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多重因素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全球化纖產業格局正處于變化調整期,亞洲各個化纖主要生產國家和地區均面臨著進一步轉型與升級的挑戰。在此背景下,信息和發展思路的交流更為重要,全球化纖界的合作更為必要。
4月11~12日,第12屆亞洲化纖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召開,會議主題為“化纖的可持續發展”,來自中國大陸、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中國臺灣和泰國共9個國家和地區的化纖協會的代表參加會議。
各國和地區代表團團長合影
中國化纖代表團合影
根據亞洲化纖產業聯盟章程,亞洲化纖聯盟輪值主席、印度化纖協會會長R D Udeshi兩年任期屆滿,在大會開幕式上,宣布印度尼西亞纖維及長絲織造協會會長Ravi Shankar接任亞洲化纖產業聯盟輪值主席,日本化纖協會會長Waga Masayuki Hideshi擔任聯盟副主席,印度尼西亞纖維及長絲織造協會秘書長Redma Gita Wirawasta擔任聯盟秘書長。
會上,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化纖行業代表就各自紡織及化纖產業的發展現狀、結構調整及面臨的挑戰等做了重點介紹,并就各自產業未來發展等進行預測和探討。據了解,第13屆亞洲化纖會議將于2021年4~5月在日本舉辦。
中國:未來瞄準四大新路徑
作為全球最大的化纖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化纖行業在2018年整體運行質量良好,生產保持較好增長,效益增速穩定在較高區間,但各子行業運行有所分化,滌綸和錦綸行業總體表現良好,粘膠纖維、腈綸和氨綸行業運行較為困難;企業間也出現分化,資源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
何卓勝
廣東新會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卓勝代表中國化纖行業介紹了行業發展現狀,并對行業運行情況和發展趨勢進行預判。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2018年中國化纖產量達5011萬噸,同比增長7.68%。其中滌綸占80.1%。中國化纖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較上年加快1.8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989.58億元,同比增長12.42%;實現利潤總額393.89億元,同比增長10.31%?;w行業成為紡織行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而在多數子行業的利潤率比2017年有所下降的情況下,滌綸行業表現亮眼,利潤率達5.12%,同比提高0.27個百分點,又成為化纖行業利潤增長的重要支撐。
從市場層面來說,行業利潤的增加主要歸功于產品價格的上漲和下游需求的跟進,但其本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供求關系得到改善。另外隨著“三品”戰略的推進,中國化纖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有所提升。
隨著全球經濟繼續保持擴張但增長勢頭減弱,何卓勝認為,2019年中國經濟運行將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在此背景下,紡織行業主要運行指標增速將較2018年有所回落,出口增長壓力尤為突出。中美貿易摩擦進展仍然曲折,各種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將對市場預期及企業生產經營造成沖擊。但紡織化纖行業面臨的國內市場環境仍然穩定,挖掘內需潛力的機遇也仍然存在。行業企業應著力提高生產效率和抗風險能力,繼續保持平穩發展態勢。
