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哲:面向未來,弘揚新時代行業精神,推進高質量發展 |
編者按: 6月5日,中紡聯第四屆四次理事會暨四屆五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召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會上的發言引起廣泛關注,《紡織服裝周刊》特將講話原文刊發于此,以饗讀者。 面向未來,弘揚新時代行業精神,推進高質量發展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孫瑞哲 2019年6月5日 今天我們在中國革命的圣地——延安召開中紡聯四屆四次理事會暨四屆五次常務理事擴大會,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具有特別的意義。在這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著作至今閃耀著智慧光芒;在這里發生過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奪取革命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這里誕生了延安精神,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改變了歷史進程,成功領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走向了勝利。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未來。延安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創新精神,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務實精神,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本精神,體現了積極主動、敢于勝利的樂觀精神,體現了攻堅克難、百折不撓的戰斗精神,體現了熱愛國家、團結一致的民族精神。這種融于中國人民骨血的精神力量決定了我們面對當前美國的關稅重壓和技術封鎖不會懼怕;決定了我們對于美國的貿易霸凌主義和強權無禮行為不會退縮。 一、新時代中國紡織工業的行業精神和高質量發展 偉大的事業離不開堅定的精神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紡織工業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行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現出大批優秀企業和領軍人才,形成了豐富的產業實踐。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紡織工業的行業精神也在不斷衍生、積淀、豐富和升華。 (一)新時代的紡織行業精神 1、新時代紡織企業家精神 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報國初心的愛國精神,追求卓越品質、勇于探索拼搏的創新精神,勇擔社會責任、服務人民期待的奉獻精神,保持謙虛謹慎、促進共同發展的協作精神。 2、新時代紡織科技工作者精神 以人民幸福為根本,以國家需要為使命,以務實創新為方向,以育人協同為責任。 3、新時代紡織工匠精神 敬業守德、專業專注、精益求精、創新協作。 這些精神力量相互交融、彼此激蕩,共同匯聚成了新時代的紡織行業精神:實業興國的愛國精神,務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協同發展的團結精神,人才為先的人本精神。新時代紡織行業精神正成為全面建成世界紡織強國的強大支撐。 弘揚踐行新時代紡織行業精神,要不忘產業報國初心、牢記強國富民使命。不忘產業報國初心,就是要堅定不移推進紡織“科技、品牌、可持續發展、人才”強國建設,服務發展大局,服務戰略需要;牢記強國富民使命,就是要堅定不移樹立“科技、時尚、綠色”工作新定位、行業新標簽、社會新認知,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新時代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弘揚踐行新時代紡織行業精神,要務實全面地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1、新時代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行業層面,要推進“五大發展”。 開放發展: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優進優出,開創對外開放新格局。 平衡發展:促進供需平衡、區域平衡和產業平衡,形成產業發展新優勢。 充分發展:提高發展程度與效率,使創新應用更充分、環境建設更充分,實現產業發展新突破。 安全發展:圍繞總體國家安全觀,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實現行業資源安全、質量安全與貿易安全,構筑行業發展新保障。 多維發展:推進產融合作、兩化融合、軍民融合、技藝融合,塑造行業發展新邊界。 2、新時代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企業層面,要實現“三高一低”。 高效能:深化技術和管理創新,提升供應鏈整體效率,實現勞動生產率與柔性制造水平的提升。 高品質:提升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不斷提高品種豐富度、品質滿意度和品牌認可度。 高責任:深化人本責任、環境責任、市場責任,不斷提升企業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的貢獻度。 低成本:優化投入產出結構,形成生產、運營、創新和環保各環節的綜合比較優勢。 3、新時代行業組織的高質量發展 在行業組織層面,要做到“有樣有范”。 單位要有單位的“樣”,形成公平公正之風、求真務實之風、包容并蓄之風、以人為本之風。 領導要有領導的“范”,有信仰、有擔當、有胸懷,做服務行業發展的“人民公仆”。 新時代,行業組織要樹立高質量的格局與定位,行業協會工作和發展應當而且必須融入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大局中;要形成高質量的規則與秩序,理順機制,握指成拳,實現“制度下的自由”,激發機構活力,形成資源合力;要構建高質量的平臺與服務,提升機構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構筑集約型、包容型、創新型產業服務平臺。 弘揚踐行新時代紡織行業精神,要面向未來,以行業精神為行業發展注入磅礴偉力。落實實業興國的愛國精神,切實把握“科技、時尚、綠色”的工作新定位;落實務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協同發展的團結精神,切實完善“集群、集約、跨界”的生產力布局;落實人才為先的人本精神,切實推動“育人、用人、樹人”的隊伍建設。 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面對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新變化,面對貿易關系日趨復雜的新情勢,我們更加需要大力倡導、弘揚新時代紡織行業精神。以精神凝聚共識、堅定信心、匯聚力量,不斷打開行業發展新局面。 