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中紡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中紡聯新聞中心、云南昆明學院、首創置業首新事業部昆明公司、首創非遺創新發展平臺共同承辦的,以“開啟紡織非遺傳承發展新時代”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正式召開。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持續落實國家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貫徹文化與旅游融合、促進消費升級、鄉村扶貧與振興和“一帶一路”建設等戰略舉措,以非遺傳承融入現代生活為抓手,聚集各民族紡織非遺資源,把一年一度的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作為契機,階段性總結和分析紡織非遺在傳承發展中的經驗與機遇、矛盾與短板。本屆大會主題為“開啟紡織非遺傳承發展新時代”,在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之際和多個歷史節點的背景下,充分體現了行業責任、戰略考量、機遇共享、共同發展的行業高度和大局意識。
為期三天的會期安排,內容豐富飽滿、形式精彩多樣,12位“首創杯”2019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隆重揭曉、8項“首創杯”第三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文創紀念品設計征集結果入選頒獎、“我與非遺”慶祝新中國七十周年微電影評選活動展映亮相,“錦繡中華·七彩云裳”開幕秀展示了云南多民族傳統服飾與現代時尚交融的魅力,“祖國華誕·聚美非遺”紡織非遺創意精品展還原和挖掘了傳統文化內涵與當代審美價值,學府深秋非遺集市展售活動受到眾多參會嘉賓和學生的青睞,紛紛體驗購買,踐行了非遺走進大眾生活的傳承理念。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原會長王天凱、黨委副書記陳偉康、副會長孫淮濱,文旅部非遺司副司長王晨陽,工信部消費品司副司長曹學軍,北京首創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松平,首創置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李曉斌,昆明學院校長李素梅、副校長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以及來自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領導,重慶、遼寧、河南、山西等行業協會領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高校相關領導以及綜合、行業、地方媒體共300余人出席了大會。
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主持。
領導致辭
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在致辭時對中紡聯非遺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對非遺大會的召開表示祝賀。他表示,中紡聯努力落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積極響應《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舉辦中國紡織非遺大會等系列品牌活動,切實有效地帶動、推動紡織行業的企業、人才、技術、資金參與到紡織行業的非遺保護傳承中來,呼吁形成紡織非遺的命運共同體,為紡織行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不僅傳承了知識和技藝,更傳承了文化和精神,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文化認同和情感持續,至今依然散發著永恒的魅力。他希望,紡織非遺要組織力量,通過傳授一招一技,設計一款一品,有效推進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幫助貧困地區的人民早日擺脫貧困,讓廣大的從業者獲得收益、尊重和榮耀;通過一絲一麻,一針一線,生動地詮釋勞動之美,生活之美;通過一織一染,一衣一飾生動形象地詮釋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文化精髓,使之與現代文化、現實生活相融相通,成為新時代人民精神生活的鮮明標識。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副司長曹學軍在致辭時談到,紡織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紡織工業發展的基石,歷史貢獻卓越,能賦予品牌文化深厚的文化自信和豐富的文化表達,是建設紡織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支撐,紡織非遺和傳統技藝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區域特色,在新農村建設,深化扶貧攻堅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中紡聯認真落實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舉辦中國紡織非遺大會等系列活動,組織傳承技藝與設計品牌對接,為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和傳統工藝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加強中華優秀文化成果與紡織產業融合,創新性發展,開創非遺當代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對于擴大中國文化全球影響力,滿足個性化、時尚化消費需求,建設紡織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于做好紡織非遺傳承和紡織傳統工藝振興,她建議:一要發揮文化旅游、工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職能,統籌用好非遺保護,鄉村振興、擴大內需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政策,促進非遺項目和傳統工藝示范培育、產業轉化、市場推廣;二要加強融合對接,支持建設完善紡織非遺傳承的產業鏈,有效促進非遺傳承人、設計師、企業家科研人員對接,促進紡織、非遺深入融入現代生活,提升傳統工藝;三要完善平臺功能,紡織非遺大會要充分發揮聚集各民族紡織非遺資源,社會各方力量,統籌發揮時裝周和博覽會的優勢,提升非遺傳承的信息共享專業化服務能力,為非遺紡織作出更大的貢獻。
