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2019年度工作總結大會在京舉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會上的發言引起廣泛關注,《紡織服裝周刊》特將講話原文刊發于此,以饗讀者。
同心協力 只爭朝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貢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孫瑞哲2020 年 1 月 10 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事:大家好!
2020年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達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站在歷史的關鍵時點,回看剛剛過去的2019年,來路不易。有一種“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感覺。
2019年是經貿關系晦暗不明的一年。中美貿易沖突陡然升級,幾經反復;英國脫歐拖延不決;WTO等多邊貿易體制遭遇危機。不確定性給投資和供應鏈造成了實際傷害。
2019年是世界經濟承壓下行的一年。IMF年內4次調降全球經濟增速;全球90%的經濟體增速慢于2018年;新興經濟體脆弱性增強,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放緩。
2019年是企業風險集中暴露的一年。P2P經歷清退;包商銀行、恒豐銀行、錦州銀行等接連暴雷;境內企業違約規模達到1300億元人民幣,打破了2018年的紀錄。
在這一年里,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來自內外環境的壓力。但我們的產業在承壓發展,在“穩增長、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中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應有貢獻。
一、2019年以來紡織行業經濟運行情況
2019年,面對市場需求不足與貿易風險提升的壓力,行業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轉變方式、優化結構、轉換動力,實現了相對平穩發展。
(一)國內外市場壓力不減,市場結構持續調整
2019年以來,我國紡織服裝內銷增速較2018年明顯放緩。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11月,全國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同比增長3%,增速較上年同期放緩5.1個百分點,低于同期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增速0.7個百分點。網上零售仍保持較好增長勢頭,但自6月以來有逐月放緩跡象。1—11月,全國網上穿著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6.5%,增速較上年同期放緩4.7個百分點。面對壓力,行業深挖內需潛力,提升供給能力,布局下沉市場和細分市場;“直播帶貨”等零售新模式取得了很好成效。以李寧、波司登為代表的“國牌”快速崛起,市場認可度顯著提升。
就出口而言,據中國海關數據,1—11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金額為2551.9億美元,同比減少2.3%,占全國出口額的11.29%。行業凈創匯2318.68億美元,占全國的61.41%。出口產品結構持續調整。1—11月,紡織品出口額1156.9億美元,同比增長0.5%,占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比重為45.3%;服裝出口金額為1395億美元,同比減少4.5%,占全行業出口總額的54.7%。從量價關系上看,呈“量價齊跌”態勢。1—11月,紡織品服裝出口價格同比下降1.9%,出口數量同比減少0.4%。貿易摩擦常態化下,應對壓力,企業積極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多元化拓展國際市場。1—11月,我國對美國、日本和歐盟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同比分別減少5.7%、5.2%和5.2%;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盟和非洲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同比分別增長2.1%、1.3%和5.5%,合計出口額已達到全行業出口額的56.5%。紡織行業對新興市場出口表現好于傳統市場。
(二)生產保持低速增長,行業展現強大韌性
2019年以來,紡織行業工業增加值保持低速增長,進入11月增速呈現回升態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11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11月當月增速為2.8%,是2019年下半年以來最高單月增速。產業鏈各環節中,化纖和長絲織造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8%和15.9%,明顯高于上年同期增速4.2和7.9個百分點。終端環節承壓較大,1—11月產業用及服裝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7.1%及1%,增速較上年同期分別放緩1.3和3.5個百分點;家紡行業增加值甚至呈現負增長,1—11月增加值同比下降1%,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4.8個百分點。2019年以來,受訂單下滑和紡織產業鏈投資周期性調整等因素影響,紡機行業增加值增速持續走低,1—11月同比減少7.2%,增速較上年同期大幅放緩17.9個百分點。
(三)投資表現持續低迷,投資外部環境有望改善
2019年以來,受市場需求和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影響,紡織行業投資意愿低迷,投資增長降幅自6月以來逐步加深。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11月,我國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下降7.3%,較前三季度降幅擴大0.3個百分點。其中,紡織業同比下降8.7%;服裝業同比下降1.3%;化學纖維制造業同比下降18%。行業區域布局持續調整,中部地區增勢較好,其中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實現全產業鏈正增長。安徽、湖北、湖南化纖業分別大幅增長93.7%、44.2%、123.5%。未來,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一步通暢,行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將進一步化解,行業中長期融資將有望增加。投資外部環境有望改善。
(四)運行質效有所波動,行業面臨艱巨考驗
2019年1—11月,全國3.4萬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4493.5億元,同比增長0.04%,較上年同期放緩4個百分點,在規上工業中占比為4.68%;實現利潤總額1926.1億元,同比減少8.6%,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16.5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的3.43%;虧損企業虧損額達277.1億元,同比增加45.2%。
