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大國崛起歷程——中國紡織工業的70年(一) |
陳義方/文 小編說 這是原中國紡織工業部離休老干部陳義方同志在“中紡聯紡織強國建設大講堂第九講——紡織大國崛起歷程”的講課稿。 文中對中國紡織工業作為民族工業、中國工業化的先導產業發展初期的介紹,以及對新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初期的回顧和對中國紡織工業重要性的闡述等,都很有學習參考意義。 知興替,明得失,和小編一起讀史吧! 《紡織大國崛起歷程—中國紡織工業的70年》共分五次刊登。敬請關注,歡迎留言。 在此非常感謝原中國紡織工業部離休老干部陳義方同志及中紡聯黨委辦公室。 紡織大國崛起歷程 中國紡織工業的70年 (一) 陳義方 當前中國紡織工業正處在世界經濟史罕見的高峰狀態。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經過十幾年“加速度”的發展,出現了一系列遠超預期的發展成就。無論社會各界以至業界人士自己,都有必要重新“發現”中國這個龐大的產業部門。 我們為在2020年達成建設紡織強國的偉大目標,為紡織工業在“全面建設小康”決勝階段率先登頂,更有必要對中國紡織工業作一番再認識。用紡織工業奇跡般的發展成就,進一步激勵全國紡織系統,并用以鼓舞全國人民。并以史為鑒,深入了解中國紡織工業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寶貴歷史經驗,有所發展、有所選擇地用于紡織強國建設。 一、認識中國紡織工業的奇跡般發展成就 紡織工業,中國最大的傳統產業。 它是當代中國國民經濟中一個龐大的、最穩定的支柱產業部門。 它在中國社會“全面小康”建設中,擔負著實現人民豐衣足食以至“美衣美居”美麗中國夢的歷史使命。 古“絲綢之路”。 它擁有輝煌的手工紡織業歷史傳承。早在漢代,中原地區發達的桑麻生產和手工絲織業,以及由此衍生的東西方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就已承載著中華古文明,以精湛的技術和規?;纳唐飞a方式,引領中亞、西亞、南歐、西歐和東南亞、南亞許多國家,先后開辟出蠶桑事業和絲織業。 直到19世紀中、后期,東南沿海各省出產的高品級生絲,仍然是中國對外貿易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中國紡織業由手工業生產方式轉向機器生產和工廠制,最早發生、發展于繅絲業,并非偶然。彪炳史冊的古“絲綢之路”,在兩千多年后的今日,發展出推進亞歐各國國際合作共贏的“一帶(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大戰略,更可說是中國紡織業的殊榮。 近代機器紡織業在中國的發生、發展,受制于國家百年積貧積弱,遲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整整一個世紀。在“實業救國”聲中,從1880年算起,經過七十年的艱辛、曲折歷程,直到20世紀中期中國紡織工業雖說已初步打下基礎,就其總體而論還遠遠落后于美、英、法、德、意、俄和日本、印度。 新中國開國之初,1950年中國人口在全球占比22%;而此時中國紡織工業的棉紡錠(513萬錠)在全球占比僅為5%,棉紗年產量(43.7萬噸)在全球占比僅為7.8%。而同年美國的棉紡織工業的總規模是2179萬錠,生產棉紗181.4萬噸,總體上是中國棉紡織工業的四倍。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高度重視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作為一個最重要的民生消費品工業部門并有一定基礎,進入社會主義時代后在執政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下,急起直追并在若干年后在世界范圍后來居上,是很自然的事。但在新中國建立后六十幾年間,中國紡織工業在世界范圍的地位變化之大,卻遠遠超過了國人以至世人的預期。 最近的十五、六年間(2010-2015),中國在全國人口占全球19%左右的情況下,紡織工業的經濟總量總體上在全球占比55%以上。棉紡織工業的設備規模(棉紡錠)在全球占比57%左右。2015年棉型紗產量3538萬噸、棉型織物產量893億米,其全球占比都在55%以上。更具可比性的“紡織產業纖維加工量”,從1978年的276萬噸(全球占比10%),逐步發展到2000年的1360萬噸(全球占比25%)、2010年的4130萬噸(全球占比51%),2015年的5300萬噸(全球占比55%以上)。 歐洲是棉紡織工業的發源地;中國棉紡織工業直到1989年才以3566萬棉紡錠的總規模,開始趕上全歐棉紡織業。其后20年間,中國棉紡織工業突飛猛進,到2010年已發展為全歐棉紡織工業的8.9倍。 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紡織工人。 “大紡織”產業鏈另一重要領域化纖制造業,在世界范圍后來居上的過程更是堪稱奇跡。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中國化纖年產量還不足1萬噸,因而在全球經濟統計中被“忽略不計”。直到1960年才以年產量1.06萬噸進入“世界化纖產量統計”。直到1985年才以“年產量破百萬噸(101.7萬噸)”和“全球占比6.3%”,進入化纖制造業“世界主要國家”行列。