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第20屆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秋冬)博覽會在上海拉開大幕。1995~2014年,扎實耕耘二十載,這個全球規模最大的專業面料展會蓬勃發展,既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這20年來發展的見證,更是行業生機的寫照。
展出面積由1995年第一屆的4000平方米逐年擴大到今年的17.5萬平方米,參展商也由第一屆的12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家增加到今年30個國家和地區的3800家,分別為43倍、37倍的增長昭示著一種發展,更意味著參展商、參觀商的深度認可。最具活力和前景的紡織展會,最重要的經營活動及產品發布平臺,下游客商采樣訂購的首選博覽會,定貨及了解國際流行趨勢的第一場所,就是國內外業者對intertextile秋冬面輔料展的評價。
而在intertextile秋冬面輔料展背后,是中國偌大的制造業生產能力和消費市場。今天我們制造業的絕對值,早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而這個生產力和消費力,正在合力推動我們打造出在展會上越來越多體現的時尚與品牌的力量。
近來,在不同場合聽到行業人士如華孚的孫偉挺、恒天的張杰,不約而同說到對紡織業不能簡單理解為制造業,更應理解為一個時尚產業。“只要人均GDP系數超過了溫飽線,那么人們對美的需求和追求,一定會對服裝產生刺激作用?!睂O偉挺更提出如今的行業背景已不適合中小企業一味擴大規模,有的企業也許就是做不大,那就眼睛向內,將紡織品當成工藝品去做;要以為良好品質生活生產讓人們快樂的產品為追求,加強對人才、環境的軟件投入,找到自己在產業鏈中的位置。
一位前紡院教師、如今的時裝設計師更直言,時尚產業不僅僅指服裝設計制造及終端,而應從上游開始:“技術創新成敗關鍵在于商業化、靠價值驅動,不能不說目前許多紡織業者還處于純工業化制造理念的影響下,有待改變。制造業必須摒棄以生產者自我為中心的工業制造情結。時尚是全產業鏈的,大時尚應從紗線開始!”
曾經,我們的產業經歷了高速增長,部分操作粗放的快速擴張,無可避免地以破壞品牌生長土壤為代價,導致后來出現困難也是正常的。今后產業發展需要新技術、新藝術、差異化、原創性,講求環保舒適與時尚,必須從源頭產業塑造品牌。這一點,近來在化纖業的“纖動世界、美麗中國”主題活動、麻紡業的“麻文化年”活動中都非常突出。一些優秀企業的發展戰略已從制造產品向創造產品、創造品牌轉移,在凸顯功能性的同時,展現人文的審美,將時尚的精神理念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結合。一句話,纖維也要創品牌。
行業兩極分化、終端為王的趨勢對整個紡織產業的擠壓,也逼迫我們的制造企業從產能規模擴張的發展套路中反思。而作為基礎消費品的紡織服裝產業,也將被互聯網重新定義,產品與服務、時尚與品牌必將融合。在互聯網背景下,產品生產與品牌價值的創造日益走向社會化與公眾參與化,企業與客戶、消費者間的關系趨向平等、互動和相互影響。摒棄閉門造車的傳統,制造業的突破在業外、在企業圍墻之外。是時候對商業模式進行深度變革了!互聯網為中國制造的產業升級在依靠社會力量方面創造了絕好的平臺和機遇。
紡織服裝業作為基礎性消費品產業,也是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行業,越是面對困難,調整創新、轉型變革的步伐和力度就越大,整個行業企業的努力也越大,相信未來取得的成績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