二、新形勢下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 (一)中國紡織工業有基礎應對貿易沖突 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沉淀,中國紡織工業已具備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當前貿易戰對行業的發展有一定影響,但影響有限、可控。行業有足夠強的信心和底氣應對貿易變局,取得最終勝利。 行業的信心和底氣來自獨特的制度優勢。堅持黨的領導,是發展的最大制度優勢,也是應對風險挑戰的最大底氣。越是形勢復雜,越要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定海神針作用;越是挑戰嚴峻,越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當前,制度優勢表現在集中力量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補短板,大力發展自主創新,著力扭轉核心技術卡脖子的被動局面;制度優勢表現在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深化增值稅改革、實施社保費率企業上繳比率下調等降稅減負政策;制度優勢表現在落實《電子商務法》、《外商投資法》等一系列法規,不斷推進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內資與外資、線上與線下、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公平競爭與協調發展。獨特的制度優勢使我們能堅持原則問題和核心利益不讓步,將市場和社會的關注點從短期波動轉移到長期發展。 行業的信心和底氣來自雄厚的產業基礎。從原料供應、設計研發,到紡織染加工、三大終端制造、運營零售,中國紡織工業形成了全球體量最大、最完備的產業體系,是世界紡織產業平穩運行的重要主體。2018年,中國纖維加工量達5460萬噸,占全球纖維加工總量的51.28%;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2767.3億美元,占全球35%左右。全球60支以上紗線生產量的80%在中國,色紡紗生產量的90%以上在中國,高檔村衫色織面料生產量的60%在中國,高檔牛仔面料生產量的30%在中國,高支高密織物的生產技術主要在中國。中國紡織產業鏈各環節制造能力與水平穩居世界前列。迅銷集團近期公布了291家合作廠家。其中,中國企業有156家,約占54%,越南企業位居第二,有50家。中國紡織工業仍然保持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在復雜的貿易環境下,2018年全行業凈創匯2501.9億美元,占全國的71.1%。 行業的信心和底氣來自巨大的創新活力。紡織工業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全產業鏈閉環創新能力的工業部門。2011年以來行業共有23項成果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在材料領域,國產大容量化纖成套技術持續發展,差別化、功能性纖維開發能力大幅提升,高性能高功能性纖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缺到盈、從量到質的轉變;在裝備領域,制造裝備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加快轉變,國產紡機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80%;在工藝領域,紡織、染整工藝技術不斷創新,混紡、交織、復合等新工藝廣泛應用,高支、高密、超輕薄等新品種不斷推出。技術驅動下,行業模式創新也快速發展,個性定制、共享經濟等新業態大量涌現。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國設計師開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元素和設計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行業的信心和底氣來自龐大的內需市場。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消費已經成為國內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我國內需市場纖維消費量超過3000萬噸,是全球總量最大、最具活力的纖維消費市場。從消費內容看,消費升級是當前消費的主旋律。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市場需求呈現個性化、多層次、多元化趨勢,并開始從注重量的滿足向追求質的提升轉變。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同層次的產品都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等政策影響下,三四線城市和農村消費增長強勁。同時,紡織品的市場和應用領域不斷擴張,產業用紡織品發展潛力巨大。在出口受影響的背景下,內需的巨大潛力為行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2019年以來紡織工業面臨挑戰但開局良好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泵鎸碗s嚴峻的貿易形勢,2019年以來,紡織行業頂住了內外市場壓力,總體運行態勢保持平穩,生產、投資等運行指標增速處于合理區間。行業韌性十足,在穩增長、穩外貿、穩投資、穩預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生產增速保持平穩。2019年以來,紡織行業工業增加值增速整體平穩。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4月紡織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產業鏈多數環節工業增加值保持增長態勢,化纖和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4.3%和7.7%;服裝、家紡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3%和1.7%。主要大類產品產量保持增長。1-4月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化纖產量同比增長13.87%;紗、布產量同比分別增長0.8%、0.91%;服裝產量同比減少0.69%。 國內外市場穩中承壓。2019年以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內需市場保持增長,但增速放緩態勢明顯。統計數據顯示,1-4月,全國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為4418億元,同比僅增長2.2%;1-4月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類產品零售額同比下降7.3%,較上年同期放緩6.2個百分點。同期,全國網上穿著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3.7%,繼續保持兩位數的較快增長水平,但增速低于上年同期4.3個百分點。出口壓力有所增加,據中國海關快報數據,1-4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為757.6億美元,同比下降3.7%,增速分別低于上年同期和一季度7.9和1.9個百分點。出口產品中,紡織品出口同比增長0.8%,服裝出口同比減少7.6%。 投資規模有所減少。2019年1-4月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下降1.3%,增幅較上年同期加深0.5個百分點。