運行效率有波動。1—11月,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3%,低于上年同期0.4個百分點,企業盈利能力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產成品庫存周轉率為14.3次/年,較上年同期下降0.4%,庫存壓力較上年有所增加;總資產周轉率為1.2次/年,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三費比例為6.8%,較上年同期提升0.1個百分點,企業管理壓力有所提升。
總體看,過去一年里,紡織行業在壓力之下依然體現了擔當,在波動中實現了“穩增長、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行業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要求,深入開展產業扶貧,加快綠色制造技術的創新與產業化應用,為打好三大攻堅戰做出了重要貢獻。行業積極開拓多元市場,在穩外貿中發揮了建設性作用。目前,中國紡織工業絕大多數指標均已達到甚至領先于世界先進水平,《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規劃的紡織強國目標已基本實現。
二、2019年中紡聯開展的主要工作
2019年,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中紡聯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落實“科技、時尚、綠色”的產業新定位,穩步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推進黨建和機構建設,保障行業正確發展方向
黨建工作走向深入。2019年,中紡聯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主題教育讀書班、延安主題黨日培訓等活動。認真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座談會等活動,檢視問題,明晰方向。根據國資委巡視組有關要求,上報整改問題清單、整改工作臺賬等,不斷完善規章制度,規范領導干部行為,深化推進整改落實。完成中紡聯黨委、工會、團委及有關基層黨組織換屆工作,為行業各項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了堅實保障。新中國成立70年行業成就宣傳工作取得很好成效,開展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藝匯演、《與祖國同行》大型主題攝影展等活動。舉辦了兩期黨務工作者培訓班。扎實細致的黨建工作使黨對行業的領導作用得到進一步強化。
機構建設成效顯著。高效的組織是提升行業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重要保證。中紡聯根據建設新時代行業協會的發展需要,不斷完善自身建設。制度上,各項規章制度愈加規范,“人、財、物、事”之間的關系逐漸理順,制定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方案》等文件;管理上,進一步明晰聯合會內部及各成員單位間的關系,建立了較為合理的職能安排與有序的合作機制;再次修訂完善了《中紡聯及管理、代管單位機構設置和干部管理辦法》;調整了黨委辦公室,成立了中紡聯紀委辦公室;人事管理、物業管理、文件檔案管理等工作不斷優化。
(二)堅持創新引領,切實提升產業基礎能力
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完善頂層規劃。開展“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面向2035年材料領域科技發展戰略專題研究”、“制造業綠色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優化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的創建與發展,2019年共認定行業重點實驗室26家,紡織技術創新中心13家;成功推動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國家印染技術創新中心等的建設;籌建中國服裝科技創新研究院。強化科技合作交流。圍繞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舉辦了“紡織之光”重點科技成果推廣會、第15屆亞洲紡織會議暨第九屆中國紡織學術年會等會議和論壇。標準工作取得新突破。2019年中紡聯下達了國家標準計劃30項,行業標準計劃102項,團體標準計劃52項;成立工程建設、植物染2個標準工作組,組建ISO/TC221國內技術對口工作組,設立首批標準驗證實驗室6家,組建全國化學纖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打開了局面。舉行了中國時尚產業知識產權大會暨中國時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啟動儀式;開展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課題申報與研究等工作??萍吉剟罟ぷ鞑粩嗤晟疲u選工作的示范引領效應不斷增強。協會積極推薦行業優秀案例參選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等。2019年,有2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紡織之光”基金會在推進行業科技創新、應用基礎研究、重點科技成果推廣等方面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提升產業時尚創新能力。研究發布色彩、纖維、紗線、面料、服裝、家紡等流行趨勢,引導產品開發。利用AI技術完成了20/21秋冬色彩趨勢分析報告等。中國國際時裝周、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中國時尚大會、SIUF2019中國內衣文化周等活動的專業性不斷提升。通過時裝發布、專業大賽、時尚論壇、新聞發布、商貿對接、創意展演等內容創新,活動的影響力持續提升。推動時尚資源與區域的對接。輔料流行趨勢、童裝面料及服裝流行趨勢分別首次在石獅和虎門發布;柯橋中國女裝面料流行趨勢研究院為區域發展注入了時尚要素;“城市之光”時尚名城造星計劃有效帶動了產城融合發展。行業制造品牌、消費品牌和區域品牌建設協同推進。成立了中國品牌布藝聯盟;舉辦了2019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大會、中國品牌日紡織服裝行業系列活動等;啟動了服裝家紡區域品牌試點、工信部創意園區評審等工作。推動紡織工業文化發展。開展“工業文化助推紡織行業發展路徑研究”、“紡織服裝行業工業設計國際合作現狀及路徑研究”等部委委托課題研究;指導“綠地·遂寧1958文創產業項目”建設,保護利用紡織工業遺產;啟動了《基于當代中華文化的著裝指南》團體標準項目的立項工作。紡織非遺工作不斷深化。走訪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等地,開展紡織非遺技藝與創新創業調研;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2019非遺展、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漢服與國學文化發展聯盟大會暨漢服發展高峰論壇等活動;組織紡織非遺服飾秀和相關展覽;發布了《2018/2019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
