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思維·新挑戰,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第六屆第三次理事會在江蘇沭陽召開 |
本刊記者-徐長杰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使傳統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把握順應發展大勢,走轉型優化升級之路。
為進一步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高端,12月12日,由中國針織工業協會主辦,題為“新時代·新思維·新挑戰”的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第六屆第三次理事會暨智能制造·轉型發展研討會在江蘇沭陽召開。
李榮錦在致辭時談到,紡織服裝產業是宿遷市四大特色產業之一,近三年紡織服裝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速達10%,2016年主營業務收入736.6億元,位居各行業之首。目前已形成了規?;纳a能力和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作為全市紡織產業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沭陽紡織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創建了中國包覆紗產業基地、國家提花遮光面料開發基地2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榮獲了“全國紡織產業結構調整突出貢獻獎”“省級循環化改造試點示范園區”全國紡織產業轉移示范園區”等榮譽,紡織服裝產業規模持續穩居蘇北前列,已成為全市發展最快、勢頭最好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疤貏e是沭陽敏銳抓住了紡織服裝行業發展趨勢,緊緊瞄準‘未來針織靠智能,智能針織看沭陽’的發展定位,建成了全國首家智能針織產業園,率先站在了行業發展前沿?!毕M痍柨h搶抓發展機遇,超前謀劃,找準定位,招引一批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處于行業前沿的優質企業,全力打造產業高地。
卞建軍在致辭時談到,近年來,沭陽經濟發展快,沭陽縣域綜合實力連續五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連續兩屆入選工信部評選的“全國工業百強縣”。 目前,全縣紡織類企業達到35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8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今年1~11月份,紡織產業實現工業銷售收入72.46億元,總量位居蘇北前列。依托包覆紗、家紡和智能針織三大板塊,全縣已逐步形成涵蓋“機械裝備—紡絲—加彈—織造—印染—成衣”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了由“跟隨式發展”向“引領式發展”加快轉變的良好開端,沭陽經開區相繼獲得“中國包覆紗產業基地”“全國紡織產業示范園區”“中國智能針織產業創新獎”等榮譽稱號。為了引領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沭陽縣在經開區建成全國首個智能針織產業園,瞄準“未來針織看智能,智能針織看沭陽”的發展定位,積極打造紡織業智能制造、轉型發展的載體平臺,已集聚一批創新型、智能型好項目,力爭利用5~10年時間,將其建設成百億級針織品生產基地,努力形成“南有諸暨、北有遼源、中有沭陽”的產業格局。
楊紀朝分析了行業形勢和趨勢,并就協會工作進行了總結。他指出,2017年國內經濟總體改善,供給側結構改革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消費升級帶動內銷發展,1~10月紡織行業利潤同比增長了9.26%,大大地好于預期,1-10月針織行業利潤增速也出現超預期的增長,同比增長8.58%。我國針織行業呈現以下幾個趨勢:一是我國針織行業行業規模繼續擴大,增速有望探底回升;二是質效領跑,針織印染領先行業利潤率水平;三是內銷占比持續提高,針織面料出口穩步提高。總體來看,今年1-10月,針織行業總體發展穩健,增速提升,質效領跑,拉動行業發展的出口、投資、內銷均有明顯改善,內需的貢獻作用進一步增強,出口市場有所回暖,在各項宏觀經濟、產業政策、行業努力的共同作用下,經過2015年和2016年連續兩年的低速增長后,2017年行業全年增速基本實現探底回升。 對未來針織行業發展前景,楊紀朝指出,行業轉型發展已進入深水區,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針織行業未來要集聚更廣泛的創新要素,努力順應新經濟、新技術及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的發展需要,把握新零售、消費升級給行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努力適應經濟發展新時代,在科技、品牌、人才、可持續等方面積極探索,走科學化、精細化、品牌化發展之路,實現“科學時尚 綠色”發展。因此,企業在開拓市場方面的方向為:內銷市場新增長點遍地開花,把握國內市場是重頭;國際品牌領飛針織服飾新發展,力拓國際市場是趨勢。 