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紡織大學:二十五年脈脈相通,共同推動紡織強國建設 |
本刊記者-郝杰
追光之路
2022年,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迎來了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25 年來,基金會支持在全國紡織服裝相關院校開展“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獎,共獎勵了4381 名在紡織行業教育戰線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為推動紡織教育整體質量提升做出了積極貢獻。為此,我們特開啟“追光之路——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系列報道,通過對東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15所紡織高校領導、獲獎教師和學生的采訪,聆聽他們暢談“紡織之光”教育獎對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教育改革的變化、獲獎的體會,從教生涯的感悟、對紡織業的認知,以及對行業的期待。
“在武漢紡織大學師生心目中,紡織之光教師獎學生獎更像是一座燈塔,激勵老師們潛心教研,激勵學生們追求卓越,引領前進方向,努力進取、敢于創新,也讓武漢紡大師生更加了解紡織、更加熱愛紡織,帶動一大批優秀畢業生在紡織行業就業,越來越多優秀教師扎根紡織一線,推動紡織行業科技進步,助力紡織科技強國建設落地生根?!蔽錆h紡織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徐衛林談及紡織之光支持紡織行業教育獎勵工作25周年時表示,紡織之光基金會為推動整個紡織行業的技術發展及紡織強國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通過紡織科技獎的設立,在大力推動行業企業科技進步及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漢紡織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徐衛林寄語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
“紡織之光”教育教學成果獎、教師獎和學生獎的設立,對在紡織教學和科研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和學習態度端正、勤奮刻苦、成績優異的學生進行獎勵,激勵了一大批擁有紡織情懷的優秀教師潛心教研,吸引了一大批飽含紡織熱情的優秀學生踴躍投身紡織事業。
緊跟時代發展,
轉變紡織專業培養模式
談及紡織行業發展對紡織院校教育的影響,徐衛林表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已經開啟。在新的歷史起點,行業處于全面建設紡織強國的戰略機遇期和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期。國家科技水平與紡織行業的高速發展,也促使紡織行業教育正在和將要發生的三大變化:
第一,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被徹底打破。學習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進入任何領域、選擇任何層次、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安排學習的節奏和進度。
第二,學習者中心替代教師中心。在互聯網環境下,每名學生均是獨立的學習主體,可以選擇和被有效推送符合其自身特點的內容,學生的交流對象不僅有老師,自主交流成為廣闊有效的主要渠道。
第三,以學定教成為可能。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就學什么,怎么學,這是工業化以來并且至今延用的基本教學模式。但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將徹底改變這種模式,學習者希望學什么就能獲得什么,需要怎樣學就可以安排怎樣的進度和方式,實現了從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的轉變。21世紀是傳統紡織向現代紡織轉型時期,紡織業的發展水平主要取決于纖維原料的開發與生產水平、紡織品的開發及應用水平以及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水平。
在紡織教育行業變化的背景下,市場需求對紡織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高校轉變紡織專業培養模式。
徐衛林指出,一是教學目標的改革。武漢紡織大學紡織專業主要是培養紡織行業急需的應用型人才,能夠系統掌握紡織領域專業知識和實踐應用方法,具有技術創新和團隊協作能力,能夠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紡織品加工過程中的綜合技術問題,能成為企業一線技術人員,能勝任紡織品智能制造、新材料及新產品開發、質量監測與控制、國內外市場開發和供應鏈管理等崗位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二是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引導作用,教學方法很重要,要求教師除了具有優秀的專業素養,還要有較好的授課藝術。武漢紡織大學會定期對教師特別是新教師進行專門培訓,安排教師進工廠訪問學習,開展生產實踐,了解生產的實際情況。每個學期還會定期舉辦高端學者論壇,提供平臺讓老師們交流學習,相互切磋。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啟發式、討論式、現場教學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教學互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更多更扎實的知識和能力。