端小平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作《中國化纖工業發展新路徑》報告,回顧了中國化纖工業發展歷程和路徑,并展望了中國化纖工業發展新路徑。
對于中國化纖工業過去40年的發展歷程,端小平歸納出三點經驗:一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占主導作用,在競爭性行業,鼓勵國退民進,鼓勵民營經濟發展;二是加入WTO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和管理理念;三是不斷淘汰落后產能,為先進產能騰出市場空間。
對于為什么中國化纖工業在近20年取得超常發展,端小平這樣回答,“一是中國化纖工業增速與中國GDP增長一致,與其他工業產品基本同步,這取決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二是從行政審批、管控制度(匯率、項目、生產、民營、進出口等管控)向市場自主決策轉變的過程中,徹底激發了民間投資熱情?!?/font>
當前,中國的改革正在繼續深化,向著減少行政審批、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油氣等壟斷行業、擴大金融開放、加大環保力度等方向發展。在此背景下,端小平提出了中國化纖工業發展的四大新路徑:煉化一體、新產品開發、綠色制造、機器換人。
端小平會長和現場嘉賓交流互動
他特別提到,恒力、盛虹、恒逸、榮盛、桐昆等5家化纖企業進入煉化領域,到2020年可形成煉油能力合計1億噸,產能全部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倒逼效率低、能耗高的落后產能退出市場,事實上推動了行業綠色發展;將大數據引入產品開發,可實現產品開發的可逆和可溯,縮短產品開發周期,為客戶提供大規模定制服務;已連續發布8屆的中國纖維流行趨勢每年向市場推出近百個差異化、功能性產品,引導企業注重新產品開發,幫助企業向下游客戶推廣新產品且效果明顯,新產品市場規模平均擴大20%,部分產品銷售收入翻番;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2016年提出“綠色纖維”概念,通過第三方認證與管理的形式對市場進行規范,有效提升了化纖行業的綠色發展水平;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聯盟將用三年時間使行業的環保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智能制造、機器換人是一種大趨勢,我們無法阻擋,只有適應歷史的潮流才能生存,才能發展。
端小平強調,中國化纖工業的發展不會再走盲目擴充產能的老路,未來我們將更加注重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綠色發展、差異化發展,也將更加注重機器換人、智能化發展。中國化纖將與中國經濟一樣,更加注重高質量,更加注重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與亞洲地區同仁廣泛交流與合作。
印度:外商投資的優選地之一
2017~2018年間,印度GDP增長率為7.2%,是南亞地區持續成長最快的經濟體,未來一段時間內,印度經濟成長預計將更穩固并持續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齡相對年輕,并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享有人口優勢的獨特地位,這是推動投資和消費的強有力的因素,這使印度市場極具潛力。
2018年,印度化纖原料產能分別為:PX 585.5萬噸、PTA 643萬噸、MEG 234.9萬噸、己內酰胺7.5萬噸,可見印度有充足的原材料供給可確?;w更穩定地生產;化纖產量分別為:聚酯長絲347.7萬噸、聚酯短纖157萬噸、纖維素纖維54.6萬噸、腈綸9.3萬噸、錦綸10.5萬噸,能夠實現可持續供應。
S C Kapur
印度化纖協會秘書長S C Kapur表示,印度涉足原料、紗線、面料、服裝服飾等紡織品制造和營銷的所有環節,有助其成為可靠的采購中心;不斷提升的創新能力、智能制造的實施、更好技術的應用等,有助于紡織產業的穩健發展;而政府持續的政策支持和利于經商的友善投資環境使印度成為外商投資的優選地之一。
