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 黃斯楊
最近,各大媒體網站的報道都離不開這個詞——“巴黎時裝周”。作為國際四大秀場之一,奢品服裝、明星潮人紛紛集聚在此,重金打造著一場服裝界的饕餮盛宴。然而,這邊秀場上的時裝光鮮靚麗、引人注目,可大洋彼岸的另一邊,底層勞工的工作環境與待遇又有幾人關注?
近幾年,隨著中國國內“用工荒”的加劇和“加薪潮”的興起,中國的制造成本不斷上漲,中國的勞動力也不再廉價。對此,一些外資企業選擇撤離,而東南亞國家自然成為服裝產業轉移的下一個目的地。從2008年開始,在H&M、ZARA、NIKE、沃爾瑪購買的衣服鞋子標簽上,“Made inVietnam”、“Made in Bangladesh”的字眼越來越多。外資企業的大舉進入,服裝加工產業的轉移,讓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問題也隨之加劇。
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報告,2012年,廣州工廠工人的平均月薪是 352美元,相比之下,越南河內、柬埔寨金邊和孟加拉達卡工廠的工人平均月薪分別只有111美元、82美元和78美元。貧窮的服裝業工人無法維持日常生活,不滿的情緒在日益積累中終將爆發。
就在8月初,孟加拉服裝廠1600名工人絕食討薪,要求支付拖欠已久的工資和獎金;而此前,柬埔寨服裝產業也曾連續爆發罷工、抗議事件??
而對比對岸的風光秀場,水晶燈下耀眼的T臺,動輒上萬的名品發布,無處不體現著重金與奢侈。據了解,紐約時裝周每天的花費就要1.14億美元(約7億元人民幣),連保安的薪水都高達20萬美元。
我們不得不承認,服裝界需要這樣的潮流、奢華,但是服裝制造業的兩極化是否也應該值得人們關注和解決呢?推動發達國家本土服裝制造業復興也好,提高東南亞國家工人待遇也罷,在全球快時尚服裝盛行的今天,希望在時尚背后的制造業能多一些保障,臺前光鮮的同時,臺后的“利益”也絕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