而在此后的30年間,中國化纖制造業“后來居上”的大發展勢頭就明朗了。2000年695萬噸,2005年1655萬噸,2010年3090萬噸、2015年產出4832萬噸。其全球占比已高達三分之二左右。美國曾經長期引領世界化纖制造業,直到1995年美國化纖產量還居世界首位。中國化纖制造業在1996年反超美國開始居世界首位;其后20年間繼續高速發展,到2010年中國化纖產量已是美國的10倍。 中國制造業經過六十幾年快速、持續發展,近年已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工廠”。紡織工業更是如此。 “衣食住用行”五大民生問題,衣食當先。中國社會歷朝歷代,受制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關系,都沒有解決好老百姓普遍豐衣足食問題。新中國開國之初,1950年全國棉布產量人均僅4.5米,確確實實是個“人民衣被甚少”的局面。 令人欣慰的是: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以來,從1950到2015的六十幾年間,紡織工業快速、持續發展,終于圓滿地解決了這個重大民生問題。66年間棉型織物年產量由25億米發展到893億米;在全國人口增加1.5倍的情況下,“人均”棉型織物產量增長12.5倍,發展到65米??鄢扌涂椢镏苯映隹诤兔扌退罂椃b出口用布后,2010-2015的六年間,每年可供國內城鄉市場的棉型織物總量在600億米左右,即“人均”45米左右,足可適應小康社會較高水平的衣被消費需求。 新疆棉田。 至于涵蓋棉、毛、麻、絲、化纖等全部紡織品的“人均纖維消費量”,從1950年不足1公斤,1978年2.5公斤,發展到2010年的18公斤(同年全球平均11.8公斤)、2015年的18.25公斤,那就更能說明當代中國紡織品消費水平的小康局面了。 由紡織工業主導的服裝、家用紡織品等民生用品的生產和供應,是中國社會最先告別“短缺經濟”、最先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的工業經濟領域。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國社會諸多重大民生問題都在逐步解決;穿衣問題是解決得最早最好的一個民生問題。 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城鄉人民服飾“藍、黑、灰一抹色”的情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服飾多樣化以至時尚化。反映時代精神、時代風貌的時裝和華麗的家用紡織品,進入城鄉普通人家。人民群眾衣被的普遍改善,已成為“全面小康”和“時尚中國”的一個重要元素。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源于“紡織機器發明加蒸汽機”。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的二百幾十年間,紡織品歷來都是世界范圍貨物貿易最重要的商品。二戰后70年間,從“關貿總協定(GATT)”到“世界貿易組織(WTO)”,都把制訂紡織品服裝貿易規則放在重要地位。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在國內市場紡織品供應有充分保障的情況下,開始大舉進入紡織品服裝國際市場。從此時起僅十幾年時間,就在1996年以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371億美元,開始躍居世界首位(全球占比11.7%)。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紡織工業在世界市場上所占份額進一步上升。2000-2015年間,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要市場,年出口額由530億美元(全球占比15% )發展到2911.5億美元(全球占比37%左右)。相應地,紡織工業的貿易順差,由2000年的391.5億美元(同年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順差241億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2646億美元(同年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順差5945億美元)。紡織工業在國家平衡國際收支、增加外匯儲備中的重大作用,越來越明顯了。 中國紡織工業在世界范圍后來居上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形成“衣被天下”的大格局,來之不易。這是多種因素、多種歷史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中國共產黨秉持“執政為民”的社會主義理念,始終把發展紡織工業列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環;并在推動紡織工業發展中,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新中國建國初期,在國家百廢待興而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就果斷決策,集中財力物力安排一系列紡織工業新基地和大型紡織工廠的建設。 