印度化纖協會會長R D Udeshi
印度化纖協會會長R D Udeshi表示,在各種宏觀經濟因素的作用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紡織品貿易可能也會隨著體量龐大的全球貿易一道遭受影響。2019年的貿易增長預期為3.7%,2018年為3.9%,若貿易環境繼續惡化則可能出現進一步衰退。當然也應該看到,在中國高速增長的帶動下,亞洲在全球經濟中所占的份額已升至34%,比重與日俱增。隨著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快速城市化,這一趨勢有望延續,亞洲經濟體將繼續推動全球消費增長。
從全球原料情況來看,聚酯纖維近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7%,不過以后增長將放緩,未來聚酯纖維增長的關鍵在于其適應性和可變性。PTA產能和需求一直增加,但市場總體呈供大于求的局面,其供求平衡變化的關鍵是運營的可行性。MEG的非常規路線產能的快速增長為運營提供支持,但未來一段時間其需求和產能增長率會回落。丙烯腈產能增長高于需求增長,2019年需求增長平穩,產能增長率會有起伏,總體前景是樂觀的。合成聚己酰胺產能增長幾乎是需求增長的兩倍,從而影響運營。
R D Udeshi提到,由于潛在的下游PTA需求促進對二甲苯(PX)的產能增加,全球增長變化進一步影響了PX產能波動。PX生產商并不認為自己是滌綸價值鏈的一部分,而是煉化的一部分,他們會根據煉化生產商的相關情況來決定是否生產、生產多少對二甲苯。另外,對二甲苯生產裝置必須和煉油設備一起建造,這會增加其投資成本,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其供需平衡。
總的來看,聚酯纖維仍是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在全球經濟中,亞洲紡織市場將在貢獻和消費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今后行業將會更看重有回報的項目并進行投資。隨著經濟的逐步增長,全球的需求預期已經上調,但近期的經濟動蕩并未引起注意,參與者應謹慎地制定相關策略。
日本:未來要強化高性能及高功能纖維
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生產化纖制品,經歷了從追求量的擴充到追求質的提升的過程,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后,日本化纖生產規模有所下降,在這段時間進行了結構性改革,每個企業都選擇了自己優勢的領域,并把重點集中到了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上。2015年開始,行業再度預警,2017年會計年度(從上年4月至當年3月)化纖消費量為94.9萬噸,應用于非服飾所占的比重增加至82%,顯示出行業從低谷走出的跡象。
2018年,日本化纖產量為88萬噸,較上一年度減少3%,車用及非織造布的產量仍維持穩定,預計這種趨勢將隨著日本產業用和家飾用的需求而持續;紡織出口值為82億美元,較上一年度增加3.3%,進口值為394億美元,較上一年度增加7.5%,貿易逆差達312億美元。紡織品(包括非織造布、車用紡織品、涂層布料及諸如繩、網、帳篷等工業用紡織品)主要出口項目中,化纖面料持續減少,非服飾用紡織品增加。
雖然中國是日本最大進口國及出口國,但其所占比重已逐年減少。從2007年到2018年,出口比重從39%下降到30%,進口從75%下降到57%。東盟各國占日本紡織品比重已持續增加。
Hiroyuki SHIME
對于行業未來發展,日本化纖協會副會長、UNITIKA公司社長&CEO Hiroyuki SHIME表示,日本化纖未來要強化高性能及高功能纖維等技術開發,開發新的市場;進一步促進標準化(JIS/ISO);研發終端客戶應用領域的多樣性;強化與潛在的應用產業之跨業合作等。
Masayuki WAGA
