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心中的“絲綢之路” |
訪福州豐宇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衛 本刊記者-萬晗 作為現代服裝設計行業內的大咖,福州豐宇紡織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陳衛對絲綢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懷。多年來,他一直專心致志地研究絲綢面料,設計絲綢服飾,并得到了業內同行以及廣大消費者的一致好評。近期,記者對陳衛進行了專訪,帶領大家一起了解屬于陳衛的“絲綢之路”。 絲綢情結,緣于濃厚的文化藝術性 TAweekly:作為一名精英服裝設計師,您對各類服裝面料的興趣點在哪里,有什么研究呢? 陳衛:認識和了解服裝面料是一名服裝設計師應該上的第一課。一方面,不同的服裝面料適合不同風格的衣服,如果不能在面料與其他設計元素之間做好協調,就有可能無法達到理想的設計效果;另一方面,在選擇服飾的時候,面料也是消費者會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所以自從進入服裝行業以來,我一直非常注重對各種服裝面料的各類元素的研究,希望從這個角度入手,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作為一名服裝設計師,我對每種服裝面料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絲綢較高的文化藝術性深深吸引著我。我認為服裝設計在某種程度上也屬于藝術的范疇,而藝術與文化本身就是一脈相承的。絲綢服飾穿起來不僅舒適、自然,而且能讓人感受到一種厚重的文化氣息。設計、生產絲綢服飾,不僅是在推動服裝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是對這種特殊的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TAweekly:隨著工藝技術的發展,各種面料層出不窮,您為什么會對絲綢面料情有獨鐘呢? 陳衛:在研究服裝面料時,我不僅會考慮各種面料的特征、優勢以及劣勢,同時也非常注重它們的文化起源。絲綢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屬于中國的“特產”。在人造纖維、合成纖維尚不發達的年代里,絲綢就是指以蠶絲織造的紡織品。隨著現代紡織原料的發展,絲綢的范疇逐漸被拓展了。從廣義的角度說,那些采用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之為絲綢。而平時我們所說的“真絲”,就是指純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從漢代起,中國的絲綢開始批量地運往其他國家,很多國家對中國的了解,就是從絲綢開始的。遠近聞名的“絲綢之路”,就是由此而來,那個時期,很多歐洲人都將中國稱為“絲國”。 起源發展,“高級物品”成為貿易主流 TAweekly:您的觀點讓我們對絲綢服飾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據我了解,關于絲綢的起源尚存在爭論,對嗎? 陳衛:絲綢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據說,大西洋期中國氣候變暖,促進了桑樹和養蠶業的發展,傳說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取絲”。這個傳說為絲綢增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讓更多人開始關注絲綢的起源和發展。雖然絲綢究竟起源于何時尚存爭議,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種物質文化起源于中國,經過了歷史的大浪淘沙保存下來,一直流傳到了今天。中國商人的對外貿易中,絲綢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高級物品”。 TAweekly:能根據您的研究經驗為我們介紹一下絲綢的發展歷史嗎? 陳衛:根據考古學家所搜集到的資料可以大致判斷,在五六千年前,也就是新石器中期,養蠶、取絲、紡織在中國就已經興起了。絲綢的生產在商代時期開始初具規模,工藝水平也逐漸進步。到了戰國、秦朝、漢代時期,中國社會經濟實現了進一步發展,絲綢的生產也邁向了新的階段。一方面,從大的紡織廠到小的民間作坊,都能生產絲綢,生產能力非常強;另一方面,絲綢的品種、花色也進一步得到了豐富,作為絲綢重要種類之一的錦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這是中國絲綢歷史上的里程碑。 TAweekly:為什么說錦的出現是絲綢歷史上的里程碑呢? 陳衛:錦的出現,開始讓人們覺得絲綢不僅僅是優質的服裝面料,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品,因為它將蠶絲的優勢和美術的特質結合到了一起。秦漢時期,中國對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絲綢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高級產品之一,自然成為貿易的主流。以絲綢為主要產品的貿易活動推動了中國同鄰邦之間的經濟、文化以及社會交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三國以及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連年戰亂,黃河流域的經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到了隋朝,絲綢產業重心發生了轉移,主要聚集在長江流域。 TAweekly:唐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絲綢生產業一定非常發達吧? 陳衛:是的,到了唐代,絲綢生產業達到了新的鼎盛。產能和質量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品種也非常豐富。絲綢的生產組織也根據規模、性質劃分為三類:一是宮廷手工業,二是獨立手工業,三是農村副業。與此同時,對外貿易水平也繼續提升,擴展了三條著名的“絲綢之路”通道。根據史料記載,絲綢的對外貿易對唐代的經濟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趨勢演變,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TAweekly:新時代下,中國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絲綢產業的繁榮景象重新回歸,這一時期該產業表現出一種怎樣的特征? 