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引導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的創建工作。截至2019年11月底,紡織行業有89種綠色設計產品、69家綠色工廠、6家綠色供應鏈企業被工信部列入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名單。舉辦多場“紡織之光”節能減排與環保類關鍵技術的推廣活動。制定了一批節能低碳、節水、綠色制造、節能低碳等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熬G色纖維”認證相關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市場認可度持續提升。開展了《中國印染行業節能減排先進技術推薦目錄》的征集推廣工作,啟動《紡織行業生產過程中有害化學物質限制清單》研究。發布《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完成《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化學纖維制造業》、《印染行業綠色發展技術指南》、《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毛精紡產品》、《節水型企業 化纖長絲織造行業》等編制工作。2019年,中紡聯將升級版“舊衣零拋棄”產業鏈行動引入上海,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化廢舊紡織品資源化利用公共服務平臺試點并召開研討會;開展“中國紡織循環經濟調研”,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試點示范建設工作;“紡織生態文明萬里行”首次走進河南、河北。推動行業化學品、碳、水和循環再利用管理平臺建設,并走進企業進行了培訓與推廣。碳管理創新2020項目升級為時尚氣候創新2030項目,制定了紡織行業氣候管理目標和路線圖,發起了“時尚氣候創新專項基金”;在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發出行業聲音。
引導提升產品開發能力。中紡聯持續創新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從色彩、纖維、面料到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的產品開發服務體系。擴大推薦與培育工作。開展了2019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推薦、中紡聯產品開發貢獻獎評選、十大類紡織創新產品培育和推廣等工作。開展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和質量信得過班組的推薦評選工作,繼續開展全國質量標桿遴選和經驗交流活動。舉辦了2019年中國紡織創新年會·設計峰會、“Woolmark Studio 3.0暨羊毛創新峰會”、中國國際面料設計大賽、趨勢聯盟產品開發企劃時尚萬里行等活動,增進了行業產品開發領域的交流與協同。
優化人才支撐體系。引導行業教育發展。發揮教指委和行指委的研究、咨詢、指導和服務作用;完成了7個專業教學標準修(制)訂工作和中紡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期檢查;持續推進紡織類專業工程教育認證及評選表彰等工作。按照國家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求,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舉辦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融合多方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立紡織服裝虛擬仿真專家委員會,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紡織服裝實驗教學項目深度融合。搭建政校企合作平臺,成立中國針織技術教育創新中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紡織行業學院。強化國際人才交流合作,成立國際紡織服裝職教聯盟。紡織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培訓、職業技能標準化工作有序推進。開辦紡織復合人才培養工程高級培訓班、首屆紡織服裝行業新媒體傳播培訓班、色彩搭配專業技能培訓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開展首屆全紡籃球聯賽,推進紡織產業鏈人才交流。組織了2019院士候選人推選、中國科協人才評選、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等。2019年,朱美芳教授、陳文興教授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開展勞模、工匠先進事跡報告暨絕招絕活現場傳幫交流、全國優秀紡織企業家評定等活動;召開“發揚夢桃精神,爭做新時代的最美奮斗者”——傳達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趙夢桃小組的親切勉勵會議。
(三)深化協同,產業鏈協同水平不斷提升
兩化融合工作卓有成效。中紡聯通過制定規劃、構建體系、培育試點,系統推進產業兩化融合工作。2019年共認定16家紡織行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和12家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優秀集成商。配合工信部完成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重點任務揭榜》的推薦工作。完成了《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建設發展白皮書(2019)》、《紡織行業兩化融合“十四五”發展規劃》等編寫工作。開展了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試點培育工作,推動了常州市天寧區、紹興市柯橋區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示范基地建設。舉辦了2019中國紡織行業兩化融合大會、2019中國紡織工業智能制造大會、首屆中國紡織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首屆“大唐杯”國際襪業機械裝備大賽等。通過中國服裝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聯盟等組織,凝聚共識、推動行業企業智能制造發展。
產融合作工作加快發展。圍繞《紡織行業產融合作三年行動計劃》,行業建立完善了紡織產融合作重點企業數據庫。2019年成功推動蘇州龍杰、中簡科技、江蘇盛虹三家企業上市,并組織協調6家企業上報上市材料,評選出24家重點培育擬上市企業。舉辦2019中國紡織服裝行業責任發展暨產融合作年會。中紡聯與上海證券交易所溝通,將“循環經濟”、“纖維新材料”、“軍民融合”等納入科創板支持領域。發布《2018年度紡織服裝行業上市公司發展報告》、“2018年度滬深兩市紡織服裝類上市公司運營發展綜合測評評估前十強”等。
軍民融合工作持續深化。加強中國紡織軍民融合工作委員會的制度建設與職能完善,通過機構調整和平臺建設,強化與軍方溝通對接。完成了紡織軍民兩用產品和技術目錄的征集和發布工作。啟動《中國紡織行業軍民融合發展指導意見》的編寫工作;參與工程院“我國紡織業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研究”重點咨詢項目;發布《2019紡織軍民兩用技術和產品目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纖維新材料與產品推薦目錄(2019年度)》。完成《紡織領域通用材料與制品軍用標準化發展戰略研究》、《第五版國家軍用標準體系》紡織領域標準體系研究報告。設立中國紡織軍民兩用技術·東方時尚創新發展基金;舉辦2019年軍民兩用纖維新材料研發與應用發展論壇、首屆“軍服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等活動。成功召開2019中國紡織軍民兩用技術發展大會。