其中,紡織業和服裝業投資保持增長,1-4月增速分別為0.8%和3.2%,紡織業較上年同期下降1.3個百分點,服裝業較上年同期增加14.7個百分點;化纖業投資規模同比減少19.9%,低于上年同期44.9個百分點。分地區來看,中部部分省份開始承接長絲織造和印染行業產業轉移,投資步伐有所加快。東部地區投資增長仍以裝備升級和技術改造為主要驅動力。新疆投資趨于理性,投資增速有所放緩。 運行質效略有波動。紡織行業效益增勢良好。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1-4月,全國3.4萬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6027.6億元,同比增長4.9%,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649.5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2個百分點。部分運行質量指標出現波動。2019年1-4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1%,低于上年同期0.1個百分點,表明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成本提升等因素影響有所收縮。行業資產負債率為56.2%,延續了2018年以來穩中略升態勢。規模以上企業產成品周轉率為15.2次/年;總資產周轉率為1.2次/年,三費比例為7%。 三、2018年以來中紡聯圍繞形勢新變化開展的主要工作 面對復雜的內外形勢,中紡聯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任務安排,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扎實推進調研、統計與研究工作,服務政府決策與行業發展 行業調研工作深入開展。針對行業發展中的共性、基礎和關鍵問題,深入重點企業和產業集群開展調研,把握行業現狀。繼續開展春季大調研活動,依據春季調研情況向多地政府提出產業發展建議。 行業統計工作不斷完善。持續完善數據制度工作,優化數據統計服務,完善紡織行業大數據平臺建設項目;監測采集行業重點數據信息,及時傳遞行業運行狀況、市場輿情及商務信息,持續做好行業經濟運行分析,為政府決策、企業運營、產業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專題研究工作持續深化。結合行業新形勢新變化,開展課題研究,以研究成果支持政府決策。形成了《紡織行業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全球紡織行業生產力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研究》等成果。針對中美貿易沖突,配合相關部委展開貿易研究并提供對策建議;召開紡織行業兩會代表座談會,將行業研究成果與觀點帶到兩會。 (二)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不斷提升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相關工作已經開啟;科技進步獎勵與推薦工作取得成效,中紡聯推薦的“廢舊聚酯高效再生及纖維制備產業化集成技術”和“高性能特種編織物編織技術與裝備及其產業化”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舉辦了“紡織之光”循環再利用紡織加工關鍵技術及應用科技成果等推廣活動。開展了院士與人才評選、舉薦工作及青托人才與企業對接工作;舉辦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知識產權聯盟成立大會籌備會;智能制造、軍民融合等標準的制定取得顯著進展,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作為紡織國軍標歸口管理單位,已經制定實施37項、修訂20項軍用標準,在編19項標準。 促進時尚創意發展。持續推動行業創意設計的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時尚研究中的應用初見成效;借助流行趨勢聯盟等平臺,發布流行趨勢研究成果并推進在企業的落地。舉辦中國國際時尚周、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中國時尚大會、中國時尚面料設計大賽等活動;舉辦第二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組織2018潮州國際刺繡藝術雙年展,創新宣傳推廣模式,傳承與保護實現了相得益彰。圍繞著企業品牌培育和區域品牌建設兩大主線,品牌建設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品牌數據庫不斷完善。繼續開展紡織服裝品牌專業人才培訓活動;5月份舉辦了中國品牌日紡織服裝行業系列活動,15家紡織服裝品牌參與,3天在線直播點擊量超過9979.7萬人次,促進了消費者對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的新認知,提升了行業品牌影響力。 提升綠色生產能力。持續推動行業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循環經濟。成立了“中紡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節能與綜合利用標準化工作組”。不斷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目前已推出43種綠色設計產品、42家綠色工廠和1個綠色供應鏈企業。完成印染行業節能減排先進技術推薦目錄的示范與推廣,“綠色纖維”市場推廣和產業鏈對接宣傳工作有效開展。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聯盟發布了首份可持續發展報告,并制定了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社會責任建設得到深化。人本責任、環境責任、市場責任建設成效顯著,有力推動了行業多維責任共治。助力“一帶一路”倡議,為企業在“走出去”進程中的社會責任建設提供方法與手段。2019年4月在越南發布了中國首個基于海外投資生命周期的負責任投資指引——《中國紡織服裝行業負責任海外投資指引》,幫助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和投資目的地。碳、水和循環再利用管理平臺使社會責任管理工具不斷豐富。 (三)提升行業有效需求和投資,助力強大國內市場的形成 渠道建設不斷完善。一是創新展會形式,做優做強平臺。舉辦春季/秋季聯展(面料、服裝、家紡、紗線、針織);合作舉辦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虎門紡織面輔料交易會、柯橋國際紡織品面輔料博覽會等;中國服裝優質制造商聯盟基地“時尚工園”今年正式開園。二是推動行業電子商務發展,提升紡織服裝電子商務在高質量發展、供應鏈互聯網創新、新零售等新環境下的發展。三是優化專業市場建設,使專業市場向著智慧、綠色方向穩步轉型。 優秀產品推介卓有成效。開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貢獻獎、紡織行業質量獎評選,完成紡織行業工業設計中心評定工作,完成工信部委托的2018年度十大類紡織創新產品培育和推廣工作。 提升投資需求。一方面,以產業轉移帶動產業投資。聯合會舉辦了第一屆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區域合作發展大會,成立了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發展聯盟。另一方面,以新舊動能轉換帶動產業投資。