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針織探路智慧產業 |
本刊記者-徐長杰 文/攝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針織行業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依然實現了平穩運行。這一年,針織企業對消費端的感知能力逐漸增強,對市場的反應更加迅速,尤其是為了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很多企業都主動擴展了針織品應用范圍,使得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梢哉f,中國針織行業在2015年的表現,并不是某個方面的突出進步,而是行業整體水平的穩步提升。 事件1: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換屆 2015年12月2日,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六屆一次理事會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經選舉,楊紀朝當選為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新一屆理事會會長。談及針織產業發展的狀況,楊紀朝說道,近年來針織產業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也面臨著提升和轉變的問題。比如一些針織出口產品單價下跌,進口產品單價卻在上升,對此他表示,今后幾年,我國針織行業要在產品創新方面下足功夫,提高品牌意識和創新能力。 記者點評:在2015年,中國紡織行業發展仍受制于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但針織業卻能亮點頻現,這不僅得益于行業人士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的有益引導。而新一屆領導班子的走馬上任,也必將給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 事件2:“春夏”展實現從無到有 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辦展幾年來,展會品牌效應逐漸增強。展會規模由2007年的6000平方米,擴大到2015年的20000平方米;參展企業由2007年的86家,增加到2015年的300多家。 特別是在2015年,為適應我國經濟“新常態”,進一步深化改革,更好地服務紡織企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將旗下的面輔料、服裝、針織、紗線四大展會聯合展出。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作為聯合大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5年3月實現了中國國際針織(春夏)博覽會從無到有的突破。10月13日,2015中國國際針織(秋冬)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如期舉辦。 記者點評: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從“單槍匹馬作戰”到融入產業鏈,充分整合了協會以往舉辦或支持的針織展及相關展會,集中行業資源,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代表行業最高水平的權威展會。在此,也期待即將在今年3月召開的行業聯展上,針織展能帶給展商和觀眾更多的驚喜和不同。 事件3:技能人才培養再上新臺階 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從2011年開始承辦行業年度技能競賽,緯編工、橫機工、經編工技能競賽三年一輪回。在2015年,舉辦了全國紡織行業“龍星杯”橫機工職業技能競賽,并增加了服裝制版師(電腦橫機)職業技能競賽。系列賽事將繼續推動技能標準實施,普及先進操作技術和技能管理,推動行業技能水平提升。 記者點評:職業技能競賽應時舉行,對促進行業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近年來行業在國產化裝備替代進口設備方面取得的成就,既有裝備企業自身不斷提升技術水平的功勞,也有技術工人對裝備提出各種需求而促進裝備企業提升的功勞,在這樣的互動當中,我國針織產業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事件4: 科技工作穩中有進 首先是舉辦全國針織科技大會。為積極促進針織企業結構調整、推動技術進步,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在2015年舉辦了全國針織科技大會。圍繞行業宏觀經濟形勢、針織技術及產品發展趨勢、節能環保生產技術、生態文明建設及行業前沿技術熱點等展開討論。 其次是評選中國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從2010年到2015年,共評審出67個中國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項目。通過內衣創新貢獻獎的設立及評選活動,針織工藝、面料織造及終端產品設計、銷售全流程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研發的動力得到不斷提升。 記者點評:行業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正是著眼于大局,以科技進步帶動產業發展這一做法,極大地鼓勵和推動了針織行業科技水平的提升,而今后,產業發展更將享受科技成果帶來的技術紅利。 事件5: 繼續推動針織產品標準化 目前,全國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針織品分會的委員有124名,觀察員34名。全國體育用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運動服裝分會有40名委員。五年來,全國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針織品分會制、修訂標準數量63項。 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有利于完善和健全服裝類產品標準,規范針織服裝生產和產品質量管理,促進服裝產品質量的提升。 記者點評:近年來,功能性服裝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伴隨而來的是產業相關標準的缺失。對此,行業在制定標準過程中以市場和企業生產為導向,在規范市場的同時,引導針織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 事件6:向智慧產業集群發力 目前,國內被授予紡織服裝基地、名城、名鎮稱號的針織產業集群已達40個,占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所授予基地、名城、名鎮稱號總數的約20%。 2015年召開的第四屆中國針織產業集群年會與“中國針織萬里行”活動同時舉辦,使集群年會影響力倍增,為構建智慧型產業集群搭建行業平臺,成為協會為集群服務的又一重要抓手。 記者點評:產業集群為當地的經濟增長、民生就業、繁榮市場、推進城鎮一體化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近年來,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為培育產業集群發展做出巨大努力,同時,也培養出一批代表產業、帶動產業發展的示范性產業集群地。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