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禮十九大!根植文化沃土,一針一線織就最深厚的軟實力 |
本刊記者-劉嘉
從2014年北京APEC峰會領導人身著的“新中裝”,到201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上的“國禮”福袋;從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綻放魅力的絲綢用品,到2017年廈門金磚會議上的“宋錦福船”……當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的紡織品在全世界矚目中一次次亮相,你是否也一次次被點燃了內心的自信與自豪?這些凝聚著優秀傳統工藝與傳統文化的“紡織品”其實僅僅只是中國紡織工業“新形象、新定位、新標簽”的冰山一角。工業是強國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五年來,中國紡織工業加快發展科技硬實力的同時,也在著力于紡織服裝產業的文化創造力和文化影響力。 傳承與振興,是紡織工業的使命與擔當 十八大以來,從APEC“新中裝”到G20峰會“國禮”,承載著厚重文化與歷史的紡織品在全世界矚目中一次次亮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要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振興傳統工藝”。傳統工藝以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手工技藝為主,是凝結著民族智慧的歷史與文化載體。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工藝承載著社會大眾最廣泛、最基礎的情感與生活。傳承本土文化,構筑社會和諧,推動經濟發展,傳統工藝展現出獨特價值和無窮魅力。 今年以來,多項政策出臺,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駕護航。今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部署促進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振興。 在《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也提出了關于大力實施“三品”戰略的多個要求: 優化產品供給結構,要注重設計創新,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加強產品形態、產品功能、生產流程及消費體驗等各環節創意設計,開發時尚化、個性化產品; 大力推進品牌建設,要引導企業加強品牌戰略管理,明確品牌定位,促進品牌與文化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融合,提高品牌產品附加值和性價比;促進紡織服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融合發展,提升品牌文化內涵。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表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興中國紡織傳統工藝,對于紡織強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紡織工業加快發展科技硬實力的同時,必須同步提升紡織服裝產業的文化創造力和文化影響力,找回自我價值的認同感,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覺,重塑文化自信。弘揚“大國工匠”精神,追求精工細做,精益求精,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柔性支撐。與此同時,“科技、時尚、綠色”正在成為中國紡織行業的“新形象、新定位、新標簽”。而承載著民族DNA的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時尚”的引領要素,正在助力中國燦爛傳統文化的復興。 自覺與自信,為“紡織非遺”升溫加碼 近年來,傳統文化特別是“紡織非遺”的熱度不斷升溫,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行業中成為一種“流行”。 在中國時尚界最高舞臺中國國際時裝周上,越來越多的設計師熱衷于運用中國的傳統工藝、傳統技法。NE·TIGER的緙絲與云錦,廣東名瑞的龍鳳褂裙和釘金繡,“生活在左”品牌的藍印花布,“楚和聽香”的草木染,EVE de CINA的布依族服飾紋樣……時裝設計師與時尚品牌用心探索傳統之美、東方之韻,涌現出了無數打動人心的設計新作。 在2017年6月舉行的為期6天的“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期間,潮繡、蘇繡、苗繡、蠟染、莨綢、宋錦等諸多紡織非遺中的重要項目與現代設計手法相融合,展現了紡織非遺“在實踐中振興、在生活中弘揚”的盛況,詮釋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不止于服飾,近年來,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專門設立“中國家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緙絲、云錦、侗錦、蜀繡、藍印花布、抽紗、苗族蠟染、魯繡等紡織非遺與現代家紡產業面對面,交融與互動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在海外時裝周上,越來越多的中國時裝設計師和中國時裝品牌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在他們當中,如馬可的無用、謝鋒的吉芬JEFEN、王陳彩霞的夏姿·陳Shiatzy Chen以及計文波、曾鳳飛、勞倫斯·許等等,無一不是以獨特的東方文化,輔以鮮明的中國元素而贏得海外時裝界矚目與認可。 