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李松平致辭時表示,作為北京市國有企業,在文化產業發展非遺創新性保護和傳承方面,首創集團積極承擔起國企社會責任,關注紡織非遺的生產性保護,致力于增強紡織類非遺在市場競爭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能力。在集團文化產業板塊中,首創非遺創新發展平臺,聚焦非遺,整合文化、金融、銷售終端等產業資源,建設非遺主題產業園區,導入文化產業基金,投資孵化項目,推進非遺文創IT和內容生產的三步走戰略,構建產業生態圈,首批示范園區為起點,建設1+N園區體系,涵蓋了傳承實踐,文化IT開發,終端銷售投資孵化等全方位資源,推動非遺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推動非遺融入時代,融入生活,實現非遺活態傳承。
他介紹,目前首創集團在昆明已展開了一系列的戰略布局,從城市投資建設,城市生態環保,城市商業格局,提升三大方面為春城賦能。未來首創集團還將陸續對昆明引入環保、文創非遺、大健康產業助力提升昆明城市價值提升,充分調動非遺的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為云南紡織非遺的傳承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昆明學院校長黎素梅致辭時表示,紡織行業在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紡織非遺猶如一條錦帶成為了中華兒女的驕傲,把中國紡織非遺介紹給世界是我們的歷史使命,提升中國紡織工業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創造性,弘揚工匠精神的交流平臺,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主力軍,必將充分發揮起學科資源優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傳承和非遺傳承人培養方面積極作為。
近年來,昆明學院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對云南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分類整理,數據庫建設,傳承人方向培養等方面,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性保護,融入產業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希望以此次大會為契機,繼續充分發揮學校的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把兩個基地建設好,為非遺傳承和創新作出更大更多的貢獻。
主旨報告
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兼秘書長高勇以《開啟紡織非遺傳承發展新時代》為題發表了主旨報告。他談到,本屆大會時逢多個重要歷史節點,在舉國上下共同慶祝新中國70周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2020年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基礎上,我國開始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前進。從紡織行業看,紡織強國目標已經基本實現,進一步鞏固產業競爭優勢、推進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已經成為新時代紡織行業的主要戰略目標任務,而紡織非遺事業也將隨之步入新時代,為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實現未來的戰略目標提供重要文化軟實力支撐。
他在報告時指出,當前,紡織非遺事業取得的成績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方面:一是紡織非遺事業的努力方向明確、良好生態環境已開始形成;二是紡織非遺事業正在逐步形成傳承鏈條和推廣體系;三是中紡聯非遺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他同時談到,在肯定所取得成績的同時,應該看到紡織非遺事業還有許多面臨的問題需要探索和解決。如,如何結合行業實際更加有效推動紡織非遺事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科學而合理地解決“守”與“變”的辯證關系;紡織傳統工藝的基礎性研究尚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客觀系統研究、挖掘紡織非遺的本真性和現代傳承發展的文化與經濟價值等?!拔覀儾豢赡芤驗檫@些問題或難題的存在就產生困惑和沮喪,一定要堅定發展紡織非遺事業的信心,觀其大勢繼續向前,迎接紡織非遺傳承發展的新時代。”高勇對此說到。
高勇還強調,要抓住發展機遇,開啟紡織非遺傳承發展新時代,有下列四個方面值得關注:第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高度強調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期待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這應該是發展紡織非遺事業的根本宗旨和戰略追求;第二、我國紡織工業已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
