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服裝學院:“紡織之光”獎校聯動,共同推動紡織強國建設 |
追光之路
2022年,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迎來了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25 年來,基金會支持在全國紡織服裝相關院校開展“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獎,共獎勵了4381名在紡織行業教育戰線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為推動紡織教育整體質量提升做出了積極貢獻。為此,我們特開啟“追光之路——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系列報道,通過對東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15所紡織高校領導、獲獎教師和學生的采訪,聆聽他們暢談“紡織之光”教育獎對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教育改革的變化、獲獎的體會,從教生涯的感悟、對紡織業的認知,以及對行業的期待。
江西服裝學院:
“紡織之光”獎校聯動
共同推動紡織強國建設
江西服裝學院副校長劉孜杰在采訪時表示,一方面“紡織之光”中國紡聯教師獎和學生獎加強了紡織人才的培養,促進了我國紡織科技教育事業發展,對紡織科教事業的繁榮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紡織之光”教育教學成果獎為紡織教育界提供了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平臺,助力我國紡織高等教育的改革,助推我國紡織行業的發展。
江西服裝學院副校長劉孜杰寄語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
據劉孜杰介紹,江西服裝學院2011年升本,2015年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六屆二次常務理事會暨高等教育分會年會在該校舉行,時任中國紡聯副會長孫瑞哲、紡織之光基金會副理事長葉志民、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會長倪陽生出席了本次會議,會后參觀了該校創意設計中心、服飾文化陳列館、實驗實訓中心和江西省現代服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對該校的服飾文化特色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自此該校與中國紡聯、中國紡織教育學會、紡織之光基金會結下了不解之緣。2016年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為了表彰為行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典型,啟動了全國紡織服裝教育先進單位和先進集體的評選活動。經過專家組的層層篩選和評審,江西服裝學院榮獲2016年度全國紡織服裝教育先進單位,2019年該校被中國紡聯評選為全國紡織行業技能人才培養突出貢獻單位。到目前為止,學校在紡織之光基金會的支持下共計獎勵教師8人、學生40人。
“紡織之光”中國紡聯學生獎在江西服裝學院廣大學生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調動了廣大學子在紡織領域繼續深入學習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的影響。
一是推動學科建設內涵發展。獲獎教師通過專心研究、精準凝練學科發展特色、深入把握學科內涵發展,積極實踐、對接行業、轉化研究成果,不斷開拓研究領域,探索學科的交叉融合,提出新的理論和思想,成為學科建設的源泉,有力推動了教育教學和紡織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陳娟芬教授為帶頭人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教學應用型團隊入選江西省高水平教學團隊。陳娟芬教授作為負責人申報的“基于OBE理念藝術工學能力邏輯‘一綱三層四目’服裝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以及閔悅教授作為負責人申報的“以能力為本,就業為導向,走產教融合發展道路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分獲2021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二等獎。教學研究立足優勢、立足特色,密切結合學科發展前沿,以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為導向,不斷完善育人體系推進學科建設,助力學校內涵式發展。2022年該校成功獲批江西省新增碩士學位立項建設單位。
二是推動專業建設走深走實。發揮產教融合優勢,打造專業學院、產業學院、創業學院“三院制”人才培養模式;樹立強化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識,突出專業特色,注重培養學生從業素養與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獲獎教師示范帶頭作用,通過傳幫帶等多種形式打造專業教學團隊,加強內涵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三是推動課程建設深度改革。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標一流課程建設標準,挖掘課程優勢,打造課程特色,突出能力培養,全面厘清課程建設思路,構建校級、省級、國家級“三位一體”的課程建設培育體系,抓好課程建設“主戰場”,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使教學改革工作落到實處、取得成效。
經濟社會轉型對紡織行業教育提出新需求
談及紡織行業發展對紡織院校教育的影響,劉孜杰列舉了國家經濟社會轉型和發展的需要,以及時代對高校人才提出的新需求。
