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之光回訪考察教育項目,東華大學高質量教學成果促進人才培養 |
本刊記者-郝杰 陶紅 4月23日,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張翠竹、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秘書勞斌一行,赴東華大學對2017年度“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師獎、學生獎及“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項目進行回訪考察。在東華大學,張翠竹一行與東華大學有關領導、獲獎教師和學生進行座談。東華大學學生處處長廖麗金、東華大學人事處副處長余逸男,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邱夷平、孫寶忠、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鮑勁松,東華大學學生處劉余勤、葉磊以及單純等15名獲獎學生參加座談。 “紡織之光”激勵師生不斷進取 在“紡織之光”2017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組織的各項評比中,東華大學在科技創新、教育教學、獎學獎教等項目評比中獲得了多項殊榮。其中,2名教師榮獲“紡織之光”2017年度教師獎;38個項目榮獲“紡織之光”2017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其中一等獎 4項、二等獎 12項、三等獎 22項;15名學生獲得“紡織之光”2017年度學生獎,其中特別獎1名(全國僅2名)。廖麗金介紹說,獲得學生獎的15名學生分別來自東華大學紡織、材料、服裝、化生、環境、機械、信息等7個學院。 勞斌對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的創立背景、發展歷史、捐贈人以及支出情況等進行了詳細介紹。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是在“錢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礎上,2008年經民政部登記注冊的全國紡織行業性基金會,繼承和發揚了錢之光部長開拓新中國紡織事業的艱苦創新精神,推動科教興紡。 截至2017年底,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已表彰和獎勵紡織科技獎1273項、應用基礎研究48項、科技成果推廣128項、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91項、優秀教師和學生共計3674人、優秀教學成果獎1114項、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175人、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16人及23家獲獎單位,用于公益活動支出超過7000萬元。 此番介紹讓在座的師生對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時也激勵著教師與學生不斷進取,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求。 ?當今紡織行業正在向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等方向發展,智能制造技術的發展為建設紡織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是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和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手段。2017年度“紡織之光”教育獎獲獎教師代表鮑勁松表示,沒有一流的科研,也很難有一流的教育,希望未來的發展能做到教育與科研兩方并重。在教育教學上,要致力開展相關課程教學,重視教育教學工作,建立完善紡織領域課程體系;在科研方面,推進“智能制造”在紡織領域的研究及應用,逐步建立行業智能制造標準,實現建設紡織強國的目標。 單純作了題為《不為一己求安樂,愿做別人嫁衣裳》的發言,她表示,很榮幸作為全國僅兩名,東華大學唯一一名“紡織之光”學生特別獎獲獎者,代表母校到人民大會堂參加2017年度“紡織之光”頒獎典禮,非常感謝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給予的寶貴機會。 獲獎學生代表也紛紛表達了對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的感謝并提出了建議,他們表示“紡織之光”學生獎的獲得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也是一種激勵,獎金的獲得也讓學生感受到通過學習來減輕生活負擔的自豪感;同時也希望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能夠為企業、學校、學生搭建更多交流平臺,使雙方資源得到更優化的配置。 高質量教學成果不斷涌現 東華大學《民用航空復合材料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一種突出知識型實踐能力培養的復合型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集思政、專業、產學研、援疆為一體的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新模式探索》、《基于“互聯網+”的“智慧課堂”教育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三項成果均榮獲2017年度“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民用航空復合材料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一種突出知識型實踐能力培養的復合型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立足復合材料專業學科發展的實際,引入了紡織、材料、機械和化工等專業,結合中國商飛民用航空復合材料的需求,探索一種突出知識型實踐能力培養的復合型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成果完成人代表孫寶忠表示,實驗班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組建多學科、高水平、寬領域的教學隊伍,通過選拔人才知識的相互學習、復合知識的集中學習和多級創新體系的訓練,將基礎知識、實踐知識和研究型課題及各種科技活動緊密結合,推動拔尖人才的培養。 近年來,隨著全國其他主要棉區的產量萎縮,新疆棉花產量在全國的占比越來越大,目前已經超過60%。但由于種種原因,新疆紡織服裝及相關產業沒有得到大力發展,使得新疆的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受到制約。2013年,新疆被定位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集思政、專業、產學研、援疆為一體的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新模式探索》著眼于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環節,加強與國家相關建設相結合,利用東華大學紡織服裝專業在全國排名第一、國際一流水平的優勢,結合對口支援新疆任務,將暑期社會實踐和援疆密切結合,通過去新疆紡織服裝產業聚集地調研、培訓、科研、舉辦和參加活動,在東部發達地區和西部欠發達地區架起一座橋梁,為西部發展提供一種新的引智手段。 成果完成人代表邱夷平表示,該成果最大創新就是針對新疆發展紡織業缺人才和技術的現狀,采用大團隊、跨學校的組團方式開展。援疆團暑期社會實踐以思政工作為精神動力,以長期堅持定點對口支援為運行模式,以嚴密組織和詳細規劃為手段,以嚴明的組織紀律及強健的體魄為保障,以圍繞最主要的產業發展問題開展產學研服務為抓手,最大程度優化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培養的效果和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 針對傳統課堂的諸多不足之處,依托互聯網的云計算、大數據、信息網絡技術,從教學資源、課堂管理、課外學習、授課方式、課堂評價、教務管理等5個方面建立了“智慧課堂”的教育教學體系。《基于“互聯網+”的“智慧課堂”教育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成果完成人代表劉余勤介紹道,通過“學習超市”、“秋波”教學交互系統,建立完善學習激勵機制,提升第一課堂的師生互動率,形成學生的主動學習模式,提升學校教務教學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動了第一課堂教育效果、教育體驗的升級。 在此次回訪考察會議中,張翠竹表達了再次回母校的激動之情,同時對東華大學優秀的教師團隊以及學生表示欣賞與贊許。她表示,高校的核心是培養人才,新時代下,紡織行業需要更優秀的人才去支撐,紡織作為東華大學一流學科,優秀的獲獎教師以及學生們正是紡織行業的希望。未來,希望行業與學校專業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紡織科技等項目的實施推廣,推動紡織工業創新發展,為建設紡織強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文化和人才支撐。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