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與工人 |
本刊記者-劉萍 安徽是中部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地區之一。在阜陽潁上經濟開發區,最近有媒體探訪園區服裝廠時發現,工人90%都來自本地,其中不少曾是留守兒童,如今成為打工三代,最小的只有18歲。阜陽是個勞務輸出大市,而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在本地打工。 據了解,輕紡是潁上經開區四大主導產業之一,織造服裝業基本形成了化纖、棉紡到織布、服裝加工的產業鏈。產業的發展令人欣喜,本地務工的趨勢更讓人欣慰。工人們有的說雖然住在廠里,偶爾還是可以回家,父母安心,自己也滿足;有的說過去每年春節都要來回擠車,花費也大,如果老公能夠在本地找到合適的工作,也希望他回來,兩個人陪著孩子會更幸?!傊?,留在本地可以照顧家,未來孩子也不再重復留守兒童的生活。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工人,而解決就業、承擔社會責任也是我國紡織業多年來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之一。行業在不斷發展中,也一直密切關注產業工人的生產生活。15年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聯手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創立的聯席會議制度,一直圍繞職工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進行討論研究,促進解決;積極開展勞動技能競賽、先進班組創建和QC小組評選,有力地推動職工素質提升;共同推廣企業社會責任體系,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任何事業的發展,人都是最關鍵的因素。以人為本、熱愛員工,正是龍頭企業魯泰“人本文化”的重要內容。比如在新疆魯泰公司,不光建有游泳池、健身房,還配有免費班車,這么好的福利讓當地人羨慕,員工也都以在魯泰工作為榮。魯泰每年還會開展“慈心一日捐”活動,從高管到一線員工,大家都自愿捐款。公司還定期開展志愿者服務,很多員工主動報名參加,將在魯泰體會到的關懷和溫暖再次傳遞。對每個人來說,生活的保障是基礎,自我價值的實現才是目標。 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明確提出要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和基礎保障,納入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 不再是低水平勞動密集型制造的典型代表,在新的科技浪潮和社會發展趨勢推動下,我們的紡織工人,也應由以往的傳統工人向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管理型轉變,成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大到行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小到一個車間的效率提升,所依靠的基礎都是一個個富有創造力的工人,一個個不斷創新的勞模工作室,一個個精益求精達成突破的QC小組,最終匯聚成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產業大軍。 有此大軍,何事不能成就?!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