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600位化纖大咖齊聚蕭山探討化纖發展方向 |
本刊記者-王利 9月26日,為期兩天的世界纖維新材料大會暨第23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在杭州蕭山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國際交流中心和蕭山人民政府共同承辦。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原會長王天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質檢質量司副司長王海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杭州市蕭山區委副書記、區長王敏,副區長魏大慶等領導出席會議。 此外,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環保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及各專業協會、浙江省經信委、杭州市經信委、蕭山發改委、經信局、商務局,臺灣區人造纖維制造工業同業公會等部門相關負責人,恒逸集團、榮盛集團、富麗達、三元控股、航民達美、華欣新材料、傳化等企業,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德國亞琛大學、東京大學、信州大學、京都工藝大學、韓國仁荷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東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天津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臺灣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等專業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各級領導和業界同仁,以及來自歐盟、日本、韓國、泰國、英國、印度、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近20個國家和地區紡織化纖業界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600多位代表齊聚一堂,共話纖維發展新未來。 本次大會以“纖維——創新未來的基礎材料”為主題,聚焦纖維新材料的發展要素,為促進我國纖維新材料向“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納米化和智能化”等方向發展搭建信息和交流平臺。會議圍繞全球化纖紡織發展趨勢、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先進基礎纖維材料、關鍵戰略纖維新材料前沿纖維新材料及制品,以及高端裝備制造等多方面展開深入探討。大會開幕式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主持。 高端視角 開幕式上,高勇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以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為特征的新引擎引發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調整,化纖工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賦予了新的發展內涵,以高性能纖維、生物基纖維為代表的纖維新材料產業加速發展。中國重視促進纖維新材料產業與世界各國同行之間的學習、交流與合作,中國纖維新材料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廣泛的國際合作和跨國資源配置,世界也需要中國這一消費市場和制造基地。 高勇強調,本屆會議對于促進世界各國、地區行業的優勢互補、經濟技術合作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他期待大會成為世界纖維新材料行業同仁探討與借鑒的平臺,交流與溝通的紐帶,并將各路專家、學者、實踐者的新思路、新觀念、新設想、新提議匯聚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舉措、新造詣,共同推動世界纖維新材料產業的共同發展。 王敏指出,作為全國最大的化纖產業集聚地,蕭山擁有“中國化纖名鎮”“中國紡織產業基地”等多項區域品牌,具有規模體量大、龍頭企業多、集群優勢明顯、綜合競爭力強等特點,形成了從原料、織造、印染到服裝、針織、家紡等完整的產業鏈。近年來,蕭山以列入全省“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省級試點名單”為契機,加快化纖產業整合集聚,推進化纖企業轉型升級。 從纖維到面料,從生產到市場,從衣被天下,拓展到國防、軍工、交通、能源、醫療衛生等各個領域,小纖維發揮著大作用。在纖維發展論壇上,來自日本、歐洲、韓國、印度、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行業高層領導,知名研究院所、高校、企業的演講者以全球視野聚焦纖維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態勢,剖析紡織化纖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分析世界主要纖維生產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戰略,分享消費端對纖維新材料的多樣化、高品質需求以及對未來市場的判斷,研究環境友好、高功能化和產業鏈整合式發展如何為纖維行業打開新的空間等。 權威觀點 趙俊貴對中國化工新材料的創新發展做了主旨發言,他首先介紹了石化行業基本情況和國內化工新材料發展情況。