在協會工作方面,楊紀朝指出,2017年中國針織工業協會開展了一系列行業技術服務工作,獲得了行業和企業的認可,2018年協會將圍繞服務供給側、創新與升級等工作思路繼續更好地服務于行業和企業,共同推動行業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院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呂政,從八個方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階段的內涵。 同時,他還談到了我國當前所面臨的資源短缺與人口眾多,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與國民經濟現化以及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等方面的矛盾,不過他談到,我們也有著跨過較高收入門檻的動力,這種動力源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他說,跨入高收入門檻中國有著有利條件,無論是14億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還是我國的高儲蓄能力、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對引進技的消化能力,這些都使產業結構轉移和回旋有更多余地。 他分析稱,2017年前三個季度,我國經濟同比增長6.9%,特點之一就是工業增長回升,產業機構和產品結構得到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11.3%,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不再依靠投資拉動,工業企業效益顯著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進展。 對于紡織制造業,他認為既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又要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解決的是‘軟科技’,而我們現在更需要解決‘硬科技’”,對此他談到,智能制造要結合本行業的設備、工藝和材料的技術經濟特點,以節約人力、降低消耗、提高質量、減少污染等要求開發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而創新驅動應采取需求導向、工程依托、企業為主體,社會分工市場化運作的模式。
北京紡織環境保護中心教授級高工楊書銘針對針織印染行業有關環境保護政策做了講解。他表示,大中型針織企業基本是針織和印染一體化。當前由于原料變化、清潔生產的推廣、生產工藝、染化料、生產設備的改進和提高,企業生產量不斷增加而取水量和廢水排放逐年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也逐年降低。我國近年來在企業環保建設上做了很多努力,包括關停許多中小企業,減少排污量。以前一些企業設在居民區,現在很多已經集中處理,統一搬遷到工業區或開發區。 楊書銘還介紹了有關排放標準的修訂過程,以及排污許可證的發放標準。其中,排放標準經過幾次修訂,即要達到環境保護要求,又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現已調研兩年多,立項四個標準合一重新制定,從2018年開始執行。他強調2017年要求完成排污許可證,現在已經開始試點。 最后,楊書銘提到了廢水治理上的部分技術問題。過去是所有的廢水一起處理排放,現在要求分質處理、分質回用,達標排放。印染行業的廢水處理大家都做,但可行性技術不是很多,希望企業新建工廠時一定要為排污處理預留方案,設計參數選擇要合理,充分發揮水解酸化池作用(停留時間,去除率,苯胺產生),中和用廢酸中的重金屬。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發明審查部審查員、北京中聯創和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封鈞祥以充分利用專利體系,適當調整研發體制,促進企業創新發展為題作了報告,首先重點介紹針織類專利的分布。 他說,從全球數據來看,針織關鍵詞的專利大概有13萬件,集中在2011-2012達到峰值,專利申請量之后下降,可能是針織行業遇到了瓶頸,導致企業對技術的投入研發放緩,專利申請量有所下降。同時,從國內外專利申請區域和種類等方面對針織類專利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趨勢分析。 此外,他還特別詳解了申請專利的目的的分類和必要性,包括政策型、創新型、防御型、前瞻型、基礎型。最后他介紹了企業在申請專利應該采取正確方式,要充分理解專利體系的要點,即訴訟中的心態,授權前景的判斷,專利申請的關鍵,專利的死活之道,彎道超車,概念不會過時等。 會上還通過了中國針織行業協會新增會員企業、變更會員企業提案;聘任徐國強、趙齊為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成立中國針織工業協會花式紗色紗分會的決議;籌備成立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印染分會的決議;聘用福建鑫港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春華為中國針織工業協會花邊分會會長,聘用福州市長樂區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新忠為中國針織工業協會花邊分會秘書長;聘請寧波申洲針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建榮為中國針織行業協會“名譽會長”;籌備成立中國針織工業協會“青年企業家聯盟”的決定。同時會上還對2017年度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秘書長工作情況進行了測評。 沭陽“智能制造轉型發展”