據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報告顯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從2003年的17%增長到2021年的57.8%,高等教育已從大眾化進入普及化階段。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提出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對教育信息化發展做出整體設計和統籌部署。普及化、信息化、科技化、人性化、多樣化、個性化、國際化成為教育領域最大的變化。
紡織專業教學在教學模式上,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緊隨教育領域變化,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創新教學模式,多措并舉深化產教融合,破解院校學生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兩張皮”的難題,學生挑戰企業真實項目,學以致用;在教學形式上,依托新媒體多樣交互特征,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打破教學時空限制,滿足學生碎片化、個性化、自主化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實效性;在教學手段上,更新教學理念,緊跟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教學手段向智能化、數字化轉變,著力推動學習資源、教學過程、考試測評、管理服務數字化建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中國紡聯對于“十四五”時期紡織行業發展提出了“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的發展方向,持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推動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加大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力度,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紡織行業教育一方面應該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另一方面應該重新思考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主動推動教育觀念的更新,深化OBE理念,落實成果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推進工程專業認證,強化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對標一流課程建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課程思政的融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平臺,打造優質課程;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成果的轉化;實行高雅校園美化、教學管理信息化等工程,提升教學環境,以更高的層次與更寬的領域為加快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助力,以期有效實現紡織服裝教育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服務的職能。
以時代需求為抓手加快紡織領域建設
劉孜杰在訪談中表達了對紡織行業發展和高校人才的期望。他表示,紡織領域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領域,是為人類生活提供必備物質、反映社會文明水準的重要行業,其應用非常廣泛。未來紡織領域還需要大量能在紡織企業、科研、教學等部門從事設計開發、工藝設計、生產質量控制、紡織技術、生產技術改造以及經營管理和營銷方面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
當下紡織領域需要做的:一是加強重點領域前沿技術研究,引領行業科技發展。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重點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研究的基礎上,圍繞纖維新材料、先進紡織制品、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四大方向下功夫、求突破,構建完備的知識體系。二是加強新時代紡織科技創新工作的頂層設計。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加強紡織科技工作者的理論武裝;堅持做好基礎研究,強化紡織科技創新根基;堅持需求導向,完善創新體系和成果轉換平臺建設;堅持雙輪驅動,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疊加效應;堅持打造高效、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環境。加強行業人才建設,培養一批懂技術、能操作的藍領技術精英,期待未來“紡織之光”能夠進一步加大籌資力度,擴充業務范圍,服務更多企業和院校,為中國實現紡織強國夢注入更多動能。三是依托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推動紡織產業發展。加快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覆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制造和服務體系,為紡織產業賦能、賦智、賦值。
獲獎教師:
培養數字化新型人才,助力服裝產業的轉型
對教師而言,獲得“紡織之光”教師獎既是對教師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其做好未來工作的一種鼓勵。江西服裝學院服裝設計學院院長閔悅是2015年“紡織之光”教師獎獲得者。閔悅表示,作為江西服裝學院服裝設計學院院長,她將圍繞高等教育的使命,以學校的定位和學校的中心工作為目標,踏踏實實建設好師資隊伍、培養好優秀人才、開展好學科建設、提供好社會服務,為紡織行業培育更多人才、提供更多服務,助力中國紡織服裝產業不斷創新發展!
