸;對位芳綸、聚酰亞胺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等實現千噸級產業化生產,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聚芳醚酮纖維、碳化硅纖維等攻克關鍵技術,為實現產業化奠定基礎。 面對國內外的競爭形勢,高性能纖維產業鏈從原材料到纖維研發,制備及產業化的整個過程中均充滿了挑戰,打破國外長期以來的壟斷局勢是現階段我國高性能纖維的唯一出路。
方偉首先介紹了連云港當前的發展情況以及面臨的發展機遇,連云港目前正在掀起新一輪改革發展熱潮,全市上下把“高質發展、后發先至”作為統領各項工作的主題主線,正在深入實施“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戰略,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化產業基地,做強做優包括高性能纖維在內的“三新一高”新興產業??梢哉f,伴隨著高鐵、機場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不斷壯大,連云港加快發展的條件越來越成熟、基礎越來越牢固、前景越來越光明。他希望通過此次會議能與業內各界深度合作,攜手打造新材料產業發展高地。
曹學軍指出,國家高度重視包括高性能纖維在內的新材料產業的發展,中國制造2025將新材料確定為十大需要突破發展的重點領域,成立了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圍繞頂層設計,統籌資源,完善政策、重點推進,提供全方位支撐。圍繞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發展,工信部將重點推動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推動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工信部將開展新材料產業資源共享平臺、生產應用示范平臺、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功能性纖維創新中心等創新載體建設。工信部將按照平臺建設的總體要求,加強調研,支持指導行業、企業做好建設方案的組織,推動高性能纖維相關平臺建設。 二是推進重點產品系列化產業化。大力推進碳纖維及復合材料、高強高模聚酰亞胺、石墨烯纖維等高性能纖維高附加值、低成本關鍵工藝及裝備工程化,加強標準研究制定,開發系列品種,推動重點領域應用。 三是加強產需對接開拓應用領域。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培育高性能纖維品牌,加強產需銜接,強化產業鏈協同配合,拓展高性能纖維在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先進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和電力等領域的應用。 四是引導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充分發揮各地方積極性,推動地方根據區域產業基礎、研發資源、配套能力、市場條件等因素,培育高新能纖維生產與應用骨干企業,逐步完善產業配套,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技術交流 會議邀請了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生產、研發、應用的眾多專家、企業家,交流探討了高性能纖維產業發展戰略、技術趨勢、市場機遇,加強供需對接,對推動我國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鏈整體水平具有積極意義。
此環節由俞建勇主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玉忠介紹了碳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的阻燃新方法,即只對碳纖維進行表面阻燃處理,并將其用于增強環氧樹脂,無需額外添加阻燃劑,即可賦予復合材料優異阻燃性能的阻燃新方法。王玉忠研究團隊首次將LbL技術應用于表面處理碳纖維,所得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綜合性能。一次浸漬法可在碳纖維表面快速構筑阻燃涂層,具有快速、簡便、無污染、不會在碳纖維表面引入缺陷等特點,與碳纖維出產時的上漿過程相結合,在上漿過程中對碳纖維進行阻燃改性處理。
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劉衛平介紹,碳纖維復合材料具有較高的比強度、比模量、可設計性好、可整體成型、耐疲勞性能好等優點,已成為商用飛機的關鍵結構材料,也是衡量新一代民機技術水平先進性的重要標志,更是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波音新近研制的B787的復合材料用量已達到50%。大量應用復合材料也是我國研制與發展大型客機的必由之路。劉衛平還介紹了我國商用飛機上復合材料的應用部位、材料及工藝情況,以及復合材料及其原材料的發展路徑等。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韶慶介紹了國內外高速動車的發展情況及其對復合材料的需求,并預計到2020年,軌道交通隊復合材料的需求將超過300噸,到2025年,需求將達到2000噸,如此需求規模,將極大促進碳纖維產業的發展。他還介紹了碳纖維在中國標準動車組CFRP設備艙、下一代地鐵、復合材料高速磁懸浮列車、復合材料高速動車組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劉韶慶指出,雖然復合材料在輕量化、提高舒適性以及維護等方面有著優異的性能,但如果未來在軌道交通車輛上大規模應用仍面臨著一些問題,例如原材料成本較傳統金屬材料偏高;現有材料難以滿足軌道車輛防火要求;軌道交通復合材料標準規范缺失、質量穩定性較差,缺陷難溯源;生產效益難以滿足軌道交通車輛產能;復合材料回收等。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將成為復合材料行業在軌道交通領域拓展的關鍵。