供應鏈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以紡織產品開發基地、時尚工園等平臺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對接活動,促進供應鏈上大中小企業交流合作。舉辦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大會、中國化纖長絲織造供應鏈發展研討會、第三屆中國服裝定制高峰論壇、首屆功能性纖維聯盟深度融合發展論壇等活動,對接各方資源,促進協同發展。完善行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協助工信部開展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審核工作,11家紡織企業獲此稱號;開展紡織行業“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培育入庫工作,目前有近100家中小微企業入庫;完成4家“2019年度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申報工作。
社會責任建設取得突破。經過多年發展,中紡聯社會責任工作正得到全球同行和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可與關注。開展“全國紡織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創建活動等,推動新時代紡織勞動關系建設。積極推動企業性別平等。完成“在海外投資企業建設性別敏感的企業制度”項目核心工具之一“雇主工具包”的開發;“中資企業海外社會責任與女性領導力”等項目進入實施階段。與OECD合作開展“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供應鏈盡責管理”研究項目;與國際勞工組織等就支持海外社會責任推廣達成多項合作。2019年4月在越南發布了中國首個基于投資生命周期的海外負責任投資指引。
(四)引導生產力合理布局,產業區域格局持續優化
產業集群工作打開新局面。2019年,完成第四次全國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復查工作,最終確定204個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啟動世界級產業集群先行區試點共建工作,制定推進“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先行區”建設工作管理辦法。截至目前,中紡聯已經與福建省石獅市,浙江省湖州織里鎮、海寧許村鎮、紹興柯橋區、桐鄉濮院鎮、諸暨大唐鎮,山東青島即墨區、濱州市,江蘇蘇州常熟市、南通海門工業園區,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虎門鎮等11個產業集群地確立共建合作。在無錫建立中國服裝物聯生態聯盟展示空間,打造中國服裝物聯產業集群。舉辦山東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與中紡聯立體對接會、首屆“中國(虎門)紡織面輔料交易會”等活動,為產業集群提供更有針對性服務。服裝協會與蘇寧集團合作建立直播平臺,形成為產業集群集中服務的新手段。編制完成《2019年度紡織產業集群發展報告》、《濮院時尚產業升級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1年)》等。
產業轉移工作取得新進展。對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區域戰略,中紡聯積極推動打造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區域產業新格局。引導東部地區產業高端化發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產業差異化發展。成立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大力推動區域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編制《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2018年本)紡織工業解讀》、《云南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建議》等;開展“紡織產業區域發展潛力評價體系研究”研究;承接江西贛州、云南德宏州和荊州市沙市區等紡織產業發展規劃;舉辦首屆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傳媒大會暨于都產業轉移升級對接會、2019產業合作專題活動——走進遼寧朝陽暨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區域合作發展大會等。協助工信部開展2019產業合作對接專題活動——走進新疆(包括自治區和兵團)、江西贛州兩場活動;組織召開2019產業合作專題活動——走進遼寧朝陽暨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區域合作發展大會;召開2019中國坯布紡織新材料展;舉辦了首屆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傳媒大會暨于都產業轉移升級對接會等。在中紡聯扶貧委員會牽頭組織下,不斷探索建立紡織產業扶貧的新模式,有效推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有序承接轉移產能。
產業“走出去”進入新階段。中紡聯立足產業長期健康發展,幫助行業企業充分了解和利用好國際市場,科學引導產業走出去。圍繞重點國家和區域,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開展調研工作,促進區域合作和交流。深入開展瀾湄合作項目。成功申請了瀾湄合作專項基金,建立瀾湄流域紡織服裝產能合作對話機制,開辦瀾湄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高級研修班。舉辦“一帶一路”投資推介會之埃及和東盟紡織產業園的專場活動,為中國企業健康“走出去”做好行業服務。
(五)激發市場潛力,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助力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2019年,中紡聯成功舉辦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等12個境內展會,展出規模885262平方米,展商13687家,專業觀眾485589人,展會的規模、質量、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引導專業市場轉型升級,開展了專業市場運營管理培訓、專業市場紡織服裝產業平臺經濟試點等工作。引導、規范行業電子商務平臺、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建設;充分發揮中國紡織服裝電子商務聯盟等平臺作用,開展面向中小企業的云信息化服務,推動中國紡織服裝電子商務示范試點工作。
助力開拓國際市場。2019年,成功舉辦美國紐約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等12個海外展會,展出凈面積21928平方米,展商1985家。組織1817家企業參加16個境外展,其中包括新增的尼日利亞國際紡織服裝博覽會、斯里蘭卡國際紗線及面料展覽會以及紡機展開辟的6個出展項目,展出凈面積26420平方米。以南非展展中展的創新形式,承接了廣東(南非)商品展和浙江國際貿易(南非)展。通過打造全球高品質專業化的展會平臺,帶動企業打開國際市場。舉辦2019中國紡織業“一帶一路”大會、第二屆世界布商大會、中意時尚峰會等活動。參加了國際紡聯年會、國際紡聯紡織機械研討會、第九屆中日韓纖維產業合作會議等國際會議。
(六)把脈行業發展,推進產業調研、統計與研究工作
調研工作持續深化。開展了春季大調研,全方位摸底行業現狀。調研后,向多地政府有針對性地提出產業發展建議,得到了良好反饋。各專業協會日常工作中也加大調研力度,圍繞原料、技術、品牌等各類專題,深入重點企業和產業集群。相關工作有力引導了行業企業在新形勢下的平穩發展。以棉紡協會為例,2019年先后赴近700家企業及產業集群調研,形成60余篇小組調研報告。
