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大國崛起歷程——中國紡織工業的70年(四) |
陳義方/文 小編說 這是原中國紡織工業部離休老干部陳義方同志在“中紡聯紡織強國建設大講堂第九講——紡織大國崛起歷程”的講課稿。 文中對中國紡織工業作為民族工業、中國工業化的先導產業發展初期的介紹,以及對新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初期的回顧和對中國紡織工業重要性的闡述等,都很有學習參考意義。 知興替,明得失,和小編一起讀史吧! 《紡織大國崛起歷程—中國紡織工業的70年》共分五次刊登。敬請關注,歡迎留言。 在此非常感謝原中國紡織工業部離休老干部陳義方同志及中紡聯黨委辦公室。
紡織大國崛起歷程 中國紡織工業的70年 (四) 陳義方 四、充分認識紡織工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紡織工業是一個大工業部門。紡織工業的順利發展和生產運營,甚至僅是維持簡單再生產,除了原料資源、人力資源和資金(投資融資)、市場等要素外,更還有個政策環境、輿論環境問題。政府、社會各界和人民大眾都重視、看好紡織工業,紡織業發展就順當,即使遇到某些重大困難也能解決。 反之,明明還在正常地發展著,還在正常地為經濟、社會做著重要貢獻,卻會由于某些產能過?,F象,或不難解決的城市規劃問題、環保問題,而被邊緣化了。許多好端端的紡織工廠,“被退出”大中城市,“被遷出”城區以至城郊,被遷往并不具備紡織、服裝企業生存、發展條件的地區、地段。 明明是社會有需要,并已有很好工業基礎的苧麻紡織、亞麻紡織、柞蠶絲綢等傳統紡織業,近年卻由于農業政策考慮不周,陷入了完全不該發生的全行業不景氣困境。黃麻紡織業被丙綸織物擠出市場,是市場規律使然;但從“綠色發展”的經濟發展方針看,對黃麻紡織、黃麻種植業當救而不救,實為不妥。 紡織工業是中國的一個重要部門,紡織系統在紡織工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輿論環境問題上,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但首先是我們紡織系統“業界人士”自己,要充分認識紡織工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要理直氣壯地講紡織工業的重要性,講紡織工業興衰對經濟、社會的利害關系。 過去錢之光老部長就是這樣做的,我們要繼承這樣的風格和工作方法。 所謂充分認識紡織工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集中到一點就是:紡織工業是中國的支柱產業。新中國建國后的“前30年”是如此,“后30年”也是如此。 進入21世紀以來,在信息產業、能源工業、汽車制造業、工程機械制造業、電機工業、家用電器工業和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先后起飛的情況下,已成“傳統工業”的冶金、機械、化工、建材、紡織等工業部門和采礦業,說到底仍然是中國的支柱產業。 道理很簡單:中國經濟、社會的繼續發展,離得開鋼材、水泥、機床、電機、三酸兩堿、化肥化纖、棉紗棉布、紙張塑料等這些最基本的工業產品嗎?離得開這些實體經濟部門提供的“國家財政收入”、“國家外匯儲備”、“社會就業崗位”以至“國內生產總值”嗎?這些重要工業部門在中國經濟、社會中的“支柱產業”地位,并不是某個權威機構評選出來的,更不是宣傳出來的。而是完全基于國家統計局的權威統計數字,由“數字與事實”來決定的。 令人頗為遺憾的是,上世紀90年代后期,當紡織工業經過改革開放初期新一輪大發展,需要對某些產能和行業結構、產品結構適當作些調整的時候,社會上(學術界,報刊媒體等等)出現了中國紡織工業已成“夕陽工業”的輿論。紡織系統的業界人士中,也往往由于缺乏對紡織工業全局的了解,而人云亦云地產生了中國紡織工業是否仍是支柱產業,是否已在步一些老牌工業國家紡織業后塵,將逐漸衰退以至淪為“夕陽工業”的疑慮。 所謂“夕陽工業”云云,當然是對紡織工業的發展有負面影響的。甚至,在經過上世紀末三年“紡織工業戰略大調整”、紡織工業迅即恢復勃勃生機之后,所謂“夕陽工業”論的負面影響也未完全清除。 諸如:某些原先對獲批紡織企業建設項目如獲至寶的大中城市政府,不再重視紡織工業了。甚至把一些好端端的紡織、服裝工廠,也無意地讓“退出城市圈”了。甚至聽任一些缺乏遠見的金融機構,任意切斷正在正常經營的紡織工廠的資金鏈,導致這些工廠迅即陷入絕境。一些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好不容易建起來的紡織工業新基地,在這樣的政策環境、輿論環境中也遭受了噩運,有的甚至從此在中國經濟地圖中消失了。從輿論誤導到政策失誤再到紡織工業生產建設多方面受挫,其負面影響就是如此直接和清楚。 下面,就讓2000-2015的“數字與事實”說話,來正面分析“紡織工業現在仍然是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這個重大命題。 1、在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新情況下,紡織工業仍然是中國國民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份之一。 ①紡織工業規模以上(2000-2010為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2011年后為2000萬元以上企業)企業數,從2000年的1.94萬家(在“全國工業”中占比11.9﹪)發展到2010年的5.4萬家(占全國工業的12﹪)。在“規上企業”劃分標準改為2000萬元的情況下,2014年紡織系統規模以上企業數為3.93萬家,在“全國工業”37.8萬家中的占比高達10.9﹪。 ②紡織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000年時在“全國工業”中占比9.9﹪。其后隨著一大批新興工業的崛起,紡織業在“全國工業”中的占比合理下降為2014年的6.1﹪。但絕對數和紡織業自身縱向對比,增幅卻極為可觀。2000-2014的十五年間由8339億元發展到67661億元,整整增長了七倍,是個“大發展”的局面。 ③紡織工業利稅總額。2000-2014的十五年間,由602億元(在“全國工業”中占比4.5﹪)發展到6029億元,整整增長九倍。在“全國工業”中的占比略有上升,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④紡織品、服裝出口總值(海關口徑)。由2000年的530.44億美元,級級上升為2014年的3069.6億美元。在“全國工業”中的占比,由21.3﹪合理下降為13﹪;出口總值絕對數則是大幅度增長,在“全國工業”中穩居首位。特別是在甚為寶貴的“貿易順差”方面,對國家貢獻巨大(請參閱附表②)。 2、在“全面小康”建設中成功地擔負起“保障和改善全國近十四億人口衣被消費”的重任,并已將中國社會的衣被消費,提升到與歐洲一些發達國家比肩的水平。 2000-2015的十六年間,棉型布產量由277億米發展到893億米,創世界范圍歷史新高; 絲織物(含真絲綢和化纖長絲織物)由46.9億米發展到439.2億米(內真絲綢6.2億米,化纖長絲織物433億米); 毛織物由2.8億米發展到6.3億米; 苧麻/亞麻織物由1.2億米發展到8.8億米。 全部織物產量從327.9億米發展為1347.4億米。這還不包括毛線(2015年生產40.5萬噸)和“針織織物”(2015年僅直接出口即達109億米)、針織服裝(2015年僅“規上企業”生產的針織服裝即達144億件)。 2015年全國棉、毛、麻、絲、化纖織物總產量(亦即紡織品的貨源)1347.4億米,是個什么樣的商品供應概念呢? 如果按同年全國人口匡算,“人均”織物年產量已達到98米。如果按絕對數進行縱向比較,這大體上是1950年中國紡織工業棉、毛、麻、絲、化纖織物總生產量(26億米左右)的52倍;大體上是中國社會“取消布票”前夕、1983年生產的棉、毛、麻、絲、化纖織物總生產量(176億米左右)的7.7倍!2015這一年,在總產量1347.4億米中,扣除各類織物直接出口(205億米左右)和加工成服裝、家用紡織品后間接出口(從寬匡算為400億米),供應國內市場的各類織物總量至少在740億米左右,即人均54米左右(還不包括大量的針織織物)。 經濟統計和生活常識告訴我們:當年復一年人均(人/年)棉、毛、麻、絲、化纖織物總供應量達到30米左右的時候,一個國家人民群眾的衣被消費就已顯得相當富裕了。達到50米左右,實際上已是“較高水平的小康”消費水平了(請參閱附表③)。 紡織工業在中國社會“全面小康”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實實在在,再也清楚不過了。 3、保持和提升城鄉市場繁榮水平的重要因素。 2000-2014的十五年間,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3.9萬億元發展為27.2萬億元,增長近六倍。紡織工業是最重要的消費品工業部門,作為中國城鄉生活消費品的主要“供給側”,在提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水平中理所當然地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隨著城鄉居民家庭消費需求的提升和多元化,“衣著支出”在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占比,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20-30﹪,逐漸下降到15﹪左右、10﹪左右。但“衣著支出”的絕對數和人均水平,在2000-2014的十五年間,則是大幅增長。 城鎮居民家庭“衣著支出”,十五年間由500元提升到1627元。 農村居民家庭“衣著支出”,十五年間由96元提升到510元。 在保持和提升城鄉市場繁榮的商品供應水平的問題上,紡織工業作為“支柱產業”的重要作用,任何解釋都是多余的。 4、社會就業崗位和社會就業率的重要穩定因素。 進入21世紀以來,在紡織工業加快推進設備、技術現代化,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情況下,紡織系統規模以上企業的從業人員,從2000年的758.5萬人,略增為2014年的975萬人(在“全國工業”9772萬人中占比10%)。 當代中國紡織工業,早已不是本來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工業”。但從國情出發,紡織系統沒有片面追求“省人化”。相反,在總體上保持穩步發展的情況下,還使整個紡織工業系統“規上企業”的從業人員數略有增加,發展到近一千萬人的巨大規模。加上全國各地聚集在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專業市場的大量中、小、微企業從業人員,“全社會”統計口徑的紡織工業從業人數,近年一直穩定在2100萬人左右。 如果再考慮與紡織工業相輔相成的植棉業、植麻業、養羊業、蠶桑事業以及紡織品、服裝商貿總共約為1億的從業人員,紡織工業在穩定中國社會就業水平中的“一榮俱榮”作用,就更顯得重要了。 總之,2000-2015的十幾年間,中國紡織工業出現了新一輪的大發展局面。紡織工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柱產業”地位,在總體上更為清楚了。所謂“夕陽工業”云云,實在是過慮了。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