陳衛:絲綢產業再次走進了新的歷史時期,尤其是在推行市場經濟政策以后,中國絲綢產業的潛力逐漸被釋放出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絲綢產業的生產量開始成倍增長,絲織品的消費量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顯然,中國再次奪得了絲綢市場的主導地位,絲綢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TAweekly:如今絲綢服飾領域的發展現狀如何?能根據您的設計、管理經驗為我們分析一下嗎? 陳衛:近幾年,中國絲綢行業表現出了迅猛的發展勢頭,絲綢產量位于世界第一。產業主要聚集在江浙、兩廣、山東、安徽、四川等地區。在社會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正在進行,絲綢產業的運作模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一方面是要繼續開辟中國市場,另一方面要穩定國際市場,產銷銜接持續好轉,整個行業運作模式越來越完善。人們對舒適、健康、多功能以及個性化絲綢產品的需求逐漸提高,該行業發展前景大好。 TAweekly:這么說外界大環境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將會推進中國絲綢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對嗎? 陳衛:沒錯。從外界大環境來說,中國市場經濟的運作模式逐漸趨于成熟,發展模式不健康的企業以及行業將逐漸消失,這是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絲綢產業不斷調整自身的發展模式,是一種必然趨勢。絲綢作為一種古老的面料,具有諸多優勢,無論是從健康,還是從時尚個性的角度來說,絲綢服飾都是一種最佳的選擇。市場需求的提升也是現代絲綢產業實現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性能優勢,彰顯無可替代性的本色 TAweekly:我本人就非常喜歡絲綢服飾,主要是覺得穿起來比較舒服。但實際上我對這種面料的了解并不多,它到底有哪些優勢呢?為什么能夠得到現代人尤其是現代都市女性的青睞? 陳衛:絲綢的優勢有很多,首先就是您剛剛所提到的舒適。舒適感是人們選擇穿著絲綢服飾時的最直觀的感受。蛋白纖維是絲綢的成份,和人體之間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絲綢柔順、光滑的質感會很好地呵護我們的皮膚,對于那些皮膚比較薄的人來說,絲綢顯然是最佳的選擇。 TAweekly:除了舒適性,絲綢面料還有其他什么優勢嗎? 陳衛:吸音、吸塵、耐熱性好也是絲綢的優勢。由于絲綢織物的空隙率較高,因此表現出了較強的吸音性與吸氣性,此外,還具有調節室內溫度、濕度的功能。身著絲綢面料的服飾,可以將一部分灰塵、有害氣體以及微生物吸收掉,有利于身體健康,這也是追求自然、健康的現代人喜歡絲綢服飾的原因。此外,絲綢的熱變性非常小,低于合成纖維的4倍到5倍,非常耐熱,不易燃燒、熔化。 TAweekly:很多朋友喜歡在夏天穿絲綢面料的衣服,主要是覺得非常涼爽,這也是它的優勢吧? 陳衛:沒錯。絲綢具有很好的吸濕性和放濕性,這是因為蠶絲蛋白纖維中包含很多親水性基團,能夠從空氣中吸收水分。同時,蠶絲本身又具有多孔性特征,因此容易散發水分。 TAweekly:我還聽說絲綢面料具有抗紫外線的性能,是這樣嗎? 陳衛:確實是這樣,這并不是夸大絲綢面料的優勢。蠶絲蛋白中包含的色氨酸、酪氨酸等都能很好地吸收紫外線。我們都知道紫外線對人體皮膚傷害很大,對于那些紫外線過敏的人來說,絲綢服飾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TAweekly:近幾年由于絲綢產品比較受歡迎,因此市面上出現了很多仿制品,應該如何去鑒別?能否為大家分享一下您的經驗? 陳衛:與一般的化纖織物相比,絲綢的光澤不會過于明亮、刺眼,往往呈現出珍珠光澤。從手感上來看,絲綢往往會給人一種柔和飄逸之感。一般經驗比較豐富的真絲產品售貨員或者縫紉工能夠準確地判斷出絲綢織物的真假。而對這種材料了解不多的消費者來說,鑒別起來往往存在較大的困難。除了我剛才所說的根據光澤、手感來判斷之外,還可以采用燃燒法。燃燒蠶絲時,我們能夠聞到一種燒羽毛的氣味,由于其特殊性質,燃燒的過程中一般會自熄?;覡a則呈黑色,蓬松且易碎。其他織物則不具備這種性質。 TAweekly:您對絲綢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以及絲綢的特征有著如此深入的了解,一定是源于您多年的潛心研究,不愧為服裝界的翹楚。 陳衛:您過譽了。我覺得一名合格的服裝設計師應該積極去了解與服裝設計相關的歷史文化。研究絲綢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是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尋找設計靈感的一種方式。服裝設計本身就與藝術和文化息息相關,所以學習這些知識,不僅僅是出于個人興趣,同時也是我成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的必經之路。在我的心里,也有一條通往服裝設計巔峰的“絲綢之路”。 TAweekly:看來未來您仍舊打算繼續設計絲綢服裝,消費群的定位主要是針對現代女性市場嗎? 陳衛:是的。絲綢面料的研究和應用仍舊是我未來的努力方向之一?,F代女性是絲綢服飾的主要消費群體,所以我會著重關注她們的需求,在保持絲綢本身高貴、優雅的同時,添加一些時尚元素,使服飾具備個性化的特征,呈現絲綢服飾的多面性,滿足現代女性的多樣化需求。我會在自己心目中的“絲綢之路”上堅持下去,為絲綢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貢獻一份力量。 后記 憑借較強的設計能力以及較高的文化修養,陳衛得到了業內同行們的認可。多年來,他堅持對服裝面料尤其是絲綢面料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專訪中,他為我們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絲綢的起源、發展歷史、發展現狀以及絲綢面料的特性等等。陳衛表示,他會堅守心中的“絲綢之路”,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服裝設計師,繼續為絲綢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而努力。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