他指出目前石化行業結構性矛盾仍較明顯,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水平低下、產能過剩矛盾突出、戰略新興產業增長緩慢、經濟效益差距明顯四個方面。而化工新材料是技術密集的新型材料,主要包括新領域高端化工產品、傳統化工材料高端品種和通過二次加工生產的化工新材料三類。 趙俊貴認為未來化工新材料的發展方向應圍繞汽車、電子電器、軌道交通、航空航天、艦船、超高壓輸電、國防軍工等行業對高端化工新材料的需求,突破關鍵配套原料的供應瓶頸重點、突破一批關鍵化工新材料、優化提升一批化工新材料,通過項目示范及政策扶持,提升產業化發展水平,降低進口依賴,促進下游產業健康發展。 端小平認為未來紡織纖維發展的新動因是人工智能。他解釋,人工智能即大數據+深度學習,有著改變全社會的巨大潛力。但目前,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未來應從建立健全的數據生態系統、擴大傳統產業人工智能應用比例、加強專業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和輸送、建立中國公民和全球社會在道德和法律上的共識、確保教育和培訓制度等5個方面入手,促進人工智能快速發展。 端小平指出紡織化纖智能發展,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是準確定位,人工智能對紡織行業而言,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要幻想賣智能技術盈利,而要充分利用第三方技術和產品,使長期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二是要腳踏實地,逐步改進,人工智能技術進步日新月異,不可能一蹴而就;三是重點突出,順序發展,人工智能應用的三個階段,依次是生產和工藝、營銷、整體轉型;四是學習和交流,更多的企業領導和中層管理人員需要掌握技術技能,克服不懂人工智能技術的障礙。 行業最新進展 日本化纖協會副會長兼理事長上田英志預測隨著人口與經濟的增長,2020年之前全球對棉線、羊毛、合成纖維、纖維素纖維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尤其是合成纖維消費需求增長更快,進一步縮小產能過剩的缺口。對于世界纖維需求的結構變化,他認為新興國家對服裝纖維需求將繼續量增;新興工業化國家對具有高敏感性和高功能性的服裝需求有望增加;發達國家服裝需求在價值方面已達到頂峰,需要開發服裝領域之外的市場。他指出日本作為發達國家,其高性能纖維國際市場中保持優勢地位,未來將繼續關注高性能、高功能纖維,注重改善環境和產品安全問題,同時進行新領域的應用開發,推廣全球化,推進標準化。 為了避免在2020年之前潛在的過度供給情況,上田英志認為中國化纖工業應把重點放在第13個5年計劃中所說明的中國化纖工業供給側改革上。由于在未來方向上的諸多共同點,中國和日本化纖工業將有機會在“環保領域”、“標準化”以及在受IT驅動、智能化等領域共同開發新市場。 國際粘膠和合成纖維委員會歐洲紡織聚烯烴協會理事長Ferederic VAN HOUTE在致辭中指出在工業4.0背景下,歐洲技術紡織品未來發展方向,并從客戶定制化、個性化產品,高度靈活和動態的生產模式,高附加值的小規模生產,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資源生產率和效率,創造新價值和新的商業模式等方面闡述了未來工業4.0模式將繼續深化發展的影響。 Ferederic VAN HOUTE還總結了歐盟近年來的進出口情況,表示主要用于技術性和功能性的產業用紡織品是歐盟28國紡織工業的主要貢獻者。他指出,非織造布的增長和復合材料的快速增長是產業用紡織品在歐洲增長的主要原因,而醫療行業、工業用和運動服裝三大領域是歐洲產業用紡織品的主要市場。他認為,隨著產業用紡織品國際市場進一步擴大,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商將越來越多地爭奪全球市場份額。新的商業模式,促使技術革新在全球大型產業用紡織品和紡織品市場的未來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生廠商將繼續生產差別化產品,以保持競爭力,功能性、新材料、數字化人工智能和深度可持續社會思維將成為關鍵發展因素。 Andreas W.Englehardt現場做了從纖維到面料的動力與展望報告。他指出,近年來,天然纖維產量停滯不前,而人造纖維和纖維素纖維卻持續增長。鑒于不占農林耕地、價格優勢、更好的性能以及規模效應等一系列推動因素,人造纖維替代天然纖維的進程不斷加快,總體發展趨勢繼續朝著有利于人造纖維的勢頭邁進。 Andreas W.Englehardt認為,目前,全球產業鏈面臨產能過剩、投資放緩、貿易保護主義等挑戰,但總體上看全球纖維市場仍將不斷壯大,面料織物方面有望見證充滿活力的無紡布時代,特別是在紡絲方面,但機織物將會進入停滯時期并且針織面料的增速也將放緩。
S.C.Kapur總結了印度紡織化纖產業鏈發展趨勢與特點。他指出GDP的高速增長促進了紡紗需求及制造業發展,強勁的國內增長為投資提供了穩定支持,高速的城市化推動了紡織產品消費的增長。 截至記者發稿,會議仍在進行中。歐瑞康化學纖維事業板塊首席執行官GeorgStausberg、韓國化纖協會會長樸勝勳、臺灣區人造纖維制造工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俞玲華、李寧(中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服裝材料研發經理吳安福、國家體育總局智慧體育創新中心主任李祥晨分別對《智能制造在化纖方面的應用》、《韓國環境友好型化纖產品發展思路》、《臺灣高功能纖維與紡織品研發戰略與思路》、《高功能性紡織品的技術升級與消費趨勢研究》和《高材料與運動健康》做主題發言。
明日將有四場專題論壇--纖維新材料領域的先進技術、先進復合材料的研發與應用、智能制造與智能紡織品、循環經濟與纖維產品高值化以及Workshop:舒馨生活從纖維到品牌—分享沙龍,給大家帶來專業、深入和細分的豐富內容。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