引導行業加大在技術研發、裝備升級方面的投入,特別是節能環保、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領域。 (四)抓重點領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 兩化融合工作有序開展。積極推動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發展。組建“中國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聯盟”,開展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試點示范工作,舉辦了工業互聯網成果展。開展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研發、技術成果推廣、智能產品及優秀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目錄征集工作。2018年對“七條線”所在行業智能制造推進及試點示范情況進行梳理總結,認定23家企業為2018年紡織工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加強行業電子商務推進工作。舉辦中國紡織行業兩化融合大會、中國紡織工業智能制造大會、盛澤紡織智能制造大會等會議。發布《紡織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年版)》,探索構建紡織智能制造標準體系。中國服裝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等的作用不斷強化。 產融合作工作成效顯著。中紡聯推動行業優秀企業與資本對接,引導紡織龍頭骨干企業上市和再融資、兼并重組。建立了產融結合工作體系并設立投融資委員會;出臺《紡織行業產融合作三年行動計劃》。梳理出紡織行業擬上市企業、重點培育企業信息并形成數據庫,舉辦2018年紡織行業投融資論壇和中國紡織行業產融合作會議暨投融資培訓會。發布了《2018-2019年紡織行業重點培育擬上市企業名單》,其中蘇州龍杰特種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中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實現IPO,蘇州寶麗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優彩環保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擬向中國證監會提交IPO材料。 世界級先進紡織產業集群建設穩步推進。中紡聯制定了推進“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先行區”建設工作管理辦法。依據產業集群各階段的發展特征和外部環境要求,有針對性地將專業會議、特色活動與集群進行匹配。如召開首屆世界布商大會、2019全國家紡產業集群交流會;舉辦全國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論壇、山東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與中紡聯立體對接會等。 (五)引導行業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國家戰略需要 助力打好三大攻堅戰。開展中國紡織生態文明萬里行等活動,推動行業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助力國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積極落實產業扶貧,探索建立紡織產業扶貧的新模式、新方法,推廣“造血式”扶貧,以產業轉移和就業促進為抓手助力精準扶貧。 深化行業軍民融合發展。2018年,中紡聯成立了中國紡織軍民融合工作委員會,統籌紡織行業的軍民融合資源,集中力量支持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2018年11月,中紡聯和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共同主辦2018中國紡織軍民融合發展論壇。支持紡織軍民兩用技術和產品的研發, 2017、2018年共有6個軍民融合項目獲“紡織之光”一等獎。正在制定《中國紡織行業軍民融合發展指導意見》,搭建紡織行業軍民融合的頂層設計和組織架構,統籌行業軍民融合的科技、人才、產業資源。 推動落實就業優先政策。行業把穩定和擴大就業放在了突出位置。通過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立項,提高紡織教育教學質量,強化學生就業能力。推進產教融合,有效化解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提升就業質量。組織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及技能人才表彰工作,深化職業技能鑒定工作。開展“中國紡織大工匠”選樹和“中國紡織大工匠”事跡報告,舉辦了中國紡織服裝人才大會。 強化行業對外開放與合作。中紡聯重點考察東歐、南美、中西亞、東南亞、非洲等地區,與羅馬尼亞紡織服裝鞋帽皮革制品行業協會等簽署了合作協議。借助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場外交,推動與巴基斯坦等國的合作;在越南舉辦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大會?胡志明峰會。貿易促進工作持續深化。具有國際影響的全球專業展會平臺體系不斷完善,舉辦了美國紐約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法國巴黎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孟加拉達卡國際面料展、南非開普敦中國紡織精品展、巴西圣保羅中國紡織品貿易展等。 (六)加強黨的領導,完善機構建設 黨建工作不斷深入,對行業健康發展形成有力引導。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不斷深入,黨員干部的政治自覺、政治站位得到進一步提升。2019年2月,召開了中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和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中紡聯黨委召開多次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組織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黨員組織生活會和評議考核、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職工健步走活動,并開展形式多樣的黨日活動等。 機構建設穩步推進,內部管理持續優化。依據新時期對行業協會的要求,中紡聯穩步推進協會與行政機關的脫鉤工作。探索并落實購買服務方式爭取財政資金的方法、途徑等,進一步理順聯合會內部及各成員單位間的業務與關系,強化聯合會內外的“跨界”合作。協會各項規章制度更加科學規范,“人、財、物、事”之間的關系逐漸理順。2019年印發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內部管理規章制度匯編》。聯合會正在發展成為學習型、服務型、協作型、創新型的行業組織。 四、當前行業發展所面臨的新形勢與新變化 (一)全球化不可逆轉,世界經濟格局發生結構性調整 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全球價值鏈合作已成為當前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全球2/3貿易只涉及中間產品,而與產成品和服務無關。