三是教學內容的優化。摒棄傳統紡織的束縛,讓學生明白現代紡織的魅力,杜絕刻板的照搬照抄,基于書本又不僅限于書本,將所教知識與實踐和自身經歷相結合,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多聽多練多思考,鼓勵學生做科研,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容轉化成自己的專業素養,并靈活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工作中。
提高師生專業技能,
加快紡織領域人才建設
徐衛林表達了對行業發展及高校的師生的期望。他表示,目前,中國紡織行業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產業經濟穩定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存在供需不平衡、數字化轉型不充分等問題,必須通過激勵人才隊伍、激發創新活力來實現紡織行業科技、時尚、綠色的高質量發展目標。
在今后的紡織行業發展中,紡織領域人才建設要從三個方面著重考慮:一是加快創新紡織人才開發機制,逐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體系,紡織高校要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加大產學研交流。二是注重產業集群和紡織中小企業的人才培育,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三是在人才開發方面還需要更好地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引導、組織作用,推動紡織行業人才建設。
對于高校教師而言,在行業大環境下,教師們首先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升能力素養。通過深入企業,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從一線中挖掘產業“卡脖子”難題,沿著行業難題找答案。其次,教師要積極編寫教材。
作為從事紡織教育的優秀老師,應該將自己優秀的知識結構、發明創新,特別是實踐中掌握的企業所需的人才知識結構以教材形式展現出來,用教材給學生來傳遞和傳輸企業生產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再者,教師要積極投身于人才培養。通過帶領學生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組織學生參與大學生競賽和到企業實踐鍛煉,千方百計把課程教學轉變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鮮活課堂,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最后,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紡織專業的興趣,鼓勵引導學生投身于紡織產業事業發展。讓學生樹立對紡織專業的熱愛和自信。
而對于院校學生,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對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是越來越大,這也需要紡織院校學生不斷地提高自身能力:一是學生要熱愛紡織專業。同學們要牢固樹立“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技術”思想,對紡織專業要有充分的熱愛和自信。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坐得住“冷板凳”,抓緊一切時間,好好學習紡織專業相關知識,不斷充實自己。二是要銳意創新。同學們要注重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積極參與到老師們的科研項目中去,不斷培養創新精神,磨練創新意志。三是要學以致用,投身紡織實踐。學以致用,努力成為理論與實踐并重、知識與技能兼備的高等實用型人才,積極與教師一起深入到企業開展紡織專業實踐活動。
獲獎教師:
堅守人民教師信念,踐行教書育人
多年來,武漢紡織大學的教師受益于紡織之光基金會的支持與激勵,武漢紡織大學教師通過不斷的學習交流培訓,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科研水平,為提高教學質量獻謀獻策,尋求新思路。學校在一批批優秀獲獎師生的帶領和熏陶下,正逐步實現從課堂以教師為主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過渡、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能力培養的目標過渡,從重視教學結果向重視教學過程轉變,穩步提升學校教學質量。
