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之光|紡織技術發明一等獎:讓衣服像皮膚一樣“呼吸” |
2024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近日揭曉。由武漢紡織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棟教授作為項目第一完成人聯合中國石化儀征化纖有限責任公司、福建華峰新材料有限公司、三六一度(中國)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熱濕刺激響應型聚酯纖維及舒適性智能調節織物制造關鍵技術”項目,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一等獎。
我國聚酯纖維產能全球領先,是紡織產業的基礎。其功能和智能化是創新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舒適性是聚酯纖維的核心功能,行業追求智能調節熱濕舒適性。但目前聚酯纖維難以實現智能調節,且功能性與加工性和實用性難以兼顧。針對傳統的聚酯纖維及其織物,受限于結構和性能,在熱濕環境中的舒適性調節能力存在天然不足的問題,王棟教授帶領團隊深耕聚酯纖維材料功能與智能化多年,獨創了熱濕刺激下能發生可逆形變的聚酯纖維新結構,創建了織物熱濕舒適性智能調節新機制,研創了熱濕刺激響應型聚酯纖維及舒適性智能調節織物制備新技術,顛覆了現有織物通過提高纖維吸濕性或增大比表面積加速熱量散失與汗液蒸發的熱濕傳導機制,協同提升了熱濕舒適性、染色性和服用性,推動了聚酯纖維產品提質升級,促進了紡織工業高質量發展。
原創纖維新結構,讓衣服可以和皮膚一樣“呼吸”
項目針對現有聚酯纖維在熱濕刺激響應性方面的技術難題,開辟了一條創新之路。通過實現纖維形變、紗線抱合松弛以及織物孔隙開合的多級結構變化,成功探索出一種智能調節織物熱濕舒適性的新思路。這一研究首次賦予織物仿人體皮膚毛孔的動態開合功能,揭示了聚酯纖維在刺激響應形變過程中的規律,讓衣服可以和皮膚一樣“呼吸”。此外,項目還建立了織物熱濕舒適性智能調節的理論框架,實現了從單向調控到雙向智能調控機制的創新轉變。通過這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項目不僅推動了聚酯纖維技術的發展,也為未來智能織物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創研聚酯纖維制備新技術,實現多性能協同
為精確控制新型聚酯纖維的結構,項目創新性地開發了通過單體設計、可控共聚及熔體碰撞紡絲新技術,成功實現了多種規格纖維的產業化生產。這些纖維在熱濕刺激下展現出可逆形變特性,纖維扭力性能比常規纖維提升了5-10倍,為開發具有熱濕舒適性智能調節功能的織物提供了關鍵的纖維材料。
首創熱濕智能調節聚酯織物,填補智能織物市場空白
針對聚酯織物結構穩定性不足、染色困難等技術挑戰,項目設計了適用于多領域的熱濕舒適性智能調節聚酯織物,實現了濕態下透氣性和透濕率的顯著提升,分別較國際先進水平提高2.5倍和1.5倍,動態調節體感溫差3-5°C。同時,解決了纖維新結構導致的染色不均、色牢度和穩定性問題,國際首次實現該類智能織物的產業化應用。
項目技術已經成功跨界應用于服飾、鞋材和家紡等多個領域,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贊譽。中國石化儀征化纖公司將這款纖維注冊為“怡爽?”,且項目組與三六一度、愉悅家紡、李寧等知名企業攜手,設計了面料結構,共同開發了備受市場青睞的熱濕舒適性智能調節產品。由“怡爽?”所開發的智能T恤能夠敏銳地感應環境溫度和濕度的微妙變化,實現了雙向智能調溫調濕的卓越功能,為穿著者帶來始終如一的舒適體驗。
“科技賦能產業,創新引領未來?!毕衿つw一樣“呼吸”的面料不僅提升了紡織品的附加值,更極大地豐富了消費者的使用體驗,獲得了國內外市場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