沭陽縣委常委、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石敬峰 在隨后的沭陽“智能制造轉型發展”主題環節中,沭陽縣委常委、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石敬峰從日益凸顯的交通區位、功能配套的載體平臺、日趨完善的產業鏈條、豐富的環保容量、土地指標、管道天然氣等資源、細致的政府服務等方面向與會來賓介紹沭陽投資環境,同時表示歡迎各界人士來沭參觀考察、投資興業。
會上,石敬峰還與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副會長瞿靜簽訂中國針織工業協會與沭陽經開區戰略合作協議。沭陽經開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王少東代表沭陽經開區分別與浙江長興璐美納公司、福建達麗集團、江蘇品智紡織有限公司、沭陽安正信有限公司和沭陽盛亞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投資10億元、5億元、2億元、1.5億元、1.5億元的投資協議。
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榮獲全國針織行業示范園區,圖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紀朝向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局長、沭陽智能針織管委會主任魏偉授牌。
在下午的研討會上,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經管學院副院長唐中君以“品牌建設的牛鼻子”為主題發表演講。從品牌和品牌建設內容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品牌建設的牛鼻子、智能化時代的即時顧客化定制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首先對于品牌的理解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從顧客、從企業、從中間商、從競爭對手等不同角度。 他指出,品牌識別、品牌定位、品牌形象是品牌建設的核心,針對去這三者之間品牌識別定位和形象為何成為牛鼻子,能夠確定我們的優勢在哪里。針對競爭對手確立最具優勢的位置,占據有限的顧客心智,獲得顧客的心智選擇力量。對內沒有品牌定位的牽引,資源配置就無目的性。對外沒有顧客心智資源的牽引,其他所有資源都只是成本。因此,我們要統一營銷戰略,協同營銷策略。在顧客心智中確立定位,從而引領組織所有資源實現高效配置。以智能化實現“運營營銷的閉環集成、高效協調”,從研發開始退出市場的生命周期內,從采購生產制造到回收的生命周期內,從需求到設計、生產計劃、采購,到生產、交貨,制造環境的智能化,實現快速高效高質。企業要充分考慮到對價值流的分析。智能化對品牌形象的樹立,正由傳統渠道向全渠道,從產品向全方位轉變。 他指出,數碼世界背后的真相就是與終端消費者更加緊密的互動,深度解析當今新興消費者的特征和行為方式變化。智能化時代不能一味地強調智能還要,注重深度跨界融合創新。對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他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可準確感知、預測、預警基礎設施和社會安全運行的重大態勢,技術把握群體認知及心理變化,主動決策反應。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智能、群體智能、混合增強智能、自主智能系統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林云峰就“紡織行業‘走出去’進展與‘一帶一路’展望進行了分析。林云峰指出,中國紡織業“走出去”呈現多區域、多行業和多形式加速推進、骨干企業主動進行國際布局的意識明顯提高、對外投資形式有綠地投資、股權并購、資產收購和合資等、2015-2016年我國紡織業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明顯加速階段等態勢。林云峰強調,在我國政策導向和境外經貿合作區示范效應的引領下,我國紡織企業根據市場和自身發展需要,自主投資建設合作區逐漸增多,入駐合作區開展生產經營步伐加快。在產業鏈的優質資源合作層面,行業應具有全球眼光,以全球視野進行產業鏈上下游優質資源、先進研發能力和技術、終端渠道等具體細分領域的投資并購,讓中國紡織的骨干企業能夠通過全球優質資源的配置和協同,較順利地成長為具有持續盈利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全球企業。他最后指出,“中國紡織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聯盟圍繞“橋梁協作”、“投資促進”和“信息研究”三大服務平臺體系的建設開展工作,旨在為聯盟成員更好、更健康的“走出去”做好服務工作。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佩華講述《功能性針織產品與發展趨勢》。她用大量圖片實例,講述服用針織產品的七大開發方向。而對于功能性針織產品,張佩華從舒適、保健、防護與易護理、智能、多功能這五大主題分別舉例說明。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