2019年紡織之光教師獎獲得者,武漢紡織大學教授陶輝從教三十年,過往的教學經歷時常會浮現在她腦海中, 1994年她帶學生到北京采風與學生一起住地下室,凌晨趕火車;2013年她帶一批學生到日本交流,一學生突發疾病,心急如焚取消所有安排全力救治學生;她承擔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時,還主動擔當首屆中日班的班主任,每天擠出時間跟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學生們覺得她像他們的媽媽都愿意跟她交心談心,甚至有些同學把不愿跟媽媽說到話都告訴了她;不僅中國學生,有許多留學生也說她像媽媽一樣,當春節、元宵節到來,她會帶著老師去宿舍跟他們一起貼春聯,包餃子,唱祝福歌,生病了到醫院去看望他們。陶輝之所以愿意甚至主動跟學生交流,因為在她看來,老師就是學生人生的導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懂得感恩,教會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的挫折,也許在他(她)迷茫的那一刻,你對她的關心就如同黑夜里的一盞燈,給她照亮了方向,引導她走出迷霧。也可能是在她跌入人生低谷時,你伸出的一支援手。
2008年紡織之光教師獎獲得者,武漢紡織大學教授李建強從事紡織教育有37年,對紡織教育的熱愛發自內心,他傳承父輩的教育事業,把個人愛好與自己職業最緊密結合,通過集郵收藏等愛好,厘清了紡織科技發展脈絡,較好的把這種研究融入到課程思政中。
從事教師職業,有許多瞬間讓他感到驕傲,一是取得的成就獲得認可;二是看到培養的學生有成就、懂感恩;三是看到年輕教師茁壯成長,事業后繼有人;四是事業與愛好結合。他忘不了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領取紡織之光獎項的瞬間,那種儀式感讓他心中充滿自豪,終身難忘。他說:“真心感謝錢部長的紡織貢獻,深深體會到紡織人的使命情懷;堅定了從業的使命感、責任感和自豪感,樹立了努力做好人民教師信念,踐行教書育人?!?/font>
獲獎學生: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風
紡織之光基金會所設立的“紡織之光”學生獎是在武漢紡織大學設立時間較早、金額較大的社會獎學金之一。據統計,從1997年至今,武漢紡織大學共有399名學生獲得紡織之光學生獎?!凹徔椫狻睂W生獎的設立,激勵了武漢紡織大學眾多優秀學生對紡織行業的熱愛,堅定了同學們投身國家紡織行業的決心。
2015年,武漢紡織大學的文雅獲得“紡織之光”學生獎,她表示,獲獎堅定了自己沿著行業之路走下去的決心。文雅表示,因為自身不是學設計出身,在設計方面的知識比較薄弱,為了跟上課程,只能做到笨鳥先飛,學習中都是提前去了解接下來的課程會涉及的內容,課前預習了解,課后反復練習。雖然學習中焦慮時常會出現,但文雅認為行動是打敗焦慮的不二法則,她說,“不要想的太多,但又做的太少。拒絕拖延,先行動。也不要刻意去逃避這種負面情緒,要學會找到正常合理的方式發泄。”
文雅祝愿一切都越來越好,“讓我們懷抱對紡織行業的使命感,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風?!?/font>
2015年“紡織之光”學生獎獲得者徐亞芬表示,對于她來說,不僅僅只是一筆獎學金,更是一種激勵,一種監督。激勵她在紡織領域去探索更多的知識,對紡織知識更加懷有崇敬的心情去多加了解。監督她不可懈怠,要認認真真踏實的學習。她認為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是行業的力量驅動,激勵著廣大的莘莘學子在紡織路上越走越遠?!?/font>
徐亞芬回憶起校園時光依舊難忘,當時為了學好專業,在課堂之外,跟著老師拆解面料去了解面料的結構,跟著研究生學長學姐一起進入紡紗實驗室,動手操作紡紗儀器完成粗紗到細紗的紡織過程,跟同學一起參加紡織行業的大學生競賽。這些有趣的經歷,不僅讓她收獲了專業知識,還收獲了許多的友誼。
2018年獲獎的左詩語表示,獲得“紡織之光”學生獎是對自己學習成果的一種認可,也激勵他進行更多相關的學習和研究。左詩語認為,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極大推動了我國的紡織工業科技進步、人才成長和產業升級,讓具有突出表現的工作者發揮他們在全行業的典型和引導作用。
由于近年來環境污染的加重,引起了左詩語的關注,在了解到相關專業后,報考大學時他毅然選擇了武漢紡織大學環境學院。為了能夠學好專業知識,他認真學好理論知識,打好基礎,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操學習當中。
對于學習過程產生的壓力,左詩語表示壓力也能直接鞭策、激勵自己。他說,面對壓力一定不要畏縮,擺正心態,直面困難,把科研當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來紡織技術不斷發展,紡織行業正大踏步向前邁進,左詩語希望未來中國紡織行業能夠繼續實現衣被天下,做精做強的目標。
2021年,武漢紡織大學2018級紡織工程專業學生郭世貿獲得“紡織之光”學生獎,他表示,獲得學生獎感到非常榮幸,也是紡織之光基金會對自己大學成績的肯定,“未來我將保持堅韌、堅忍、仁愛的精神繼續奮斗,爭取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郭世貿記得當初出于對紡織服裝行業的好奇和對武漢的憧憬而選擇了紡織專業。郭世貿說,四年里成長很多,其中最要感謝的是曹根陽導師,無論是科研、學習還是生活上都對他提供了諸多的指導和幫助,主持大創項目、參加挑戰杯、跟隨嫦娥五號月面國旗課題組學習都讓他受益匪淺。作為紡織專業的學子,郭世貿認為紡織業作為我國傳統支柱產業在加入科技、綠色、時尚元素之后將邁上新的臺階,讓人們感受到除了穿衣,紡織可以發揮出更大的魅力。
郭世貿想對學弟學妹們說:等風來,不如追風去。堅定的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無論山有多高、路有多抖,未來有無限的可能。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