中共連云港市委常委、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曹衛東介紹,新材料產業是連云港重點培育的主導產業,且具有三方面的優勢: 一是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堅持以高性能纖維產業為核心,重點發展碳纖維、聚酰亞胺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差別化氨綸纖維等板塊,集聚了近百家新材料企業,其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已成為國內品種較為齊全、產業特色鮮明的高性能纖維產業基地。 二是發展方向更加清晰。依托行業領軍企業,全力突破復合材料及應用端,進一步推動多元化、規?;?、低成本發展,迅速形成國內一流的高性能纖維產業基地。 三是發展環境更加優化。今年4月份,連云港市召開“高質發展、后發先至”動員部署大會,明確提出要加大支持力度、做優做強“三新一高”產業,這將為新材料產業帶來新的機遇。
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院長楊子發介紹,新能源汽車由于其技術需求,更需要進行輕量化,以緩解“電動化”、“智能化”帶來的車重增加,解決“里程焦慮”、整車耐久性等問題。因此,新能源汽車對輕量化有更迫切的需求。碳纖維復合材料成為輕量化重要途徑,成為現階段及未來車用復合材料輕量化技術應用研究的熱點。通過對國內外輕量化技術發展路線的分析,楊子發提出,國際領先技術水平的企業正從單一輕量化車身技術向多材料混合車身技術方向發展。 對于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車中應用的機遇與挑戰,楊子發認為,無論是全新開發或是材料替換,對于CFRP零部件應用來說,均需要全新設計,在理解產品的特征要求的技術上,充分發揮CFRP的特點。因其豐富的結構形式和性能可設計性,在解決現階段結構設計和產品驗證不足,以及產品生產節拍、尺寸和品質一致性、成本問題后,CFRP將在汽車領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東南大學黨委常委、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仲偉俊介紹,當前,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已經成為國家七大發展戰略之一,軍民融合產業技術創新成為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核心任務之一。他圍繞軍民融合與產業技術創新,分析了我國軍、民產業技術創新的狀況,發現了軍、民產業技術創新成績差距巨大的現實,剖析了軍民融合產業技術創新的必要性?;诠伯a品技術創新的概念,仲偉俊從滿足的需求、投資主體、主要效益和面臨風險等幾個方面比較了國防科技產業與民用產業技術創新成績差距巨大的原因,研究了加強國防科技產業技術創新對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民營企業參與國防科技產業技術創新的可能途徑及其作用。 專家觀點
在由端小平主持的高端訪談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俞建勇,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賀燕麗,中國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定金,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國良,浙江大學功能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所長彭華新,圍繞“中興芯片”事件為高性能纖維產業帶來的思考展開了討論。 張定金認為,碳纖維其實就是復合材料的芯,因此要做好復合材料首先要掌握碳纖維這個芯的生產技術。通過分析國外發展碳纖維的先進經驗,他認為我國碳纖維的發展需加強上下游合作,并要形成一定規模。 賀燕麗指出,中興芯片事件告訴我們,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近十年來,我國碳纖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滿足了各方面需求。碳纖維未來應用前景非常廣泛,我國碳纖維目前在質量穩定、系列化發展、后道應用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今后行業要加大自主研發,政府也需給予各方面的支持,大家齊心協力使高性能纖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蔣士成指出,目前我國高性能纖維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初步滿足了各方面要求,但與國際相比還有差距,未來應在穩定質量、降低成本、加大應用開發上下更大力氣。隨著科技進步的不斷發展,碳纖維企業不要把重心放在擴大規模上,而是要結合中國市場的需求,生產具有中國特色的碳纖維產品。 俞建勇談了三方面的想法。一是發展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一定要掌握核心技術。二是要想掌握核心技術,必須在技術的原創性、工程化上下大力氣,同時還要緊密結合應用特點,加大應用開發的力度。三是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力量,多方融合共同推動產業發展。 張國良表示,中興的事情在高科技產業引起反響,碳纖維同樣需要重視此類問題。近年來中復神鷹就是抱著為國爭光的心態,努力去做核心技術,取得了現在的成就。