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7月20~22日第五期全國紡織復合人才培養工程高級培訓班(簡稱紡織高訓班)武漢站的學員們,想必對武漢的印象已不止于熱干面和櫻花雨了,而是既有容納四方的大氣,也有沖動熱辣的火氣。
此次高訓班的課程從紡織產業供應鏈大數據、紡紗行業技術及創新能力(基于專利視角)、牛仔生產技術到智能制造在紡織行業應用,從武漢紡織大學的實驗室到現代化的紡紗及染整車間的參觀,每一個參與的人想必都有很深的感受。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副主任王玉萍在主持中表示,本次高訓班邀請了一批有著獨到眼光、扎實功底、具有豐碩成果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就紡織大數據、紡紗能力技術創新、牛仔及智能紡織等方面的發展進行探討,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臺。她希望大家彼此之間可以進行深入和前沿的對話,開展真誠與務實的合作探索,促進創新思維,推動紡織技術的創新發展,為我國紡織行業的科技進步做出貢獻。而武漢紡織大學從纖維、紡織到藝術,各個領域都有非常有特色的研究,她期待學員們在這樣的環境下碰撞出火花。
武漢紡織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在洲介紹說,武漢紡織大學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以紡織命名的高校,始終秉承優良傳統,服務紡織行業,與行業不離不棄,堅持“現代紡織”、“大紡織”、“超紡織”的辦學理念。本次課程圍繞紡織科技前沿趨勢、智能可穿戴這一主題,針對智能可穿戴發展趨勢、技術現狀及應用等,從不同視角展開前沿交流,為智能可穿戴的發展提供新觀點,非常有意義。此次課程也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全方位學習交流機會。
當我們聊供應鏈的時候,其實我們在聊?
當說到未來的智能制造什么樣的時候,供應鏈是一個不得不提的話題。法國國立紡織高等工程師學院特級教授曾憲奕就《紡織產業供應鏈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環境下的發展》作了報告,他首先回顧了紡織歷史,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到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當前的發展對紡織業又有什么作用?在他看來,第一個作用,就是打通紡織供應鏈的信息通道,建立數據平臺,有利于優化各個合作伙伴的協調和聯系。第二,紡織工業是一個物質促進生產的價值運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生產完全留在中國大陸,那么企業靠什么來維持產品的生存價值?靠數據。這數據從哪里來?供應鏈。第三,促進市場安全防護,有效防范。第四,能有效控制生產環境和社會。他特別提醒到,隨著大數據的開展,隨著這些智能平臺的形成,就是一個重新組合重新洗牌的過程。同時,他以案例形式詳細闡述了大數據在紡織供應鏈上的應用,以及大數據和智能紡織品如何融合。圍繞這兩方面,學員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與“牛仔大叔”探討牛仔文化
作為服裝行業生產工藝鏈最長、消費量最大的一個分支,牛仔服裝的工藝流程涵蓋了纖維、紗線、染色、面料、服裝、水洗、上市這樣一個完整鏈條。目前國內牛仔科研技術與生產現狀到底處于什么樣的水平?牛仔文化又代表了什么?國內牛仔服裝研究專家、武漢紡織大學教授易長海就《先進牛仔生產工藝與技術》做了專題報告。在這位“牛仔大叔”看來,牛仔服不僅僅是一項事業,更是一種消費文化,這樣的文化需要傳播。為什么牛仔褲口袋里還有小口袋?拉鏈的發明與牛仔褲又有怎么樣的關系?牛仔文化其實是什么?……這些問題引起了學員們的興趣,也使課堂更加生動。
然而就行業現狀而言,我國牛仔服裝產業普遍存在“三高”問題,即高污染、高排放、高勞動密集。要想讓牛仔服在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3個關鍵點:清潔化生產減少環境污染;智能化生產解決勞動力密集問題;樹立自我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課堂上,他詳細介紹了牛仔全產業鏈的新工藝與技術,為學員們打開了牛仔“新世界”的大門。
技術有時候不能用顯微鏡看,要用望遠鏡看
隨著產業和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知識產權問題已得到國家和行業的高度重視。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衛林就《紡紗行業技術發展透視與創新能力解析—基于專利視角》作了報告。他在報告中提到紡織行業的科研,重點應該和企業實際相結合,直接進工廠,解決實際問題。紡織行業選擇科研題目時,在他看來還是應該做量大面廣的,行業這么大就應該有人做?;谛袠I的現狀,原創可能很難,但小技術改進還有需求,且與行業的關系非常大,需要行業各方的協同推動。
行業對原創性紡紗技術有著迫切的需求,我國紡紗領域的專利申請總體上呈上升趨勢,這與國家紡織業發展趨勢基本吻合。隨著企業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這一數據還會隨著紡織技術的進步而逐步增加。國內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較為薄弱。同時紡織高校在專利申請量上居前列,對紡紗領域起重要推進作用。
根據專利申請趨勢,當下企業應該積極采用高速化、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等新技術來改造傳統環錠紡細紗機,使環錠紡技術有顯著進步。紡紗行業已經非常成熟,企業要想更進一步的發展,需要另辟蹊徑,發展原創技術,產學研聯合,從新能源、新材料、新應用等方面入手,啟動新一輪技術創新大潮。
智能化印染車間長啥樣?