在教學中,閔悅堅持教學研相結合,近三年內發表文章6篇,承擔科研項目5個及專著1本,其中包括2篇中文核心、4個省級科研課題。先后被評為江西省教學名師、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師、江西省高等學校優秀共產黨員、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人才建設先進個人、全國紡織服裝行業職業教育先進工作者;先后榮獲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中國時裝設計育人獎、江西省高校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主講課程《服裝結構設計》獲江西省精品在線課程;2020年負責專業“服裝與服飾設計”獲批國家一流建設專業。2021年7月獲湖北省服飾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課題立項一項;2022年7月獲批“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一項。
此外,閔悅也十分關注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通過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可提升學生的設計學習興趣,完善服裝設計學習體系。在改進傳統設計教學方式的基礎上,研究設計類個性化教學的方法,著力豐富個性化設計練習活動,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曾有一位同學非常偏科,對服裝設計大賽很感興趣,業余時間都用來畫設計稿。經過不斷努力終于有設計稿入圍設計大賽,但是卻始終無緣獎項。閔悅了解到情況后,主動找到該生,幫他分析原因、找差距,指導版型設計和工藝制作,通過全面的學習提升,該生慢慢地開始斬獲優秀獎、銅獎、銀獎,乃至國家級服裝設計大賽金獎。
談及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閔悅表示,加大力度規范教學常規行為是關鍵所在。教學常規就是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以符合教育規律為前提,約定俗成制定的通常實用的規則。新藝科的理念下要有新的教學常規,這些課堂常規的制定并不希望老師在教學思想和風格上變得“規矩”,相反是為了推動教師更好的實踐,積極引導教師進行探究和反思,閃現出獨特的教育機智,促進專業化成長。規范教學常規管理,學校校長、院長和教務管理人員必須拿在手上,常抓不放,深入細致地研究常規管理細則,如實地寫好“教學日志”,科學地搞好“動態”和“靜態”管理,為完善《教學常規細則》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同時,也是為教學質量評估考核提供主要依據。
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以及時代巨變,閔悅認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與理念也應隨之做出調整,以增強對新技術新產業的適應性。例如培養數字化新型人才,為產業儲能,助力服裝產業的轉型。在高校,通過數字化技術支撐的人才培養方案能夠準確把握高等教育未來趨勢。在生產制造中,傳統服裝設計流程中有很多存在資源浪費的環節,可以通過數字化方式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獲獎學生:
踏浪前行風正勁,不負韶華爭朝夕
2016年,江西服裝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張伊敏獲得“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學生獎,張伊敏表示這一獎項激勵她在今后的紡織服裝行業發展中更加明確目標,努力上進,鞭策自己向更優秀的方向發展。
張伊敏為學好專業,在校期間以嚴格的標準完成學業,課余之際利用學校圖書館購買的趨勢咨詢網站瀏覽國內外品牌新品與時尚行業趨勢潮流動態,并分類整理,并積極參與國內各種服裝大賽。每年張伊敏都會抽出兩段時間以志愿者的身份參加上海時裝周的howroom活動,接觸更多行業朋友與服裝資源,同時關注當下中國品牌的動向,做到課堂知識與商業市場的接軌。從大一暑期開始張伊敏就不同類型的服裝公司實習,使她盡早接觸到商業服裝品牌設計師在工作中需要具備的技能,梳理自身不足,回到學校之后再努力提升專業技能。
張伊敏回憶在校期間,最深刻的挫折是沒有在大一結束后進入“培優班”,并且各科成績都較為普通。當時為自己沒有進入培優班感到羞恥,正是這種羞恥心鞭策張伊敏在大二開始發奮圖強,勵志要逆襲,于是從專業學習上下功夫,努力畫稿參加各種服裝大賽,并以高標準完成每門學科。張伊敏認為,遇到困難不要氣餒,要做到踏浪前行風正勁,不負韶華爭朝夕。
畢業從事服裝設計工作之后,張伊敏非常懷念在母校度過的日子,一直謹記著母?!皣乐斍趭^ 求實創新”的校訓。在工作中時刻保持嚴謹勤奮與務實創新的工作態度,為企業創造價值。
2015年,鄭建文拿了江西服裝學院新人獎第一名之后獲得紡織之光獎學金,當時鄭建文還作為學生代表上臺發言,鄭建文表示,他非常開心和榮幸能夠得到這份榮譽,這不僅是對他以及其他獲獎者們成績的肯定,同時也更加堅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雖然已經踏上工作崗位,但是鄭建文依然對獲得紡織之光獎學金印象深刻,“紡織之光獎學金確實就像名字說的那樣充滿光,一道照亮我學生時代的光,從學生時代到在品牌公司工作再到創業,我會帶著這一份榮耀一直走下去?!?/font>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