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紡機:成為“單打冠軍” |
開欄語 對于中小微企業占絕大多數的中國紡織業而言,它們是行業發展最具活力的基因,關系著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鼓勵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將助力企業乃至行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紡機行業“專精特新”企業如何打造自己的優勢,為行業發展夯實基礎?本刊重磅推出“專精特新,向窄而寬”系列報道,與業界分享優秀企業的“專精特新”發展之道。
據海寧紡織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繆朝暉介紹,海寧紡機上一年度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到30%,主導產品在細分市場占有率名列前茅,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著作權30余項,現有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達企業總職工30%以上……如此成績背后是海寧紡機長期堅持的專業化發展戰略,是其在智能化起絨紡織后整理領域的專注與深耕。
問:目前,企業的“專精特新”發展面臨著哪些挑戰?
繆朝暉:首先,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全球經濟低迷徘徊,使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形勢更復雜、更嚴峻;經濟發展增速回落,整個市場需求不足,主要工業品價格持續低迷,工業從業人員也持續減少;行業自律松散,市場潛規則泛濫。
第二,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境。受節能減排雙控影響,一些企業流失穩定的熟練員工,企業用地規劃局促,產能未能得到釋放,指標銜接要求越來越高,市場拓展方面也不理想。
第三,融資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部分成長型企業受困于流動資金不足,不敢擴大生產規模。中小微企業,有穩定的優質訂單,但苦于現金流有限,不敢擴大規模承接更多訂單,制約了企業做大做強。
問:為了提高企業在“專精特新”等幾方面的能力,企業做出了哪些努力?
繆朝暉:我們做了很多工作,表現在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公司先后與浙江大學聯合成立了“浙江大學海寧紡織機械研究所”,和浙江理工大學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并簽署了校企教育教學共建協議及浙江理工大學研究生培訓實習基地合作協議,投資設立了江蘇海紡智能機械有限公司和浙江致信智控裝備有限公司;
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公司相繼制訂并完善了有關激勵辦法和措施,在開發設計上分三個階段對產品開發速度、效果、效益作定額獎勵和銷售提成,對新成長起來的科技人員、技術骨干作期權股獎勵;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辦法,激發了技術團隊人員的創新性、積極性、主動性;
保證研發經費充分投入。企業一直致力于對紡織后整理成套設備進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化升級研發,研究所技術開發所需的經費納入企業年度財務預算并單獨列帳,近三年科研費用投入達到了銷售收入的4.5%;
注重核心技術、關建技術研發攻關;
強化研發中心的基礎建設,提升開發能力和成果轉化。
產業鏈延伸板塊:研發生產綠色、環保、節能印染污水處理裝備;建設綠色、環保金屬表面處理生產線;新型建材裝備生產線,國家正在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而該新型建材裝備生產線正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目前已在揚州、溫州、臺州落地產業化,計劃3年內形成20臺(套)的生產能力,達產后可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
問:“專精特新”定位,為企業帶來了怎樣的發展成效?
繆朝暉:首先,有利于中小企業提高抵御風險能力,減少貿易摩擦、新冠疫情等突發情況對企業造成的影響;其次,有利于中小企業擴大市場份額,提高企業效益;再次,有利于中小企業走差異化成長道路,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贏得長期市場競爭優勢。
問:企業堅持走“專精特新”之路需要突破哪些挑戰?
繆朝暉:首先,“專精特新”企業需要新管控點應對QCD的挑戰。在新的生產組織方式中,我們發現原來工業經濟大規模生產不關注的管控點正在變成我們現在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比如,產品研發的項目管理,BOM和物料的管控,研發制造的一體化,生產端的柔性制造能力,生產過程的數字化、透明化,要與設備進行聯網實時采集生產參數和進行生產過程管控,進行過程品質管控,進行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質量追溯,要了解生產現場的實時績效等等。
其次,“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方向是建立高品質新型內循環。其中主要在于兩點:一是規劃,確定年度的經營目標并分解到不同的產品線和產品族,形成銷售計劃、生產計劃、新產品研發計劃、供應計劃、資金和預算計劃等;和傳統不同的是,這些運營環節都需要實現管控,特別是產品研發、數字化生產、產品運維這三個環節,并實現全要素、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二是在實現企業內部運營數據的積累后,可以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工具找到提高經營質量的改善場景,就“上云用數賦智”給“專精特新”企業帶來實際經營上的幫助,也是進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PLM+ERP+MES”三位一體,是“專精特新”的中小制造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剛需。
問:企業達到怎樣的水平,專精特新之路可以稱之為成功?
繆朝暉:圍繞“做?!保删汀皢未蚬谲姟?;圍繞“做精”,爭創知名品牌;圍繞“做特”,培育“配套專家”;圍繞“做新”,鍛造“科技小巨人”。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