針對此次中興芯片事件,張國良特別強調碳纖維的未來發展,一定要實現整個生產線的國產化。 彭華新一直在從事航天航空復合材料領域的工作,他分析了國外碳纖維的發展模式,指出中國碳纖維發展一定要夯實基礎理論知識,他希望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業應加強合作,強強聯合做好碳纖維產業。 技術交流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王玉萍介紹,高性能纖維是未來低碳及先進制造業輕量化、抗腐蝕等科技進步的共性核心技術,是國家制造業和低碳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其中核心技術是挑戰裝備加工和纖維性能極限,自主開發高性能碳纖維,耐熱抗蠕變、抗腐蝕等高性能纖維,使高端產品不再高不可攀。 當前,世界各國高度重視關鍵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制定規劃,出臺政策,推動關鍵新材料發展。我國高性能纖維發展也面臨著新一輪機遇,未來應向加工技術高效穩定化、加工體系智能化、原料體系專業化配套定制等方向發展。 針對未來高性能纖維的發展,王玉萍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建立中國特色的產業創新體系。構建纖維、樹脂、復合材料及重點應用協同創新體系,建立高性能纖維材料設計-制造-評價共享數據庫,建設與國際接軌并具有中國特色的材料標準體系。 二是加強行業提質增效協同發展。加強國內關鍵裝備制造、原料制備、纖維生產、下游應用企業合作,鼓勵全產業鏈共同參與原料設計與裝備設計方案制定,提高纖維的一致性和服役可靠性,推動材料企業與終端用戶建立供應鏈協作關系,推進專業化、規?;ㄖ啤?/font> 三是完善行業發展環境。完善行業發展必需的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發揮協會資源優勢,建立產業專家智庫,加強行業專業人才培訓。 四是加強政策配套支持。建議國家持續支持和鼓勵行業領軍企業聯合高校、研究機構共建研發平臺、生產應用示范平臺、測試評價平臺等,加快技術成果轉化、新產品開發、新市場拓展等,解決“不敢用”問題。
東華大學副校長陳南梁介紹,高性能纖維普遍具有高強度、高模量、高剛度、低延伸等特點。經編技術的最基本原理是要將紗線彎曲成圈,然后相互串套而形成織物。然而高性能纖維紗線的編織打結強度卻非常低,通常為常規滌綸纖維的25%左右。因此開展高性能纖維經編可編織性的系統研究,不僅能建立一套經編可編織理論研究體系,指導高性能纖維經編生產技術和裝備發展,而且對高性能纖維經編產品的機械力學性能模擬預測,拓展其在高新技術領域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陳南梁介紹了當前高性能纖維經編可編織性最新研究成果——半剛性太陽能電池帆板、大型星載天線金屬網等的技術特點和成果應用。
煙臺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芳綸事業部總經理王典新介紹,安全防護是產業用紡織品的重要領域之一,芳綸等功能性安全防護纖維在個體、裝備防護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芳綸等防護纖維已在多領域進行推廣使用,但仍需進一步研究制品的機械性能、熱性能、光性能、電性能等,以滿足不同領域的使用需求。 煙臺泰和新材料近年來通過“專業化開發、標準化帶動”策略,產業鏈上下游強強聯合,重點開發裝甲防護和個體防護等領域,拓寬了芳綸應用領域。宋西全認為,科技性、功能性、環保性、人性化、民用化將是安全防護裝備未來的發展趨勢,安全防護用纖維生產技術高效化、產品功能多元化、復合功能化、國產化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芳綸以其優異的防護特性和環境友好性,必將進一步拓展應用領域。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鵬介紹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未來重點發展方向及技術。他認為,當前國產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在綜合性能上相當于荷蘭DSM公司的SK7系列產品,基本滿足了安全防護需求,具有一定的性價比優勢,但在超高強、耐蠕變等高端產品領域,國產纖維與DSM公司的SK99(或T90)、DM20等產品仍有顯著差距。他結合中科院在先進材料領域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探討了自主研制高強型、功能化纖維并進一步完善技術鏈與產業鏈的潛在途徑。
江蘇神鶴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子賢在介紹了當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發展情況后提出,未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生產工程技術及裝備的發展首要任務是如何大幅度地降低生產成本,滿足更加廣闊的市場需求。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張清華介紹,聚酰亞胺纖維以其優良的力學性能、耐熱穩定性、耐輻照特性有望成為下一代有機高性能纖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我國聚酰亞胺纖維的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快速發展,其中東華大學的干法紡絲在江蘇奧神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產業化,建成了國際上首條干法紡聚酰亞胺纖維2000t/a生產線,其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王樺介紹,袋式除塵作為控制工業煙氣細顆粒物PM2.5排放的主流技術,目前應用廣泛。