統計工作不斷完善。2019年完成了統計中心與產業經濟研究院的人員與工作整合,數據制度工作進一步完善。協會持續監測采集重點數據信息,定期開展企業景氣調查、產業集群統計調查分析,發布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景氣指數。行業經濟運行分析有序開展,為新形勢下政府決策、企業運營、產業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創新統計工具,開發建設了中紡指數云平臺,實現了各指數底層數據的互聯互通。各專業協會針對行業特點,將各自領域數據統計工作做得更細更實。
專題研究深入開展。2019年,聯合會圍繞貿易摩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業文化、減稅降費、綠色發展等議題開展研究。形成《紡織行業推動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十四五”紡織工業發展形勢分析及對策研究》、《紡織國際供應鏈建設和跨國紡織集團發展路徑研究》、《“一帶一路”重點國家紡織行業發展經驗及有關政策研究》、《紡織行業產業轉移與區域合作》、《2019年紡織工業投資方向研究》、《紡織行業水環境承載力分析和評估——以長江經濟帶為例》等成果。行業研究成果通過各種渠道傳遞至國家相關部門,成為國家產業政策制度的重要來源和有力支撐。
感謝大家恪盡職責、辛勤工作和努力付出,通過行業工作有效開展,促進了行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三、當前行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當前,“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征更趨明顯,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國內經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2019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整體上,中國“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對此,我們要認清形勢、堅定信心、做好準備。
(一)世界經濟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行業要適應變局與調整
1、發展邏輯由“競爭”向“共生”轉變。全球價值鏈已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織形式,超過2/3的世界貿易通過全球價值鏈產生,價值鏈合作的深入發展使得產業分工不斷細化。在全球價值鏈的框架下,各經濟體向更加專業化的方向演進,產業合作與共生成為常態。中國紡織工業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在傳統貿易和全球價值鏈網絡中的樞紐作用日益凸顯。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產業的資源束縛,市場和企業之間深度連通,產業效率的獲得從內部延展到了外部。構建具有系統效率的“共生空間”,實現協同價值成為關鍵。但不可回避的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產業格局深度調整的大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仍有市場。中美貿易談判第一階段文本協議雖已達成,但長期來看不可控、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準備。
2、發展重心由發達經濟體向新興經濟體遷移。技術的除舊布新重塑著區域間的比較優勢。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正在群體性崛起。而紡織服裝產業主要分布在這些區域。地區的繁榮與活躍與產業的發展形成了正反饋。以埃塞俄比亞為例,自2009年以來,GDP增長了146.7%,是過去十年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紡織服裝產業在其中功不可沒。越南、孟加拉等經濟體的快速崛起,更使得產業分工格局和貿易格局發生改變。中國紡織工業需要抓住這樣的趨勢變化,加快對產品結構、產能結構、貿易結構調整。但同時也要注意防范部分新興市場的潛在風險。世界銀行最新報告顯示,新興市場的債務與GDP之比達到170%,比全球金融危機之前更加脆弱。
3、貿易合作由全球化向區域化聚焦。全球貨物貿易的區域內交易占比正持續上升,區域化已成為全球化的新特征。目前在WTO已經生效的區域性自貿協定有481項。區域性協定對規則的簡化與統一,能促進區域內資源的流動,降低交易成本與風險。以今年將達成的RCEP為例,貨物貿易開放水平達到了90%以上。協議內容不僅涵蓋貨物貿易,也包括投資準入、電子商務等現代內容。2018年,RCEP國家和地區占到中國紡織品服裝對世界出口總額的26.5%和進口總額的42.1%。協定如果成功簽署,將強化區域內的產業合作,重新塑造供應鏈關系。2019年12月24日舉行的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也揭開了中日韓深化合作的新可能。需要客觀看待的是,受地緣政治、大國博弈、歷史問題、經貿關系等影響,區域合作關系尚不穩定。我們要予以高度關注。
(二)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行業要增強韌性和信心
1、韌性和信心來自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經過多年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內容不斷完善,優勢充分發揮。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升至新的高度。政府管理與社會管理、市場協調的邊界更加清新,職能將更加協調、科學。國家正在持續營造競爭中性的市場環境,支持民營經濟、實體經濟發展。2019年12月22日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極大鼓舞了市場和民營企業信心。《意見》中“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健全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民營企業體系”、“支持民營企業進入油氣勘探開發、煉化和銷售領域”等內容給行業帶來重大利好。2020年1月6日起,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降低社會融資實際成本。2019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證券法》。全面體現注冊制理念,強調市場化原則,淡化行政管制。不斷深化的市場化改革,必將進一步被激發企業活力。隨著中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特事特辦會越來越少,平衡普惠將越來越多。企業的管理活動、經營活動將更加有章可循。同時新經濟一些業態的野蠻生長、個人信息“裸奔”等灰色地帶將逐漸消失。企業需要及時調整經營模式,以適應更加法制化、明朗化的市場環境。
2、韌性和信心來自完備的經濟體系和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中國整個經濟體系的現代化進程正在加快。作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龐大的工業體系和供應鏈系統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巨大舞臺??萍紕撔潞蛿底纸洕粩喟l展完善,為產業核心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撐。從產業自身看,中國紡織工業已經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完備的產業體系,纖維加工總量占世界一半以上,成功實現了“衣被天下”。行業的科技創新已經從“跟跑”進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的階段。行業在材料方面,常規纖維已處世界領先地位,高性能、高功能性纖維實現了從量到質的轉變;在裝備方面,紡織裝備的智能化、服務化和綠色化水平大幅提高,整體水平和制造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紡織工業已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全產業鏈閉環創新能力的工業部門。體系化的創新優勢使得中國紡織工業正日漸成為全球紡織科技創新的重要來源。
