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莫忘激活勞動力流動性 |
2013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已經出爐。從數據看,上半年GDP增長7.6%,一季度增長7.7%,二季度增長7.5%。二季度增長較一季度回落了0.2個百分點;出口、投資、消費的增速均出現回落。
7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運行分析會。他指出,要實現經濟增長全年增速7.5%的目標,面臨的挑戰不小。然而,經濟運行出現波動,具有客觀必然性。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就是要避免大起大落,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其“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范通貨膨脹。
當然,數據里也有喜事。當前企業的盈利狀況已經有所企穩,同時就業市場仍然保持景氣,而這也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空間。
盡管經濟增速放緩,但勞動力市場總體上供不應求。人保部2013年最新數據顯示,城市勞動力市場總體的需求量相當大。不過從就業市場結構來看,民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并存,勞動力市場的錯誤配置加劇。
從紡織服裝行業來看,很多大學本科畢業生以及大專畢業生資源供給過剩;諸多企業找不到人,以致無法充分釋放自己的產能,而作為較高學歷的人力資本,也無法轉化為生產力,資本、勞動力由于不匹配而產生閑置,對潛在的企業產出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將人力資本轉化為現實的供給能力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為提升潛在的生產力,產業的結構調整應該注意勞動力、資本的優化配置,必須進行金融體制改革,尤其是利率和匯率的改革,發展成熟的金融中介結構和市場。而勞動力優化配置,尤其是激活目前閑置的人力資本,釋放其生產能力,可以從多方著手。
首先,從產業結構的層面來看,應該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福利、信息技術、教育、研發、創意產業,這將有利于改善大學生就業,但目前的情況卻是服務業發展滯后。
另外,就是打破勞動力市場中的制度性壁壘。這些壁壘包括戶籍制度、具有保護性的地方就業政策以及從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轉換工作時面臨的較大成本。 而在社會保障上,不同部門、行業、地區之間的社保制度存在割裂。
這種壁壘,提高了企業招聘大學生的成本,也阻礙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由此造成了勞動力市場難以實現供求平衡的狀況。
為緩解人口紅利下降帶來的影響,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政府應該放開戶籍制度和本地就業保障,提高勞動力的流動性,逐步取消企業、行業提供福利保障制度的割裂,擴大統一社保的覆蓋面,引導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馮超/文)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