日本化纖協會會長Masayuki WAGA對全球化學纖維中期供需進行了預測。他分析,自20世紀之初以來,全球纖維消費史上出現了3次增長階段。第1次增長(1900~1937年),增長主要依靠棉花產量的增加,全球纖維消費量從400萬噸增加到了1000萬噸;人均消費纖維從1千克增加到4千克。第2次增長(1945~1995年),棉花和化纖共同支撐其增長,但以化學纖維為主導,全球纖維消費量從1000萬噸增長到4000萬噸;人均消費纖維從4千克增加到8千克。第3次增長(1995~2030年),“1996”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年份,這一年的化學纖維消費量超過了棉花的消費量(同年在東京成立了亞洲化纖產業聯盟),未來的纖維需求量將由化纖支撐其發展,預計至2030年,全球纖維消費量將達到1.37億噸;人均消費纖維從8千克增加到16千克。
Masayuki WAGA表示,截至2022年,預計纖維需求將達到1.097億噸;化學纖維消費量將達到7590萬噸,年增長4.%,產能預計將達到9920萬噸,年增長2.6%;產能與消費之間的缺口預計將達到2330萬噸。2022年的產能過剩率將從2017年的28.5%縮小至23.4%。
Masayuki WAGA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預計將增至98億,2030年全球汽車銷售量預計將增長至1.2億輛,今后全球纖維需求將穩步增長。由于亞洲在全球化纖產量中占了幾乎90%的份額,因此亞洲肩負著重大責任,同時面臨著行業穩定供求平衡、標準化、微型塑料顆粒、可持續性、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等多種挑戰。
馬來西亞:重點提升產品質量
2018年,馬來西亞紡織及成衣業出口為29.21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86%,美國是其產品的最大出口市場,每年占紡織品和服飾出口總量超過18%;進口為33.27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35%。2018年,化纖產量分別為:聚酯長絲25萬噸、聚酯短纖11.6萬噸,開工率為94%,其中聚酯長絲出口13.3萬噸,聚酯短纖出口10.3萬噸。
馬來西亞的兩位演講者:Regina Leong,Calvin Ng
馬來西亞紡織及成衣產業面臨著諸多挑戰:約40%勞動力為外籍勞工,而化纖及紡織品行業的工資和其他行業相比相對較低,因此工人短缺成為阻礙紡織及成衣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并持續增加、自由貿易協定中的反向關稅、難以獲得支持和經濟援助等都對產業發展不利。為了推動紡織及成衣產業的發展,馬來西亞將其列入工業總體規劃3(MP3)中的重點產業,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推動工業4.0的發展,同時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是生產高質量的產品,如工業和家用紡織品、功能性面料、高科技紡織品和智能服飾等,從而提升產業鏈價值。
巴基斯坦:新增自動化設備,大力投資非織造、原料產業
巴基斯坦紡織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5%,是世界第四大棉花生產國,擁有亞洲第三大紡紗產能;是全球第四大聚酯短纖消費國,僅次于中國、印度及美國。過去6年,巴基斯坦聚酯短纖生產廠商已縮減為現在的三家,這得益于他們業務的多樣化。2018年這三家生產商合計總產能約53.7萬噸。巴基斯坦是亞洲第八大紡織品出口國,紡織產品占全國出口的58%,家用紡織品、棉織物、針織服裝和機織服裝是其四大出口產品,2018年巴基斯坦紡織品出口值135.5億美元,同比增長10.43%,未來5年內整個紡織產業鏈預計投資70億美元,出口將以倍數成長。
Rizwan Afzal Chaudhary
ICI巴基斯坦公司聚酯纖維事業部經理Rizwan Afzal Chaudhary表示,巴基斯坦紡織企業面臨能源成本、能源供應、基礎設施不夠發達、勞動力不夠熟練等問題,以及聚酯短纖產業原料的關稅保護導致生產成本增加、行業不公平競爭等挑戰。對此,他提出,未來巴基斯坦應致力于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并向以出口為導向轉變;新增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和機器的投資,投資下游非織造布以提升國內聚酯纖維的用量,投資上游以提高原料的供應;通過與其他國家如中國公司的技術合作,充分利用CPEC等。