3、韌性和信心來自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中國人民生活品質和消費能力在不斷提升。2019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將首次突破40萬億元。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將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升級成為趨勢。隨著城鎮化、區域協調發展、精準扶貧進程的不斷深化,下沉市場的潛力也在釋放。同時,中國消費者的網上習慣培養已經完成。截至2019年11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7.6萬億元,同比增長19.7%。2012—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出口占外貿出口比重從2.2%上升至7.7%,女裝、服飾配件是最暢銷的品類。消費升級、下沉市場的興起、網絡市場的成熟、國際市場的延展正共同塑造著新時期行業發展的市場機遇。
(三)順應國際國內形勢變化,把握行業發展的方向和風口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發生變化,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成為2020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行業發展正迎來新的風口。
一是數字經濟。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當前,經濟社會正加快構建在信息基礎設施之上,生產和生活方式、創新和發展范式向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轉變。行業工作需要把握機遇,順應潮流,在數字經濟框架下,努力實現智能制造、互聯制造、定制制造、綠色制造。生產方式轉型成功與否將決定未來是否能占據制高點。要關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擁有改變整個產業鏈潛力的平臺技術,尊重技術發展規律,保持積極穩妥、理性務實的態度。
二是集群經濟。集群化發展是紡織服裝產業最鮮明的特征之一。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的關鍵動力系統對于打造城市群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圍繞新材料、紡織服裝等十大領域“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集聚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明確要“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奔喊l展正迎來歷史性機遇。
三是普惠經濟。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節點,發展的“普惠性、可持續性”將成為社會評價產業、考核企業的重要指標。這種評價將通過政策法規、供應鏈機制、消費選擇、資本估值等方式產生作用,圍繞社會責任建設推進企業發展將大有可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政策、資金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落實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措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行業要與此做好對接。
四是硬核經濟。技術封裝化、模塊化、融合化的趨勢,使得技術鴻溝正在加大。中美貿易沖突的發生,使更多人深刻感受到“科技脫鉤”的風險和不掌握核心技術的被動。如果不能跟上科技潮流,未來將被鎖定在創新鏈低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戰略性產業發展”。加強硬核創新,減少卡脖子項目,實現自主可控,是行業未來的方向。
四、下階段中紡聯計劃開展的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行業工作具有特殊意義。時代變局中最大的危險不是變化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面向未來,要適應充滿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的發展環境,要適應技術更迭、企業創新、需求調整的時代節拍,要適應新形勢下各種產業服務平臺的大量涌現的現實壓力與“再中介化”的潮流,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能力。
今年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首個議題就是確定促進制造業穩增長的措施,穩定經濟發展的基本盤。我們要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下一步行業工作必須強化系統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找準重心與平衡,把握節奏與力度,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一)強化機構內部建設
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與巡視整改落實,中紡聯黨委做出了部署。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明確要求是: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組織原則,加強制度規范,完善工作程序,淡化個人意志,維護集體利益,強化大局意識,抓實事抓落實。
下一步,機構建設重點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強化大局意識和政治意識,打造服務型組織。行業協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協會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行動上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站在社會生產力的高度認識行業工作;堅持“一盤棋”的思維,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多做國家、行業、企業需要的事,多做受人尊重、群眾期待的事,多做有利于行業根本利益和長遠發展的事。不斷深化服務意識,拓寬產業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
二是完善工作機制和結構建設,打造共生型組織。組織效率不只來自分工,更來自協同。我們要盡快形成“高滲透”、“強鏈接”的能力,實現組織內、組織間、組織和環境的資源協同與價值共生。要學習借鑒“中臺模式”,探索將通用的資源能力進行“封裝”,開放“接口”,實現共贏。打造“中臺”,充分發揮各成員單位的比較資源優勢,不斷提升業務的模塊化、專業化、差異化程度,實現能力的動態沉淀和綜合提升,“共同造車”而不是“重復造輪”。打造“后臺”,進一步理順機制,統籌好“人、財、物、事”,形成資源支撐和管理保障。打造“前臺”,提升執行力,通過促扁平,增柔性提升服務的靈活度和敏捷性,使服務更有實效、更接地氣。
