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在全國首家以非遺為主題的文創園區“詠園”于京城盛大開園之際,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與首創非遺創新平臺聯合舉辦的“中國紡織非遺創新成果展暨首創非遺設計創新展”在詠園瓊華樓展廳開幕。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政府、首創集團等相關機構領導出席了首場參觀。
活動期間,同期舉辦了非遺傳承創新座談會等活動,由中紡聯非遺辦主辦的中國紡織非遺創意空間也于28日對外開放。
中國紡織非遺創新成果展
讓非遺文化走進生活
展覽首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首置文科助理總經理、首創非遺總經理李躍,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本次展覽策展人張義超等,與非遺傳承人及院校代表、企業代表就非遺產品的特點、工藝、創作過程、推廣情況等進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展覽以紡織非遺為主線,融合跨界非遺創新作品,聚集了來自華北、西南、華南、華中、華東、東北地區,涉及15個省、市、自治區,70余家參展單位的1400余件展品參與展示。展品以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紡織非遺類服裝、服飾、傳統手工織布、織毯、扎蠟染藝術品,刺繡藝術品,家居用品,家居裝飾品,陶瓷、石雕、竹雕、木雕、民間傳統手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等藝術精品傾情展出。
展品以具有市場開發潛力、時尚氣息十足、體現生活實用性以及文化融合等非遺創新轉化特點為征集標準。
展覽現場,可以看到在保持傳統技藝完整性、本真性的基礎上,非遺傳承人們開發的富有多元化、滿足市場不同層次需求的產品和相關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等衍生品。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7月15日。
非遺傳承創新座談會
讓非遺資源實現創新發展,為美好生活增添魅力
28日,在詠園還舉行了非遺傳承創新座談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首創非遺總經理李躍與參展的院校代表、文創企業代表、設計師、傳承人,針對非遺在傳承發展中遇到瓶頸問題的解決辦法、具體建議及好的經驗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
孫淮濱提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指示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應該以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為基礎,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同時,他還認為非遺文化消費市場的供需關系中,目前更應該注重培養消費者的消費意識、能力和熱情,以消費需求推動產業與市場的發展,從而推動非遺文化消費升級,體現非遺文化自信。
現場,孫淮濱還對“見人見物見生活”進行了解讀,他談到,“人”不是個人而是組合的人,包括傳承人、設計師、專家學者、品牌商、企業家、行業機構、以及公共服務平臺等在內的成鏈條的“人”的組合。“物”主要指產品,非遺產品主要依靠手工藝,但是也應適當運用科技手段,紡織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不應排斥加工工具和生產形式的革新與進步,現代科學技術能夠賦予非遺產品更精良的品質、更豐富的形式以及更多可能。“生活”即讓非遺產品走進生活,讓消費者能接觸非遺產品、了解非遺文化,推動非遺產業發展。
李躍針對詠園及首創非遺創新發展平臺做了重點介紹,希望通過打造非遺文化空間及平臺,整合更多的傳承人、企業、院校、設計師資源,進一步完善非遺文化市場的產業鏈條,打造全新的非遺文化消費模式。
張義超表示,本次展覽收到來自7所大學、70多位作者的1400余件作品,本次展覽針對其中最具代表性、創新性的作品進行了展示。希望通過展覽活動,讓紡織非遺走進生活、走進消費者,實現創新與傳承。
座談會上,四川師范大學服裝與設計藝術學院名譽院長張曉黎、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金憓、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副院長胡迅、云南昆明學院教授于涌、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袁姝麗等多所院校的代表們,從不同角度對非遺產品的市場轉化的創新創研問題進行了探討,希望將非遺文化內涵真正植入到創新產品中,讓產品能夠“說故事”,增加它的傳播力和市場的滲透力。
交流中,文創企業代表、設計師以及傳承人反映的問題集中在“市場開發與渠道對接”方面,他們希望展覽能夠真正發揮平臺作用,有效得到信息反饋,了解市場與消費者的真正需求。
當前,弘揚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已成為我國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重要任務。中紡聯非遺辦與首創非遺在之前良好的合作基礎上,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共同打造此次紡織非遺創新發展的展示交流平臺,更成為中紡聯非遺辦整合資源渠道、積極探索實踐紡織非遺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的一次新嘗試。
作為全國首個非遺主題文創園區,“詠園”是首創非遺創新發展平臺在北京首期落位的文創園,將以非遺為主、多業融合、魅力元素嵌入為發展主線,通過引入特色活動、行業論壇、非遺創新體驗、精品展會等,不斷為園區注入活力元素,提升非遺文創園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