韓國:通過數字化轉型打造新價值點
Kim Jingyu
2018年,由于市場占比減少、價格競爭過度、各種環境法規的加強以及全球和國內供過于求,導致獲利能力下降,韓國化纖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艱難時期。對于如何應對這樣的困境,韓國化纖協會相關負責人Kim Jingyu表示,亞洲化纖行業要與全球業界進行合作;韓國化纖行業要重新整合考慮縮減供過于求差距和提高生產力;化纖公司要將現有的業務范圍轉移到高性能、高功能等高附加值的材料和產品上,特別是與終端用戶合作找到行業的消費趨勢,一流企業的核心戰略是開發新材料,為未來產業發展做好準備,最終實現行業的健康發展。
李昌郁
韓國化纖協會高級常務理事李昌郁談到,第四次工業革命(4IR)即將到來,它將連接和改變企業的價值鏈。4IR時代,工業的重心已不再是勞動力,行業領先價值從勞動力轉向了知識和技術規模。在這種環境下,企業必須通過數字化轉型來打造新的價值點。
目前,全球紡織服裝企業尚處于4IR商業模式試驗階段,因而生態系統中尚無主導者。韓國企業主要生產低附加值的紡織品和縫制品,美國、歐洲及日本企業則在附加值較高的品牌策劃、分銷和工業紡織品的生產中處于領先地位。雖然韓國業界力圖通過技術研發成為快速追隨者,但卻鮮有成為“先行者”或“生態系統創造者”的成功案例。
為此,李昌郁認為,韓國必須推進生產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支持4IR的裝配和加工流程,并且必須引進自動化設備,包括智慧工廠;為了適應變化,紡織服裝業必須建立完善的生產基礎,以支持從原材料到服裝成品以及新型裝配和加工商業模式在內的所有流程;鼓勵企業轉型,重組業務,并開發新業務,以適應4IR;通過培訓紡織/服裝+IT專業人員來加強產業融合;在整個行業中本地化和部署數字化染色技術;建立紡織品和服裝檔案;構建紡織品及服裝趨勢預測系統等。
中國臺灣:聚焦特殊領域開拓特定市場
中國臺灣地區纖維紡織產業一直以差異化發展為戰略思維,以差異化的思維、策略、產品、市場為增長動能。如在差異化產品方面,以高科技、多功能為創新素材,通過涼感衣、發熱衣進行溫度管理,通過智慧衣、保健紗進行智慧管理,著重于擴展研發產業用、家飾用產品,通過短纖維、非織造布實現醫療保健,其產品研發生產等以減碳排、節能源、永續環保為出發點。
俞玲華
臺灣區人造纖維制造工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俞玲華表示,臺灣人造纖維產業發展聚焦于特殊應用領域、特定客戶市場;關注開發專業紡織展、開發高潛力市場,推廣臺灣地區優質纖維紡織產品;專注于纖維材料的創新研發,如纖維的材料改進、跨界發展以及異業結合、創新研發等;通過和終端品牌合作洞悉市場需求,從而為企業帶來長期、穩定的高獲利。
安大中
臺灣區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安大中表示,隨著纖維功能性重點的轉換,纖維功能從傳統被動型—功能時尚型—環境反應型轉變,即功能性纖維技術逐漸升級為可應對環境溫、濕度等變化,從而產生自我動態調節功效的纖維材料功能。他介紹了纖維從傳統功能的吸濕排汗、抗紫外線、抗菌防臭、涼感、蓄熱,到時尚功能的混搭、親色、輕量、彈性,再到感溫、感濕、感光、導電、壓電、蓄光等感應調節功能的發展。
安大中介紹,歐盟將智能紡織材料分為電子式和非電子式。電子式智能紡織材料有電能、通信功能或兼具,非電子式智能紡織材料指無電能且不能通信,但能主動與環境互動,具有一種或多種性質的材料,可感應外界環境刺激(如溫度、濕度、張力、伸展、pH等)而顯著改變材料特性(如長度、黏性、卷曲度、保暖度、顏色等),達到提升穿著舒適度或安全防護等功能。預計未來幾年,感應調節型紡織材料市場將有15.4%的年增長率。非電子式智能紡織材料市場以運動戶外服飾占比最大,其次是交通、國防、工業、醫療等領域,區域市場主要在歐洲、亞太地區。感應調節型紡織材料主要用于滿足穿著舒適、安全防護的需求,其功能主要集中在感溫感濕記憶及其調節方面。2018年高附加值服飾市場規模達1937億美元。
泰國:關注可持續發展