產業鏈與創新鏈、資源要素與基礎設施正空前緊密地連接交織在一起。產業間、區域間不再是簡單的競爭優勢的高低比較,而更多表現為合作共生關系。 當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似乎是一種逆全球化,事實上是一場更加深化、更加復雜的全球化。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正在實現群體性崛起。這種崛起不僅體現在生產制造能力上也體現在消費實力上。舊體系下的利益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科技革命增加了發展的不確定性、不對稱性與不穩定性。因而一些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不對等的收益,就會利用其現有優勢,阻礙新平衡的出現。貿易沖突因此發生,全球經貿關系更趨復雜。但歷史潮流不會逆轉。 在這個大背景下,全球經濟格局、產業發展格局正發生重大結構性調整。基礎設施、人口結構和知識經濟作為重要變量,正在驅動變化,促進新平衡點的形成。對此我們應該好好把握。 一是基礎設施,全球經濟發展的底層架構發生根本轉變 世界經濟正加快構建在信息基礎設施之上。全球生產和生活方式、創新和發展范式向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深度轉變。2017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達12.9萬億美元。根據預測2020年全球跨境B2C電子商務交易量將突破1萬億美元,B2B銷售規模將為B2C的5-6倍。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中,數字企業已從2007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7家。虛實融合成為全球商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信息基礎設施正成為影響全球經濟格局的重要變量。底層架構之爭不只是利益之爭,更是話語權、發展權、生存權之爭。以5G技術為代表的經濟技術架構變軌為我們產業換道超車帶來了重大機遇。我們要理解好、應用好基礎架構的變化,積極推進產業的智能轉型,建設好、利用好工業核心數據、關鍵技術工藝創新、企業用戶數據等數字化核心資產。 二是人口構成,全球勞動力結構與分布發生趨勢性變化 區域的發展潛力、產業的成長空間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力資源的密集程度,特別是年輕人口的參與程度。當前全球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趨勢性變化,表現在更快速和不同步的老齡化。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多數發達經濟體老齡化程度加劇,而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國家工作年齡人口持續增長。老齡化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正向相關。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7年,高收入國家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已達17.43%,中等收入國家為7.43%,低收入國家為3.37%。截至2018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67 億,新增 82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11.9%。中國老齡化速度與程度明顯快于發展階段。 人口結構的變化將帶來世界經濟結構的重要調整。直接的變化是一個更大的老年消費市場快速形成。美林銀行預計,到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的全球消費力將達到每年15萬億美元。而供給端的改變更為深刻。勞動密集型產業更有動力向擁有年輕勞動力的區域轉移,全球產業鏈布局將因此調整。面對這種情勢,我們要利用好當前國內人口的相對平穩增長期,積極應對不斷失衡的人口結構,一方面增強行業對年輕勞動者的吸引力和培養力,同時加快推進行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的轉變。 三是知識經濟,驅動全球經濟的核心要素發生改變 當前,影響經濟發展的要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在發生明顯變化。低技能勞動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性逐漸降低。目前全球僅有約18%的商品貿易由勞動成本套利所驅動。同時,全球價值鏈的知識密集度在不斷提高。2000-2016年,全球無形資產投資(如研發、品牌等)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從5.5%增長到13.1%。依托良好的擴散應用環境,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以驚人的速度創造價值。就紡織服裝行業而言,在信息技術、紡織技術、材料技術、文化創新的深度交融中,個性化定制、智能可穿戴、功能性紡織品等快速發展。 知識作為關鍵變量也在深刻改變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圍繞全球知識產權布局的競爭變得日漸激烈。將技術專利化、標準化、平臺化形成壟斷優勢,已成為國際競爭主動權爭奪的重要途徑。可以預見,今后從外部引進技術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唯一的出路在于,在強化開放創新的同時更加注重自主創新,在深化應用創新的同時更加深化基礎創新。 (二)世界變局和當前情勢下的三點研判 我們正在經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貿易沖突的風口浪尖上,利害得失瞬息萬變。貿易沖突中事情的發展帶給我們很多思考。經濟的合理不代表戰略的合理,個體的理性不代表群體的理性,短期的利益不代表長遠的利益。變局之中尋求產業發展,事情只有想清楚,才更容易做明白。 一是既要強調服務業發展,也要重視制造業的基礎作用 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發生趨勢性改變,服務業所占比重快速上升,而工業制造領域不論增加值還是就業都有顯著下降。國內“后工業化”的聲浪越來越高,“降低”紡織等制造環節的觀點和做法日益流行?!芭涞凇死硕伞敝赋鲭S著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提高,勞動力首先從農業轉移到工業,然后再轉移到服務業。于是有些人錯誤認為服務業相對于農業和工業而言在產業形態上更為高級。將現象當本質,把結果當原因,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一些地方不顧客觀經濟規律,人為推動生產要素向服務業流動,不少區域過早、過度、過快地出現了“去制造化”苗頭。事實上制造與服務環節本身并不是替代關系,而是有機的整體。沒有高度發達的制造很難產生高度發達的服務。制造環節是消費性服務優質產品的來源,更能為生產性服務業帶來知識積累、市場空間與應用場景。以電子商務為例,與國外平臺相比,中國電商企業的優勢并不在技術與模式,而是得益于國內制造體系的支撐。試想為什么紡織服裝會成為最早電商化的產品、電商第一品類。在現代經濟結構中,先進制造業同生產性服務業共生共榮。