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貓成立清退小組并開始制定清退中小商家的規則消息不脛而走。一時間,電商平臺中小商家開始坐立不安起來。天貓對商鋪重新洗牌的動作仿佛透露出一種凈化平臺,定位高大上的決心。
差異化定位能夠迎合不同的市場需求,這是任何一家企業都明白的道理。而“優質天貓、萬能淘寶”的口號也透露出阿里在對電商平臺差異化定位的想法。因此,中小賣家逐漸被淘汰或被引導進入淘寶平臺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從購物體驗來講,天貓的商鋪格調的確優于淘寶,尤其是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上。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銷量差、運營差的商家。此番清退如若順利進展,勢必凸顯頂端效應,優者更優。
然而具體到清退手段,業內質疑之聲不絕于耳,是強行清退還是自行OUT呢?這其中就涉及對于店鋪的層級評定和考核問題。
一種聲音是,這種清退做法能夠讓能力較差的“死亡店鋪”不再耗費天貓的流量,重新分配資源將流量導入優質店鋪。天貓對店鋪的重新洗牌是否真能有如此收效尚未可知,但為保差異化原則的目標,此番清退不可避免。
事實上,年初天貓就開始通過各種方式提升入駐門檻、建立競爭壁壘。作為第三方電商平臺,太多躍躍欲試的商家希望借助其推廣品牌。由此也引發了許多難辨品牌真偽以及產品質量等問題。
其實,優化網購環境既是對平臺負責,也是對消費者負責。天貓的確需要對招商和后續管理做好完善。我們只是希望這場保衛平臺的戰爭,能以出現越來越多的“金牌商家”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