第三、紡織非遺傳承發展的產業資源及社會支撐體系開始形成,只有把開啟和進入新時代的目標統一好,運行體系與經濟機制協調好,相互依存及共同推進的平臺建設好,紡織非遺事業一定能和國家、社會和紡織產業同行,與強國紡織建設同行,為保持世界領先產業地位助力,紡織非遺事業就能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第四、伴隨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人們對文化消費將會與日俱增,隨著文化自信意識增強和非遺產品的審美及功能取向更加貼近現代生活,傳統工藝的消費品將會成為引領消費潮流的重要源泉。
主題演講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以“讓非遺在當代生活中重放異彩”為題,講到了三點。第一,傳承人是應該值得尊敬的,他們是中華民族文化英雄,正是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大師把人們的生活妝點得更美好,提高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對整個人類作出重要的文化貢獻;第二,要營建一個非常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公共空間;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時代發展密不可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讓我們來學習過去傳承人留給我們寶貴的智慧和技能,同時也給我們非常多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許不僅僅是提供了物質需求,同時也是滿足我們的幸福感、快樂感。民族認同、對于現代社會的追求,都這里得到了滿足。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專業委員會主任李宏復以“紡織非遺·文化空間的衍生品”為題作主題演講,她表示,文化空間在國家非遺項目里,被單獨定位為一個非遺項目,但大多數都是中國民俗學家,從民俗事項上解讀文化空間,事實上,服飾穿著在人們身上,就是處在文化空間的具體的一個行動者。文化空間有它特定的共時性和歷史性,是發展的、流動的。在文化空間里面,刺繡、服飾制作、紡織、染色等既有傳承,也隨著時代逐漸變化。
因此,做文化遺產研究的同時,我們一定要關注生活、走進生活,這樣才能進行民族服飾在文化空間特定的解讀,可以說作為紡織服飾研究的學者任重道遠。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賈京生以“非遺中的精神智慧與藝術審美”為題,從五個方面闡述了他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非遺是什么?賈京生認為,紡織非遺是因,物遺是果,如果沒有非遺的前因,物遺的后果就不存在了,這兩個是一個因果關系。非遺形成了物遺的個性,形成了一個非常的物遺的形象,這就是它的精神。
他認為,非遺中不僅有藝術的美,更蘊含著很多的情感與智慧,我們要汲取非遺的精華,要堅守傳承,非遺當中的精神和智慧是我們需要傳承的,如果我們要開發,要多元的開發,非遺當中的文化和形式,但是開發出來的東西一定要說這是從其中汲取靈感,不是非遺,非遺就是非遺,開發就是開發,不能混為一談,非遺當中的當代實用型。
中國時裝設計“金頂獎”獲得者,藝之卉時尚集團(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卉洲以“紡織非遺的國際化、品牌化”為題,分與在座嘉賓分享了她的心得。她談道,國潮的興起是中國品牌最好的發展契機,中國非遺的設計道路要堅持走下去。她認為,目前“手藝人”的傳承大部分還是以手工藝作坊為主,因此,對于非遺進行保護之后,要賦予其新的靈魂;另外,非遺的傳承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是離不開的,就拿藝之卉來說,在非遺的具體的應用上面,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瓶頸,比如設計的過程當中,有國際、國內團隊,即使國內團隊的分歧都是非常大的,但不管這條路多么艱難,也必須堅定的走下去。這次能夠被評上非遺推廣大使,覺得肩上的責任非常重大,希望未來的大使能夠真正去傳承中國文化。
內蒙古科右中旗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推進組組長白晶瑩以《非遺扶貧與鄉村振興》為題作主題演講,依托草原自然特色,重點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紡織非遺作為旅游產業的有效載體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此,科右中旗專門確定成立了蒙古族刺繡專項推進組,重點推進刺繡發展,打造區域品牌,有利于助推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各項工作。
她介紹,通過組建返鄉大學生的管理團隊,科右中旗刺繡隊伍已發展到21000多人,并培養了200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刺繡的能手,特別是通過專業、系統的培訓,使一個普通農民變成了藝術人才,大大提升了刺繡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目前科右中旗建設了3800多個扶貧刺繡車間。
中國旅游協會旅游商品與裝備分會秘書長陳斌以“紡織非遺商品與文旅融合”為題,分享了他的經驗。陳斌談到,文旅融合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文旅融合關鍵是產業融合,是產業的融合發展,所以想要文旅融合,就要做產業,從產業角度入手。有產業就要有消費,消費者是誰?文化消費者是當地居民和外地旅游者。非遺商品的設計秘訣一個是開發商品,一定要瞬間打動,如果是做到瞬間打動的產品,不光可以賣給旅游者,還可以網上銷售;另外一個就是現代生活,非遺商品一定要符合現代生活,現代理念,傳承保護是一方面,我們在應用的時候如何和現代結合?對紡織品來說,不光是一個時裝鞋子、帽子的結合,空間可以非常廣泛。
非遺對話一:傳承與設計
