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項“紡織之光”應用基礎研究項目通過結題驗收 |
為提高行業創新能力,夯實行業科技發展基礎,推進紡織行業科技進步,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紡織之光基金會”)自2011年起,支持在全行業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包括行業發展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性意義的基礎性研究,學科交叉、融合與滲透的紡織前沿技術基礎性研究,為解決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基礎性研究。截至2023年末,紡織之光基金會共資助立項93項,資助研究經費1744萬元。
2024年3月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以下簡稱“中國紡聯科技部”)陸續組織專家對東華大學承擔的“新型高效環錠紡紗技術及其基礎理論研究”、天津工業大學承擔的“中空纖維膜用聚苯硫醚基樹脂制備、結構調控及其膜應用研究”和“基于熱防護要求的人體-服裝-環境的生理學模型研究”、蘇州大學承擔的“天然長效抗菌功能醫用縫合線材料的關鍵技術”、浙江理工大學承擔的“提花織物智能設計關鍵技術及設計系統研發”和“高性能鈣鈦礦太陽電池基于織物構建的可穿戴光伏智能紡織品研究”六項“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分批進行結題驗收。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的匯報,審閱了相關資料,經質詢和討論,認為6個項目均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要求,同意通過結題驗收。
東華大學“新型高效環錠紡紗技術及其基礎理論研究”項目
3月7日,中國紡聯科技部組織專家在上海市對東華大學承擔的“紡織之光”應用基礎研究項目“新型高效環錠紡紗技術及其基礎理論研究”進行結題驗收,中國紡聯科技部主任、紡織之光基金會理事張傳雄,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副院長王先鋒,中國紡聯科技部計劃處處長、紡織之光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寧等出席會議。
項目設計了預捻區,采用了氣流對須條進行預加捻、搓捻輪盤對纖維須條假捻和自由頭端纖維包纏,利用計算流體力學分析了預捻流場的流動規律通過有限元建模實現了預加捻過程模擬,分擔鋼領/鋼絲圈的加捻作用,分析了預捻效果對成紗結構與性能的影響,有效提升了紡紗效率,豐富了新型高效環錠紡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6篇,其中SCI收錄3篇;授權發明專利5件;培養研究生5人。
天津工業大學“中空纖維膜用聚苯硫醚基樹脂制備、結構調控及其膜應用研究”等兩項目
4月18日,中國紡聯科技部組織專家在天津市對天津工業大學承擔的“紡織之光”應用基礎研究項目“中空纖維膜用聚苯硫醚基樹脂制備、結構調控及其膜應用研究”和“基于熱防護要求的人體-服裝-環境的生理學模型研究”兩項目進行結題驗收,中國紡聯科技部主任、紡織之光基金會理事張傳雄,天津工業大學副校長劉義、副院長劉雍、鞏繼賢,中國紡聯科技部計劃處處長、紡織之光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寧等出席會議。
“中空纖維膜用聚苯硫醚基樹脂制備、結構調控及其膜應用研究”項目系統研究了膜纖用聚苯硫醚(PPS)樹脂合成與純化技術,研究了熱致相法PPS成膜技術,表征了膜結構,分析了膜結構和性能的關系,研究了極端環境下溶液的過濾與純化。利用稀釋劑復配技術,優化了PPS中空纖維膜的成膜途徑,制備熱力學性能良好的分離膜材料,研究了PPS膜材料在過濾行業的應用效果。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34篇,其中SCI收錄21篇;申請國內發明專利10項;培養研究生14人。
“基于熱防護要求的人體-服裝-環境的生理學模型研究”項目研制出模擬被動式出汗的圓筒式服裝面料動態熱濕傳遞測試系統,可“一步法”測試服裝的熱阻和濕阻等舒適性指標;建立了一種適用于飽和濕織物熱阻預測理論模型,模型預測值和實驗測試值契合度高(R2=0.981);比較了不同類型服裝和救生衣組合的保溫性能,提出了以對流熱阻為因變量,以傳導熱阻為自變量的多項式擬合公式;項目建立了一種多段式人體熱模型,預測了人體在浸水條件下的溫度調節和生理反應,預測結果的相關誤差小于5%,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7篇,其中SCI收錄2篇;授權國內發明專利2項;培養研究生3人。
蘇州大學“天然長效抗菌功能醫用縫合線材料的關鍵技術”項目