湖北嘉麟杰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胡震介紹了其《染整智能化生產》情況。依靠其自動化的信息管理和可追溯以及強大的研發團隊,目前為止湖北嘉麟杰已經申請了超過90多項紡織專利,在其智能化工廠里,先進的生產設備貫穿于每個生產環節。目前主要的合作品牌有優衣庫、H&M、阿迪達斯等知名品牌,主要生產針織面料,整個公司的生產管理以ERP系統為骨架,從實驗室、配方的制作到跟客戶的溝通,都可以通過該系統完成,同時客戶下單也是在系統里,所有的染色機都是計算機集中控制,所有的染化料都能自動配送。整個過程完全是由系統自動來操作,自動運行。
胡震特別提到,智能化不是簡單的買一些智能化設備,而是一種管理模式的改變和提升。傳統的模式是師傅帶徒弟,是靠經驗的傳授。那么智能化是什么?是提升效率,把個人的經驗提升總結,作為標準化,靠系統來運營。其次,智能制造必須要有理念、有這方面的人才才能執行,智能化的工廠才能夠推廣起來。
智能可穿戴紡織技術知多少?
智能紡織技術是過去二十年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前沿技術,是化學、物理學、材料工程、電子工程、光電工程和紡織工程等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而成的結果。研究對象為具有傳感、伺服、通訊、記憶、自適應、自修復、自供能量和學習等功能的纖維及其集合體器件,可按程序感知外部激勵并作出響應。智能紡織與微電子集成而成的可穿戴系統有很多特點,如柔性、大變形、輕盈、大面積、時尚、舒適、不影響人或機器的活動與功能,容易維護保養、可實時在線長期使用等等。既是具有顛覆性的科技,也是近年世界科研的熱點之一。在機器人人機界面、大面積光電子器件和系統、交通運輸、安全保護、智能物聯網、智能城市、醫療保健、可穿戴器件和系統等工程領域具有較大優勢。同時可采用安全綠色的功能材料,用成熟的機器設備和加工工藝在常溫或較低溫度和非真空條件下規模生產。
香港理工大學智能可穿戴研究中心陶肖明教授及團隊多年來深耕于智能紡織可穿戴科學與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這一領域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她就《功能和智能紗線技術研究的現狀和展望》和《柔性智能紡織技術–結構、制備、表征和應用》作了報告。她就當前功能和智能紗線技術研究的現狀和展望,圍繞三個實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就如何提高企業競爭力、科技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等問題和同學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同時就智能紡織從其分類、制備過程、工藝、表征、器件及系統等做了詳細的介紹。
面向智能服裝的一些功能材料,能否加工成纖維形態?科技發展非???,人類對于超能力的渴望一直存在,但實際上科技的發展一直存在著兩個方向,一個方向就是機器越來越像人即機器人,另外一個就是人可能越來越像機器,從可穿戴的這個角度來講,服裝則具有最為重要的生態能力。很多科技巨頭都在講,將來的可穿戴設備可能會化為無形,可能會跟服裝結合在一起。服裝里面做得非常多的是傳感,就是我們各種身體的體征,對外界環境的一個感知,都需要很多傳感器。
高訓班還組織參觀了武漢紡織大學紡織紗線及其功能化重點實驗室、牛仔服裝先進制造重點實驗室、湖北嘉麟杰紡織品有限公司(染整智能化工廠)、武漢裕大華紡織服裝集團有限公司(智能化紡紗工廠—黑燈工廠)、湖北孝棉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武漢紡織大學紡織行業紗線及其功能化重點實驗室
紡織行業牛仔服裝先進制造重點實驗室
湖北嘉麟杰紡織品有限公司
(染整智能化工廠)
武漢裕大華紡織服裝集團有限公司
(智能化紡紗工廠—黑燈工廠)
湖北孝棉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記者手記
這次課程的豐富程度超過了很多人的想象,每一次接觸到新的領域和設備,大家都會有很多新奇與震驚,也深知技術和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研發與投入,包括科研人員幾十年如一日的研發、企業家的“起早摸黑”、工人們的兢兢業業、各環節的協同合作。站在車間里,紡織人的豪情油然而生!
站在現在的節點上,課程的內容對于記者來說還需要時間消化,就像技術一樣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淀;然而每次和行業前輩的交流與學習,除了行業知識的獲取,更有思維和想法的突破,這樣的收獲更是無價。
正如培訓班學員胡娜在朋友圈所說:“七月的武漢熱得似火,相信每個來武漢的同學都領教了這份‘熱情’!但是,再汗流浹背也阻擋不了我們汲取知識的熱情!”
武漢的意味,從這次“水深火熱”的課程中,真實的體會比筆尖能表達的只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