大規模建設紡織工業,必須解決數量巨大的紡織機器供應問題;中共中央幾位主要領導人,一致肯定紡織系統立足自力更生、自己造紡織機器的發展戰略。 發展紡織工業不能搞“無米之炊”。為落實棉花播種面積,解決工業、農業、商業協調一致的問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務院連續多年直接召開全國棉花會議。 為從根本上解決紡織原料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直接作出建設一系列大型化學纖維工廠的戰略部署。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碳纖維行業快速發展。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的三十幾年間,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先后作出加快發展紡織工業的一系列“頂層設計”:引進設備、技術加速紡織工業現代化進程;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性機遇,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擴大紡織品服裝出口;將服裝工業從手工業系統劃歸紡織工業部管理,振興服裝工業;改革外貿管理體制,支持紡織企業自營出口,直接面向國際市場……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中國紡織工業在“前30年”,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辦成了許多大事,奠定了“紡織大國崛起”的雄厚基礎。接著在“后30年”,抓住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有利條件,以更為廣闊的視野,更有力度的戰略決策,推動紡織工業加速度發展,形成了“紡織強國在望”的新局面。 紡織工業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源頭,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先導產業。馬克思、恩格斯當年通過深入研究歐洲各國紡織工業的發展歷程,概括、提煉出商品生產、商品經濟的一系列學說,以至政治經濟學的許多重要原理,不是偶然的。 中國紡織工業的發生、發展,迄今已有一百三、四十年的歷史。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先導產業,其早期(1880-1949)創業歷程真可謂舉步維艱,歷盡磨難。洋務運動時創辦的第一批紡織工廠,沒有一家壽命超過十年。幸虧是“實業救國”這面旗幟,激發出一批有識之士投身紡織工業建設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成功,方能在上世紀中期以“中國最大的傳統產業”,作了差強人意的歷史終結。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以來,中國紡織工業走上了興旺發達之路。但并非就此進入坦途。也是歷盡艱辛,也是許許多多有識之士為之彈精竭慮,方能在“前30 年”總體上實現快速、持續發展,在世界范圍后來居上,奠定“紡織大國崛起”的堅實基礎。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紡織工業順利地完成“紡織大國崛起”的偉業,并發展出“世界工廠”、“衣被天下”的新局面;這當然是紡織系統奮斗多年的結果,其中凝聚了幾代“紡織人”、紡織系統數以百萬計從業者的艱辛和智慧。 但應該看到,其中也有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外部發展環境的有利因素。更還要看到:在這一可說是很順利的發展時期,又出現了一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市場競爭過度、平均利潤率過低和環境保護難于決策等新的棘手問題。 中國紡織工業一百三、四十年的發展歷程,典型地反映了一個人口大國解決重大民生問題之不易,一個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之不易。新中國建國后六十幾年間,紡織工業在國家高度重視下出現“紡織大國崛起”的局面,則又典型地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治國理政之道和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傊?,如果講以史為鑒,一部“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史”,實在是工業發展以至國民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的寶庫。 中國紡織工業的大發展局面,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成為“世界工廠”,足堪國人自豪。正在參與或曾經參與中國紡織工業宏偉事業的數以百萬計的紡織工業者,當然更可引以為豪。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