很多地方將金融、設計、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作為重要領域發展,卻進展緩慢、可持續性不強。其根本原因在于周邊制造業基礎薄弱、先進制造業發展乏力。不論是對高端制造的遏制、還是迫使制造企業回流,此次中美貿易沖突集中體現了一點:制造環節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核心關切和熱點領域。制造環節的價值需要重新認識。 二是既要強調新經濟發展,也要重視制造業的支撐作用 創新發展作為社會共識已經蔚然成風。但不少區域將創新發展簡單等同于發展新經濟。認識上的偏差使得很多地方盡管產業稟賦與發展階段千差萬別,但產業發展的方向內容卻驚人一致?!耙缓宥稀?,新經濟同質化傾向非常嚴重,比如共享單車、光伏產業?!敖洕鷷r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事實上新興產業中有傳統的經濟內容,傳統產業中蘊含著新興的生產力。引領性的硬核科技創新在已經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成熟產業體系中,其實有更多呈現。以新材料為例,從產業關聯的角度看,很多新材料產生于紡織產業,應用于紡織產業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其發生發展與紡織產業休戚相關。從產業體系中割裂出來單獨支持,看似是重視,但不無拔苗助長的嫌疑。這樣不一定能起到最好的發展效果。再比如發展智能裝備,技術重點其實并不只在機械制造本身,行業中沉積的工藝流程、生產經驗、協作經驗等同樣重要。這些一定程度上是裝備的靈魂。在裝備智能化過程中,要封裝更多更合理的工藝和流程,沒有產業實踐支撐,無從談起。 三是既要強調差異化發展,也要重視產業集中度的規模作用 規模經濟是價值實現的重要基石。但社會層面,特別是媒體宣傳中,對“小而美”的偏好正在加重,只要一提到規模,下一句往往就是粗獷發展、鋪攤子等。這其實也是一種不好的傾向。中國紡織工業擁有全球最大的體量,卻沒有形成與之相當的科技控制力、市場影響力與時尚話語權。很大原因就在于我們產業集中度不高,集約化發展程度不夠。高度碎片化的產業格局,使得企業各自為戰,難以形成產業合力。相似規模的企業整合資源的能力通常比較接近、可選擇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于是重復投資、“一窩蜂”發展的現象很多,同質化競爭嚴重。這進一步加大了提升企業集中度的難度。就科技創新而言,企業微創新多、創新速度快,但戰略性、根本性創新不足。這是因為在分散化的市場中,真正有能力、有意愿推進系統化、基礎性、延續性研究的市場主體不多。巨額投資、長期投入一般企業難以承擔。當前,行業發展重心已經從“有沒有”、“好不好”過渡到了“認不認”的階段。品牌問題、特別是整個行業的品牌問題日漸突出。全球范圍看,中國紡織產品的高質量,并沒有換來德國制造、日本制造那樣的同等聲望。要樹立文化自信,培養消費市場,要改變全球認知,打造國家品牌,需要更加磅礴的產業力量。從歷史看,新中國成立以后至改革開放初期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當時環境下國家重大工程的實施。而當前我們要實現紡織強國建設,同樣需要在集約化上花大力氣、下大功夫。 五、下階段中紡聯計劃開展的主要工作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對當前形勢做出了重要判斷:中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盡管我們面臨的內外環境更趨復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持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當前情勢是時代性的考驗,也是歷史性的機遇。我們要抓主要矛盾帶動全局發展,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切實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把“溝”和“坎”化為“時”和“勢”。 (一)積極推進機構自身能力建設,實現健康發展 1、提升政治站位,明確發展方向 繼續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定政治信仰,不斷加強協會思想政治建設。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部署實施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繼續組織全體黨員和領導干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進一步加強黨員領導干部廉潔教育、紀律教育。切實將黨的新思想、新理念轉化為行業工作的新要求、新方向。 2、完善機構建設,提升組織凝聚力 根據新時期國家對行業協會的新要求,繼續推進行業協會與政府機關的脫鉤改革,加快承接政府職能。進一步完善聯合會各項規章制度,推進財務、人事制度建設。加快推進“中紡聯協同辦公信息管理平臺”運行工作,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內部整合,依托大型展會、重要活動、重大項目等工作,強化聯合會內部各成員單位間的協同合作。 3、做好分析研判,提升服務專業性 深化研究,做好行業“十四五”規劃的前期預研工作,探索新時代紡織行業發展的新方向、新路徑。不斷強化行業統計分析能力,繼續組織開展行業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等工作,拓寬數據采集渠道。深入重點企業、園區、產業集群開展調研,不斷提升行業服務的準確性和針對性。繼續加強與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科技部等部委的溝通,及時反映行業訴求,為企業爭取更多政策支持。開展貿易摩擦、產業集群建設、棉花體制改革等重點問題研究,給出建議。 (二)全面優化行業服務工作,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1、落實“科技、時尚、綠色”的產業定位,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能力 (1)以服務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進行業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研發中心、產學研用聯合體、產業創新聯盟等創新平臺;繼續推進行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探索舉辦科技成果推廣活動,實現科技創新與行業發展的銜接,加快成果轉化。強化對行業自主創新的服務能力,夯實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工作。以科技服務工作為抓手,圍繞國家和行業重大需求,積極推動新型纖維、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完善行業自主可控的技術創新體系。做好頂層引導,梳理《紡織工業“十三五”科技進步綱要》“30+100”完成情況,并開展“十四五”行業科技發展戰略等課題或專題研究。深化行業標準化工作。繼續推進智能制造等重點標準、團體標準的編研工作,不斷優化行業標準供給;依托開展科技標準融合試點、成立全國化纖標委會、完善各類各級標委會組織架構等工作,促進行業科技標準管理的流程化和規范化運行。繼續推進產業的全球合作與開放創新。以開放合作的態度推動行業與國外高等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鼓勵引導紡織科技創新示范企業、重點實驗室和創新中心與國際一流科研機構開展實質性的合作研究,打通科技、人才的交流通道。 (2)以服務提升行業時尚話語權。深化落實“三品戰略”,把品牌建設上升到行業的國家意識和國家的行業責任這一高度,以“大師、大牌、大事”的新模式新平臺推進品牌發展。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選擇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創新能力強、產品質量和信譽好的企業進行跟蹤培育,加強行業自主品牌建設;積極推進紡織行業區域品牌建設,持續開展區域品牌試點工作,并基于服裝、家紡等領域區域品牌試點地區的發展需求,從區域品牌功能打造、專業人才培訓、品牌價值提升、資源對接等方面強化行業服務。繼續深化流行趨勢的研究與發布工作。依托展會等平臺,研究發布從色彩、纖維、面料到終端產品的流行趨勢,為行業品牌建設提供具有更高價值的引導和參考;不斷創新研究方法,強化人工智能在趨勢研究的應用。提升企業產品開發與創新能力。加強行業時尚平臺建設,強化與歐美等時尚產業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開展國際大賽、中國紡織創新年會·設計峰會、中國國際時裝周、文化周等活動。繼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推進傳統工藝工作站各項工作,開展紡織非遺大會、文化遺產日“錦繡中華非遺服飾秀”展演等活動。 (3)以服務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聚焦行業綠色發展開展相關工作。持續采集、優選和推廣綠色關鍵技術的應用與轉化;繼續推進“綠色纖維”認證的市場推廣和產品對接宣傳,擴大“綠色纖維”的行業影響力。積極引導企業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清潔生產,打造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加快形成紡織行業綠色制造體系。持續推進行業循環經濟發展相關工作。依托建設品牌服裝智能回收網絡和標準化分揀中心試點示范,創新廢舊紡織產品資源回收利用發展模式。繼續組織開展中國紡織生態文明萬里行、善水行動在紡織、舊衣零拋棄、生態紡織品等活動,倡導綠色消費理念和生產方式。深化綠色標準體系建設。積極參與行業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相關的國家和行業標準的研制,加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的制修訂力度;在行業內開展節能、節水、減污、資源綜合利用等對標工作,評估行業綠色發展總體水平和發展潛力。建立行業綠色發展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節能減排診斷、綠色設計、宣傳培訓等服務,助力企業綠色轉型。持續深化責任建設。繼續組織開展供應鏈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行動等工作,引導企業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全力提升行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開展化學品管理體系(CMS)和社會責任審查(BSCI)項目、實施瀾湄地區產業調研與對接服務項目、在海外中資企業推廣建設CSC9000T管理體系等活動,積極引導行業企業構建負責任的生態體系。不斷完善行業誠信體系和信任機制,強化行業引導,規范市場競爭秩序。 2、完善“集群、集約、跨界”的生產力布局,激發產業資源活力 (1)積極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推動建設世界級先進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打造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繼續開展產業轉移工作,促進區域協同和產業扶貧。結合國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規劃,開展集群服務工作。依據產業發展客觀規律和階段性特征,開展產業對接、平臺推介等工作,推動產業在區域間有序轉移。做好行業區域布局、產業轉移、園區發展、專業市場轉型升級等方面的調查和專題研究,為集群提供更加專業、更有針對性的服務。結合區域特色與要素稟賦變化,以合作共建產業集群等方式探討在新區域建立新產業集群。圍繞材料創新、時尚創意、智能制造、個性定制等行業新發展,發現與培育一批具有時代性、前瞻性、引領性的新興產業集群。提高集群服務水平,強化已有集群的能力與優勢。繼續做好集群復評工作,總結回顧集群經濟發展的成績和經驗,更好地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幫助集群鏈接資源、拓展市場、完善產業鏈建設。完善園區服務,促進園區形成新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力。通過在杭州藝尚小鎮建設中國服裝科技創新研究院、在大浪時尚小鎮開展流行趨勢研究與發布平臺項目等方式,促進特色產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組織開展專業市場運營管理培訓、召開轉型升級研討會等活動,探索專業市場轉型升級發展路徑,充分發揮專業市場對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促進作用。 (2)積極推進產業集約化發展。集約化發展就是要集中力量辦大事,以更高質量、更高效率建立行業的比較優勢。以平臺工作為抓手,提升行業集聚優勢。不斷豐富完善現有各類行業技術創新聯盟、產品創新聯盟、協同創新聯合體、創新示范基地等創新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平臺對各類創新能力的集聚整合作用,以創新資源的開放共享提高產業創新效率。以產業示范基地、紡織產品開發基地、產業園區等平臺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市場拓展與對接活動,提高平臺作為企業信息、資源、品牌等對接渠道的融通支撐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紡織服裝企業和行業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鼓勵和引導紡織產業基金的設立,有效調動資本對各細分行業企業的定向支持,打破行業融資瓶頸,不斷推動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方向邁進。鼓勵和引導企業之間兼并、收購和聯合,提高行業集中度和效率;鼓勵企業通過并購、控股、戰略投資等多種方式整合國際資源。繼續打造展會平臺,充分發揮國內外展會對于集群品牌、終端消費品牌、創新成果的展示作用,為行業企業的“走出去”和優勢資源的“引進來”提供支撐。積極開展行業外交,借助國際紡聯會議、世界布商大會、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等平臺,不斷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推進行業“一帶一路”的研究與調研,組織國內企業與沿線國家開展產能對接和合作洽談。 (3)積極推進行業跨界式發展。推動行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深入推進兩化融合工作。