2017年國家和部分省市相繼出臺了環保政策和排放標準,推動了袋式除塵行業技術進步。隨著我國環保重視程度的加深,環境治理投資穩定增長,過濾材料的市場需求逐步增加,高性能纖維因為其突出的耐高溫性能、高拉伸強度、化學穩定性等優異性能,必將在高溫煙氣除塵行業中占據強有力的地位,贏得廣闊的市場。 連云港發展新材料產業三大優勢 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于1984年,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首批國家級開發區,規劃管理面積115平方公里。近年來,開發區始終堅持“工業立區、產業強區”的發展導向,致力于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培育形成了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裝備制造“三新一高”特色產業體系,在國家級開發區科學發展綜合評價排名中,位居第一板塊。 作為“三新一高”的主要組成部分,新材料產業是連云港重點培育的主導產業。連云港開發區的新材料產業、特別是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發展具有三方面的優勢: 一是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堅持以高性能纖維產業為核心,重點發展碳纖維、聚酰亞胺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差別化氨綸纖維等板塊,集聚了近百家新材料企業,其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已成為國內品種較為齊全、產業特色鮮明的高性能纖維產業基地。 中復神鷹碳纖維建成國內唯一的年產5000噸干噴濕紡原絲生產線、國內生產效率最高的單線年產1200噸碳化生產線、國內首條千噸級T800和百噸級T1000碳纖維生產線,在國產碳纖維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2017年,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奧神新材料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參與制定“聚酰亞胺短纖維”國家標準;獲批新材料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經過一段時期的積累,新材料產業在體系建設、產業規模、技術進步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成就,為下一步快速推動產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發展方向更加清晰。依托行業領軍企業,全力突破復合材料及應用端,進一步推動多元化、規?;?、低成本發展,迅速形成國內一流的高性能纖維產業基地。 碳纖維產業,依托業已形成的產業基礎,重點做好擴量與應用“兩篇文章”:在生產端,迅速推動T700、T800、T1000生產線滿產運行,形成萬噸級生產規模,適時啟動5—10萬噸生產線布局建設,打造全國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基地;在應用端,新建高性能樹脂、碳纖維復合材料等項目,加快布局預浸料、零部件等產業鏈中間環節,深化與中建材、中國商飛等大型央企的合作,重點突破風電葉片、新能源汽車、商用飛機“三大領域”的輕量化應用,打造業內領先的復合材料產業園。 聚酰亞胺纖維產業,作為全球最大的聚酰亞胺纖維生產企業,去年,奧神新材料成功突破了纖維著色等關鍵技術,迅速打開了應用市場,銷售呈現翻番增長態勢。下一步,將加快突破特種功能性服裝、高溫除塵布袋、阻燃隔離材料、電子級薄膜等下游產業,重點實施年產158萬件特種功能性服裝項目,邁出產業化應用的新步伐。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產業,搶抓軍民融合產業發展風口,重點突破防彈武器裝備、安全防護繩纜及民用領域,打造軍民融合特種纖維產業園。 氨綸纖維產業,不斷突破技術壁壘,在國內首創可染氨綸、皮芯復合低熔點氨綸等新產品,目前差別化率全國第一;下一步,重點開發防脫散、石墨烯等差別化氨綸纖維產品,打造國內品種最齊全的氨綸生產基地。 生物基纖維產業,2017年,我區成功引進美景榮年產30萬噸PTT纖維項目,并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實現了生物基纖維板塊的新突破;下一步,迅速推動項目建成投產、形成百億級產能,打造該領域全球領先企業。 同時,加快招引其他纖維產業優質企業來區集聚發展,打造門類豐富、品種齊全的高性能纖維產業高地。 三是發展環境更加優化。今年4月份,連云港市召開“高質發展、后發先至”動員部署大會,明確提出要加大支持力度、做優做強“三新一高”產業,這將為新材料產業帶來新的機遇。連云港經濟開發區將從產業發展的需求側入手,進一步加大投入和引導力度,努力打造一流的發展環境。 打造一流的創新平臺。重點打造三大公共服務平臺:
制定出臺新材料產業專項扶持政策,組建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建立涵蓋初創、成長、發展等階段的政策扶持體系,打造開放開明的產業生態系統。提供一流的服務環境。組建園區新材料產業發展辦公室,明確專人專職推動產業發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正面清單+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完善項目承諾制、代辦制等服務品牌,全力打造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務最優的營商環境。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