4月25日,中國紡聯科技部組織專家在蘇州市對蘇州大學承擔的“紡織之光”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天然長效抗菌功能醫用縫合線材料的關鍵技術”項目進行結題驗收,紡織之光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翠竹,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院長張克勤,中國紡聯科技部計劃處處長、紡織之光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寧等出席會議。
“天然長效抗菌功能醫用縫合線材料的關鍵技術”項目優化了縫合線編織工藝,得到的蠶絲縫合線滿足打結強力的標準要求;自主研發了多功能載藥涂層工藝,以黃連素和青蒿素為抗菌抗炎藥物,通過調控絲素蛋白的二級結構和beta折疊含量,達到了長效抗菌抗炎的效果: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抗菌效果好,抑菌時效長達42天;研制的抗菌抗炎涂層絲素蛋白基載藥縫合線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通過大鼠動物模型實驗驗證了載藥抗菌抗炎縫合線有效促進組織愈合,顯著優于商業蠶絲縫合線。項目建立了蠶絲載藥縫合線的生產示范線,研究成果對醫用縫合線臨床應用具有重大意義。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23篇;授權國內發明專利3件、日本發明專利1件;培養研究生9人。
浙江理工大學“提花織物智能設計關鍵技術及設計系統研發”等兩項目
4月26日,中國紡聯科技部組織專家在杭州市對浙江理工大學承擔的“紡織之光”應用基礎研究項目“提花織物智能設計關鍵技術及設計系統研發”和進行結題驗收,紡織之光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翠竹,浙江理工大學副校長郭玉海,中國紡聯科技部計劃處處長、紡織之光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寧等出席會議。
“提花織物智能設計關鍵技術及設計系統研發”項目面向提花織物智能化設計提出了數碼化分層組合的提花緯構設計模式以及基于鋪砌構圖的提花織物圖案智能化生成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單向和雙向多基色數碼提花結構的優化設計方法和提花結構精準顯色的色彩管理方法,構建了數碼化分層組合的提花結構模型和色彩模型,開發了系列數碼提花織物產品,織物表面具有不可仿制的數碼化多彩暈紋的顯著特征。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14篇,其中SCI收錄5篇;授權發明專利8件;培養研究生10人。
“高性能鈣鈦礦太陽電池基于織物構建的可穿戴光伏智能紡織品研究”項目以織物為基底構建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通過對材料、結構、界面、形貌的調控優化,解決了織物電極的導電性、透光性、平整性以及界面結合等關鍵技術問題,建立了適合織物電極特點的低溫溶液法鈣鈦礦電池制作工藝。通過探究器件的光電轉換機理及內在影響因素,使柔性電池獲得了9.76%的光電轉換效率,初步形成了織物基柔性鈣鈦礦電池制備的關鍵技術。項目實施期間,發表論文12篇,其中SCI收錄10篇;授權發明專利2件;培養研究生6人。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簡介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是在1996年設立的“錢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礎上,由一批擁有高度使命感和責任感,愿為中國紡織行業科教進步作貢獻的優秀紡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捐贈資金成立的。2008年5月在民政部登記注冊成為全國紡織行業性基金會,注冊資金2000萬元。
截至2023年底,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已支持表彰獎勵紡織科技獎1781項、優秀教師和學生4735名、優秀教學成果獎3120項、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145項、應用基礎研究93項、科技成果推廣355項、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373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16人及43家獲獎單位。
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動支出超1億元,對促進紡織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宗旨:科技進步 人才成長 產業升級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