三是鍛造專業能力和人才隊伍,打造成長型組織。成長是第一性的。行業組織如果不能和時代、產業一起成長,將失去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因此要不斷提升服務的專業性和不可替代性,不能只是借人以一時之力,更要給人以長久之勢。要不斷深化對產業問題的理解,豐富解決問題的方法,持續創造真實價值。要深入創新,切實推動具體工作與新戰略、新政策、新精神的對接;切實加強對新模式、新技術、新理念的理解與落地。要克服知識、能力的老化、固化,打造學習型、賦能型組織。做好“育人、用人、樹人”工作,平衡好積累與發展、傳承與創新、內生與外延的關系。尊重人才的流動與發展規律,提升對優秀人才、年輕人才的吸引力和培養力度,構建多梯度、多元化、開放性的人才體系。
(二)扎實推進行業工作
2020年行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對今后行業中長期發展做出分析研判和提出導向,啟動編制《2021-2025紡織工業發展指導意見》,同時啟動各主要專業領域發展指導綱要,開展編制重點工作領域中長期發展規劃,如:科技進步、產融合作、軍民融合、兩化融合等,配合地方政府、產業園區管委會、骨干企業編制發展規劃等。
1、強化愿景,講好紡織行業的真實故事
人們對一個產業愿景的認同度深刻影響著這個產業所能融匯的資源和未來的發展空間。行業需要創造激動人心的愿景并賦予其意義。
從戰略高度、歷史維度講好行業故事。要將行業發展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同社會生產力的提升相對接,同更好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對接。要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不斷突破“卡脖子”環節,不斷提升產業在國際價值鏈中的地位;要協調,通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更好地服務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助推城鄉、區域、產業協調發展;要綠色,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建設,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美麗中國建設;要開放,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要共享,將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等相結合,穩定促進就業,保障改善民生,使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用科學、理性、客觀的方式講好行業故事。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深化行業統計工作。規范數據工作,加強聯合會內部數據管理工作規范;拓寬統計數據采集渠道,提高數據服務工作效率,做好企業、集群、專業市場的監測跟蹤工作,提升行業統計分析的精度、深度和廣度。推進行業調研工作。將調研工作與各單位的行業服務深度融合,深入重點企業、產業集群、專業市場、科研院所,有組織、有針對、有重點地摸排行業發展情況,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開展具有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的產業研究工作。做好頂層引導,研究紡織行業及各分行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關注中美貿易摩擦進展和紡織行業國際產能布局問題,及時研判對行業的影響;持續關注國家減稅降費政策落實情況;密切關注化纖“微塑料”、織造產業中西部布局和產業扶貧等問題,開展貿易摩擦常態化研究等。
要以更多視角、更多形式講好行業故事。做好宣傳和引導,讓社會正確認識紡織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和在國家戰略中的作用。強化會刊和行業媒體的能力建設與資源支持。不斷拓展工作思路,提升報道質量,不斷強化行業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加快融媒體建設,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加強與人民日報、央視等國家主流媒體的合作,強化對行業的重要事件、重大活動的宣傳。
2、創新引領,夯實紡織行業的基礎能力
推進科技創新。加強頂層規劃。組織開展“紡織工業‘十四五’科技進步綱要”的編制工作。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強化對行業自主創新的服務能力和支持力度。聚焦戰略性產業相關領域發展。推動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發展和國家印染技術創新中心落地,推動新型纖維、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相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轉化。提升科技服務質量。加快行業創新體系建設,認定一批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創新發展技術推廣模式。開展技術創新評選工作,開展相關咨詢項目。加強行業知識產權保護,評選推薦專利獎,召開知識產權工作交流會。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做好向中國科協推薦科技人才、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項目等工作,完善行業科技成果獎勵工作。推進標準工作。完善行業標準的工作機制與體系建設,完成《紡織服裝領域標準體系精簡優化》項目研究工作,編制2020年國家和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
推進時尚創新。圍繞樹立文化自信,以“大師、大牌、大事”為抓手,加快形成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時代特征的時尚生態。著力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加快培育制造品牌、消費品牌和區域品牌;加強品牌建設基礎研究力度,開展品牌競爭力評價體系研究。研究發布全產業鏈流行趨勢,推動流行趨勢研究更加系統化與協同化,引導企業產品創新與集群時尚轉型;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趨勢研究分析的結合。做優做強中國國際時裝周、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中國國際面料設計大賽等活動;繼續推進與國際時尚產業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全球時尚話語權。加強設計人才培養,整合更多資源服務年輕、新銳、有時尚轉化能力的獨立設計師。以工業文化助推產業發展,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在當代的創新運用,組織編制《基于當代中華服飾文化的著裝指南》團體標準。深化非遺項目調研,做好非遺大會、展覽、秀演等系列活動,在保護與傳承中,推進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化和市場化發展。關注潮流文化和生活方式,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推進運動休閑等紡織服裝產品發展。
