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周熱象背后 |
本刊記者-劉萍 陽春三月,花影參差照眼,時尚盛事接連。從廣州、長沙到北京、上海,風起云涌的時裝周已從產業延伸到生活,不僅成為世界關注中國時尚的窗口,更是美麗經濟、生活方式、文化自信的深度呈現。 走過20多年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作為一個平臺,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資源“鏈接”能級,近年來,更從時尚與商業、跨界藝術、整個紡織產業鏈三方面強化了“鏈接”的力量,不斷將各方資源輸送給設計師和時裝產業。 時裝周是時代的產物,在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轉變的當下,人們也期待以時裝周為重要表現平臺的品牌和設計師們,能拿出更好的時裝產品、運用更新穎的表達方式,來滿足社會對時尚產業的新需求。正如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張慶輝所說:“什么是時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設計出更好的服裝,用更好的產品來回應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更好地美化人民生活,這才是時尚產業的應有之義?!?/font> 滿足需求,知易行難;引領需求,任重道遠。而引領需求,又何嘗不是“高質量發展”在時尚產業的一個體現?這是擺在設計師面前永恒的考題。解題成功的,就是偉大的設計師。 當然,在飛速變化的互聯網時代,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多維空間,傳統的時裝周體系面臨考驗,近年來也不斷有質疑時裝周模式之聲泛起。當作為產業根基的生產力水平、生產方式發生巨變,時裝周將去向何方? 就在三月,“全球十大活力時裝周榜單揭曉”,“中國獨占兩席,上海時裝周得分位居第六,中國國際時裝周排行第七”。而從相關報道資料分析,這一指數排名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值得商榷。這其中也暴露出主事者某種重排名、重標榜的不良傾向。 一直以來,“四大時裝周”是時尚界一個約定俗成的叫法,作為上一個階段的產物,它是建立在加工制造、工業化電氣化為發展基礎的產業鏈組織形式上,建立在傳統的時尚傳播手段和流行周期上的。當下,依托快時尚的供應鏈資源組合形式縮短了生產周期,信息化的傳播交流方式也使得時尚流行周期縮短。在信息產業革命和文化自信的雙重因素迭加下,確立中國在時尚產業的話語權,充分表達本民族文化與時尚流行的聯系,遠比成為“第五”自我標榜更有價值。歸根結底,時裝周作為一個平臺,它的價值在于為平臺上聚集的各方創造價值,唯此。 每一個時裝周都不是孤立的,中國地域遼闊,不管是上海、深圳、廈門、青島,還是武漢、重慶、大連、哈爾濱等區域性的時裝周都會在整個時尚產業體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國際時裝周也將凸顯開放與包容,帶動各地區時尚產業的探索和生態共建,共同推動中國時尚產業的整體發展。 如今,中國互聯網公司在應用性創新上的能力和成就已走在世界前列。互聯網越來越像大自然,給簡單的生物提供了一個極其豐饒的變異環境。新的產業組織方式正在運轉,新的時裝周模式自然也在醞釀形成。而中國,少有包袱,欣逢新時代,正是最有希望突破的一個! 讓時裝周托舉中國原創設計,讓中國時尚力量成為世界時尚產業新的增長極。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