推進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示范基地、工業互聯網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的建設,培育一批行業級和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引導建設紡織數字化、智能化裝備和智能化車間,培育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繼續做好電子商務研究工作,開展“一帶一路”跨境電商發展工作。做好紡織行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工作;繼續推進行業數據中心建設。繼續落實《紡織工業產融結合三年行動計劃》,發布行業重點培育擬上市企業名單和科創板推薦上市企業名單。積極拓展融資渠道,通過召開產融合作會議、投融資論壇暨項目推介會等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產融結合服務。組織對行業上市公司和業內部分優秀企業的走訪調研,針對已申報和擬申報材料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并向證監會推介。創新平臺服務模式,探索開展供應鏈金融等服務。此外,聯合會今年將組織擬科創板上市企業進行培訓。助推家紡與家居產業融合升級,提升整體軟裝設計實力。深入推進行業軍民融合。強化整體統籌,制定《中國紡織行業軍民融合發展指導意見》,做好頂層設計和組織架構。完善發展需求機制。強化與軍方的溝通對接,搭建政、企、軍三方的溝通平臺。整合創新資源。成立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推動雙方創新資源共享和成果雙向轉化。繼續推進科技專項。推動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開發軍裝被服、高功能個體防護等產品。推動紡織標準的軍民融合。通過建立通用標準體系、編制通用標準手冊與技術規范、建立軍用紡織品分類標準等方式強化融合。加快建立紡織軍民融合基金和軍民融合企業目錄;強化對科技型企業、關涉軍工產業鏈安全等企業的支持。開展軍民融合示范園區和示范企業建設。在重點產業集群地開展示范園區建設,并培育重點企業。建立軍民融合效果評價機制。通過建立評價體系的方式,適時對行業實施軍民融合的效果進行評估與改進。 3、做好“育人、用人、樹人”的隊伍建設,蓄積行業發展動力 (1)育人。尊重人才的流動規律與發展規律,把握人才流動的趨勢、特點及原因,提升行業對優秀人才、年輕人才的吸引力。發掘與宣傳行業價值,充分利用各種媒體資源和平臺,向社會和公眾宣傳行業發展近況與發展理念,塑造新形象、開啟新認知。構建多層次人才體系。不斷豐富培訓工作的載體和手段,積極探索運用互聯網工具開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強行業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機銜接,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加快專業人才培養,助力紡織服裝類院?!半p一流”建設。鼓勵幫助企業建立自己的研究院,培養適應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的人才。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對接,促進教育、科研與培訓資源的深度整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持續做好專業人才的培訓工作,通過組織技能比賽和設計大賽,把專業競賽與技能培訓有機結合,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強化人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2)用人。積極推動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和人才政策,促進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與創業。依托行業工作與活動,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職工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國際化視野,引導建立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行業用人機制。組織開展各類時尚設計大賽、行業勞動技能競賽等活動,強化對原創設計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的選拔,尤其是對青年人才的發現與舉薦。注重繼續教育與培訓,通過開展管理技能提升訓練營、FCL紡織標準培訓等活動,不斷提升行業人才的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專業水平。引導企業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不斷強化用人機制研究,盤活人才資源,做到人盡其才。引導建立科學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強化對科技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員的薪酬激勵力度;強化社會責任引導,持續完善員工福利體系,通過開展全國紡織行業籃球聯賽、中國紡織攝影大展、女工保護等活動,豐富員工精神生活,提升員工的幸福感。 (3)樹人。繼續發現和樹立一批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培養大國工匠和勞動模范,弘揚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繼續做好中國紡織大工匠選樹和先進事跡報告暨“絕招絕活現場技術交流傳幫”工作;在全行業深入開展“學鄧建軍科研組·建創新型班組”、全國優秀班組長聯盟、紡織文化藝術展等活動;通過紡織勞模評選表彰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勞模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全行業營造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勞動光榮的行業風尚。深度挖掘優秀企業家精神特質和典型案例,弘揚企業家精神。繼續開展全國優秀紡織企業家評選工作,將優秀企業家的先進事跡和突出貢獻在全行業進行推廣,充分發揮優秀企業家的示范作用。同時,依托總裁俱樂部、紡織企業家沙龍等活動,促進優秀企業家之間的溝通交流和相互學習。樹立高端創新人才典型,大力弘揚創新精神。繼續開展中國時裝設計“金頂獎”、時尚面料設計大賽等活動表彰評選行業優秀設計人才,同時依托行業展會、時裝周等平臺向全行業進行推介;通過院士推舉、年度創新人物評選、桑麻學者評選等工作,表彰推介行業科研領軍人才;組織科技教育頒獎大會、管理創新成果“紡織之光”教育獎等活動,表彰獎勵行業優秀教育工作者。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國紡織工業也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向強的偉大蛻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建成世界紡織強國的目標。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泵鎸π绿魬鹋c新征程,我們要以不懼艱難的樂觀主義精神,以敢于勝利的英雄主義情懷,踏踏實實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一針一線做好自己的事,共創美好未來! 照片由中國紡織提供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