2016年,為了加強紡織類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批準,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于8月份正式成立。 我國紡織業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紡、染、織、繡、印、服裝服飾等傳統技藝深深根植于紡織行業,印染、刺繡、民族服飾更是遍布各地。在我國已公布的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紡織類非遺多達百余項,分布于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和民俗三大類。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在總結紡織非遺自身顯著特點時指出:一是底蘊深厚、品種豐富;二是促進就業、精準扶貧;三是精工細作、彰顯個性;四是親和百姓、融合生活;五是綠色環保、拓展性強。 創造與創新,煥發傳統技藝的新生命力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對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當前必須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皠撛煨赞D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方針的鮮明指向,就是立足于實踐,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鑒其他優秀文明成果,通過轉化再造、豐富發展,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中,一大批懷揣初心與理想的紡織企業家、設計師、院??蒲腥藛T、傳承人,致力于非遺傳統文化及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并在產業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創新成果。 比如,為了傳承和創新傳統技藝,堅持做真絲的吳江市鼎盛絲綢有限公司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用于新產品開發,同時將現代織機技術與傳統織造手藝相結合,實現了宋錦的產業化發展。2014年APEC領導人穿著的“新中裝”核心面料就是吳江鼎盛絲綢的新宋錦,由此,宋錦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 對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當前必須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 婚紗晚禮服的龍頭企業名瑞集團,近年來圍繞中國嫁衣文化,對潮繡工藝做出了傳承與創新。作為一名青年企業家,廣東名瑞集團總經理蔡中涵表示,名瑞用了60年找到了初心,企業要用商業運作的初心去保護非遺。他認為,非遺必須要走到生活中,找到年輕人的痛點,而不是只能走進博物館。 近年來,男裝企業依文集團旗下的手工坊以創新的數字化方式挖掘、研究、保護民間傳統文化和傳統手工藝技術。據介紹,“依文·中國手工坊”通過設立繡娘工作室、建設手工藝博物館、打造高端手工藝體驗之旅、建立手工紋樣數據庫等方式,搭建起傳承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平臺,既響應了中央號召實現精準扶貧,又讓中國工匠精神得以代代相傳。 國家級蘇繡非遺傳承人姚建萍,去年受邀出任時尚熱播劇《因為遇見你》的蘇繡藝術顧問,對蘇繡在劇中如何專業地呈現,蘇繡藝術品的展示和蘇繡生活空間的打造,做了大量工作。該劇播出后,一時間,眾多的年輕人關注到并愛上了精美絕倫的蘇繡,“我要去鎮湖,我要學刺繡”成為了他們的口頭禪。 曾參與并組織APEC“新中裝”研發制作的北京服裝學院院長劉元風表示,中華優秀服飾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立的精神標志,積淀著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民族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的豐富資源?!跋Mㄟ^協同創新,開展廣泛深入的民族服飾方面的合作,不斷拓展和加強傳統服裝服飾的非遺研究,以此保護和創新傳統服飾,傳播現代文化,傳承久遠文明?!眲⒃L表示。 “新時代的創新凝結著人們的認知智慧和實踐能力,其精神體現和技藝水平,絕不是對前人簡單的物質性復制,而是創造精神的延續。因此,繼承傳統更重要的是通過創新實現超越?!痹诮衲昱e行的首屆中國刺繡傳統工藝振興論壇暨中國刺繡藝術研究院成立儀式上,孫瑞哲提出的“注重增強創新性、市場性、藝術性、互補性、融合性、開放性”,對于新形勢下振興中國紡織傳統工藝極富建設性。 他指出,要積極探索符合市場經濟環境的傳承與發展模式,吸納更多有實力、有品牌、有渠道的企業積極主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探索“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文化為依托、以產品為載體”的升級版紡織傳統工藝傳承的新思路、新模式。 溫故知新,數往知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興中國紡織傳統工藝,對于紡織強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行至今日的中國紡織工業將以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反哺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