泰國具有從纖維制造到成衣生產的完整產業鏈。1985年以來,泰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紡織服裝出口國之一,美國是其最大買家,占據泰國全部紡織品出口的1/3,其次是歐盟、東南亞、東亞和中東地區。
2018年泰國人造纖維出口額為9.9億美元,年增長率為8.4%;新增了再生聚酯纖維產能,出口相應增加,但由于泰國政府嚴格控制來自其他國家的進口薄片和PET瓶用粒,2019年所有企業都會對回收產品調整其應對策略;同時擴展更多高性能及功能性纖維以運用于衛材和工業方面。
Somkid Rattanaprapaporn
泰國化纖協會會長Somkid Rattanaprapaporn特別提到2019年芳綸開始進入市場,尤其是用于安全防護性產品,可見科技和功能性紡織品對于支持政府政策變得更為重要。
Weerachai Christwathanyu
泰國人造纖維產業協會秘書長Weerachai Christwathanyu表示,由于人類周圍環境變化很快,因此需要進一步開發出各種功能性纖維應用到各種各樣的場景中。更重要的是,泰國各大制造商都意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他們在借助最新的回收再利用技術,盡力在泰國回收利用所有的產品,從而實現人造纖維可持續性。
印尼:打造完整產業鏈形象
印尼紡織品出口是制造業出口總量的10.5%,是出口推動因素,但仍然在貿易差額方面面臨挑戰,需改進國內消費,增加出口。具體可鼓勵上下游紡織企業增加投資,實現一些短期的目標;鼓勵國外企業等投資印尼的紡織行業,從而降低貿易逆差。
Redma Gita Wirawasta
印尼纖維及長絲織造協會秘書長Redma Gita Wirawasta談到,目前,印尼已經形成了化纖、紡紗、織布、染整、成衣制造等比較齊全的產業結構。2018年,印尼總的人造纖維產能為250萬噸,產量為109萬噸,其中聚酯長絲的產量增長為18.6%,在國內市場上獲得進一步的發展,2025年之前,希望聚酯長絲、短纖能有更多的投資,可更好地滿足國內的需求,實現自給;同時可增加國內外投資推動紡織品特別是非織造布的快速發展。
Uday Gill
FibersofIndorama Ventures Ltd. CEO Uday Gill認為,人們有時會傳播關于塑料的錯誤信息,其實采用適當的方法塑料是完全可以被回收的。關于可持續性挑戰,要傾聽新生代的想法,不僅要找到技術的方案,同時要關注周圍發生著什么。Uday Gill表示,對于可持續性挑戰,需要的解決方案是優化使用資源,同時,人類要負起責任,改變、規范自己的行為。如化學纖維采用閉合循環生產方式,并在設計化學纖維時就考慮其再生利用、回收等問題,這方面日本有很多創新的做法;對于資源的優化,監管、自律、基礎設施等都是必須要關注的方面;還要保證再生產品的質量,要離客戶的需求更近;要相信人類的行為是可以改變的,對廢舊物的管理要更符合人類的行為。
歐洲人造纖維行業:要建立正確的回收制度
歐洲人造纖維協會會長Frédéric VANHOUTE提到,目前,在紡織/服裝行業,重新使用、修補以及回收利用的做法正在興起。但是紡織品的回收利用過程很復雜,尤其是當多種紡織品混合在一起的時候,纖維分離成為一項挑戰,必須研制能夠分離復雜的混合纖維紡織品的可靠的機器。
Frédéric VAN HOUTE
對于如何應對行業可持續性挑戰,Frédéric VANHOUTE還提到,回收材料的質量至關重要,正確的回收制度要到位,如對PET瓶子的回收;貴重的二級原材料(PET廢棄瓶子、紡織品廢棄物等)不應該由國外進口;REACH和廢棄物的相關法規需要一致以免出現矛盾;必須創建一個逆向供應鏈,要從原材料、化學品、最終產品、零售商和下游用戶等各個方面沿整個價值鏈建立伙伴關系,在全球層面上,需要有協調標準等。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減少廢棄物,包括更長遠的產物如海洋垃圾。
Frédéric VANHOUTE表示,可持續性已經成為歐洲決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以及歐盟優先事物之一。可持續性思維已經融合在每個歐洲人造纖維公司的商業模式中。我們走向循環經濟并且減少各種廢棄物,這意味著向著另一種經濟模式的思考轉移。這場改變不僅會影響歐洲而且會影響包括亞洲在內的整個世界,需要大家一道努力以尋求一個互惠互利的解決方案。
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