推進可持續發展。強化行業組織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影響力和推動力,深化行業人本責任、環境責任、市場責任建設,加快推進綠色發展標準化和企業生態文明建設。逐步落實各專業領域可持續發展路線圖;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和區域社會責任報告的基礎上,深化細分行業如纖維素纖維行業社會責任報告。繼續推動節能低碳、綠色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引導企業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清潔生產。積極推進綠色纖維的認證,加大綠色纖維標志的宣傳推廣工作;編制紡織行業綠色技術目錄,持續推動綠色制造技術的篩選、示范與推廣。推進綠色關鍵技術的應用與轉化;發展行業循環經濟,進一步開展生態文明萬里行、善水行動在紡織、舊衣零拋棄活動,組織舉辦中國時尚循環大會,持續跟蹤和推進廢舊軍服回收再利用項目。
3、平衡內外市場,打開紡織行業的發展空間
平衡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要充分關注轉移產業對經濟、社會、生態的影響,平衡好本地發展、區域轉移與國際產業轉移三者之間的關系,防止產業空心化。
激發有效需求,助力強大國內市場的形成。充分挖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潛力,以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做強做優展會。調整展會結構,加速展會市場細分,打造全產業鏈、國際化品牌展會,開拓大灣區市場和中西部地區展會市場。深化對電子商務與專業市場的跟蹤、培育與研究工作,促進行業電子商務發展,引導專業市場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完成《關于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線上線下融合的指導意見》,完成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服務系統一期建設。繼續推進行業質量管理,組織質量管理小組和質量信得過班組培訓工作。深化產品相關標準的研制、修訂與推廣工作。引導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適應消費升級。開拓新市場,積極推進軍民融合工作。健全工作機制,暢通溝通渠道,加強對接服務,繼續做好我國紡織業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咨詢項目研究,不斷拓展行業軍民融合發展的深度和廣度。積極引導產業有序轉移,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社會需要等因素,以產業轉移帶動投資,在區域協調發展中尋求市場新空間。引導和支持企業、集群加大裝備升級和技改投入,加大新舊動能轉換的相關投資。
科學引導貿易和投資,構建產業全面開放新格局。推動產業國際合作向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為產業鏈提升開辟廣闊空間。做好形勢研判,為企業有效應對國際貿易和跨境投資的風險挑戰提供有力支持。開展《新形勢下紡織服裝行業“走出去”重大問題研究》、“紡織行業國際化發展和貿易形勢分析”等研究,繼續跟蹤研究中美經貿摩擦等課題。推動行業對外貿易穩中提質,引導企業開拓多元化出口市場。不斷提升國際展會的專業性與影響力,豐富展會產品類別、細化展品分區,加強展會模式創新和內容創新。鞏固傳統國際展會市場,開拓新興市場,進一步優化展會國際布局。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國際展會或活動,以產品帶動更多品牌走出去。在米蘭舉辦中意時尚峰會;在日本大阪舉辦第十屆日中韓纖維產業合作會議;組織“一帶一路”投資考察活動,舉辦2020年“瀾湄六國紡織服裝產業對話”年度會議。推進行業企業海外社會責任建設,繼續與國際組織、品牌企業合作開展多領域專題研究。
4、集約化發展,融匯紡織行業的磅礴力量
行業要以更高質量、更高效率建立全球比較優勢,探索整合社會資源和舉全行業之力,把集中力量辦大事、超大規模的產業與市場、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三種優勢充分結合起來,推進集約化發展。
發展平臺經濟。引導企業、區域、行業各類平臺的建設,充分發揮平臺的資源集聚和整合作用,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不斷豐富強化行業技術創新聯盟、產品創新聯盟、綠色發展聯盟、職教聯盟、協同創新聯合體等組織的服務。推進全產業鏈趨勢發布、產品開發協同和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圍繞創意設計、質量管理、產融合作、兩化融合等領域,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助力行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又好又快發展。完成首批紡織行業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培育入庫工作。逐步形成針對性、系統性、長期性的行業服務。
發展集群經濟。深化集群培養、跟蹤、服務工作。繼續推動世界級先進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建設。做好先行區相關服務,充分發揮這些區域的示范效應和引領效應;對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的要求,推進國家級紡織服裝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世界級先進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建設。加快提升重點區域產業集群的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通過在集群地區開展技術推廣、專業培訓、展會對接等活動,有針對性地引導優質資源向集群導入。發現與培育具有時代性、前瞻性、引領性的新興產業集群。圍繞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積極推進黃河流域重點地區的集群化發展。深化研究,引導協助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做好“十四五”發展規劃和中長期發展戰略。
發展數字經濟。深化兩化融合,推進企業在組織管理、生產制造、商業模式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落實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繼續推進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加快在重點產業集群、專業市場和企業落地應用。推動行業大數據中心建設,形成一批大數據應用示范平臺項目和示范基地。做好紡織行業兩化融合“十四五”規劃及其前期基礎研究工作。繼續推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研制和宣貫工作。繼續推動紡織服裝企業,按照兩化融合評估規范標準,開展自評估、自診斷、自提升行動。
推進產融合作。探索增加產業中長期融資的方法路徑,化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繼續落實《紡織工業產融結合三年行動計劃》,培育、推薦和推動紡織企業實現IPO。鼓勵和引導企業之間兼并、收購和聯合,提高行業集中度和效率。通過組織相關機構到龍頭企業調研、建立重點企業數據庫等方式,促進產融對接。做好科創板支持領域的重點企業的跟蹤、培育與服務工作。夯實現有咨詢業務基礎,不斷豐富擴展服務內容。
智慧來自于實踐,力量來自于團結,榮譽來自于集體。讓我們同心協力,只爭朝夕,推動中國紡織工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