在非遺對話環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國家級非遺南通藍印花布代表性傳承人吳元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華珍,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金頂獎”獲得者、北京玫瑰黛薇服裝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劉薇,廣東普麗衣曼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設計總監、中國最佳女裝設計師鄧兆萍,全國三八紅旗手、云南省刺繡工藝大師樊志勇等嘉賓分別圍繞“傳承與設計”這一話題,就新時代非遺文化與藝術如何更好的傳承、時尚設計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該環節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研究員孫冬寧主持。
非遺對話二:創新與發展
天津工業大學副校長趙宏,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所所長祁春英,浙江理工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祝成炎,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副院長馬志輝,昆明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何云虹,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華等嘉賓分別圍繞“創新與發展”這一話題,就新時期如何更好地對非遺文化進行創新發展,市場推廣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該環節由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會長王翀主持。
發布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大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發布了《2018/2019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他介紹道,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以“開啟紡織非遺傳承發展新時代”為契機,推出《2018-2019年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報告分別設有領導講話、展覽活動、調查實錄、基地建設、推廣大使、行業動態、學術視野、圖書推介等欄目,內容豐富,裝幀精細,圖文并茂,展現了近年來紡織行業非遺事業發展進程,也載錄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工作的歷史印記,具有一定工作指導性和資料價值。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將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助力,為建設世界紡織強國添彩,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實現各族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付出不懈努力。
重慶市紡織服裝聯合會會長、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馬明媛代表非遺大使宣讀《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倡議書》,并向全社會發出倡議。全文如下:
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各民族世代相傳的紡、染、織、繡、印手工技藝和民族服飾的歷史文化精髓。當前,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紡織行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努力促進紡織非遺在傳統文化與現實生產生活的融合發展中體現生命活力,為踐行“科技、時尚、綠色”的紡織強國鑄造文化軟實力根基。我們作為全國紡織行業推選的非遺推廣大使,應該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為此向全行業發出如下倡議:
第一、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理念,把紡織非遺傳承與發展作為我們共同的的使命追求和責任擔當。
第二、以研究和保護紡織非遺為工作基礎,全力建設紡織傳統工藝與時尚設計、現代科技、生產加工、渠道建設融合發展的傳承鏈條和市場運作體系。
第三、努力打造紡織非遺品牌,滿足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精神與物質需求,促進紡織非遺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
第四、高度重視、推進少數民族紡織非遺保護傳承與扶貧及鄉村振興,充分展現紡織非遺事業的公益作用和社會責任。
第五、促進紡織非遺與相關領域的非遺跨界融合發展,為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工藝保護傳承體系做出紡織行業的貢獻。
簽約
大會最后,在多位領導見證下,中紡聯非遺辦與重慶市紡織服裝聯合會、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內蒙古科右中以及昆明學院與首創置業首新事業部昆明公司進行了多方戰略合作簽約,并與參會代表進行了務實性的工作座談會。中紡聯非遺辦希望通過中國紡織非遺大會打造資源共享平臺,與多方攜手合作,扎實推進行業非遺工作登上新的臺階,為開啟中國紡織非遺傳承發展新時代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