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行走在北京的街頭,比霧霾更讓人難以接受的還有其他。說起北方的時尚,有點尷尬,尤其是令人難捱的寒冬。春天到處盛開小碎花兒,夏天滿大街的小鮮肉,秋季長風衣的“歐巴”帥氣依舊,而到了冬天,畫風突變,集體回歸到六十年代——服裝只剩長款和短款。
冬裝難看,不是羽絨服的錯。讓一個有愛美之心的人穿上羽絨服的理由只有一個:真心怕冷。秋褲是每個年輕人的宿敵,這話沒錯。早期秋褲是專門靠著增加厚度來實現保暖功能,越厚越暖和。于是羊絨褲、駝絨褲、大棉褲??里三層外三層的臃腫謀殺了一切時尚的可能性。作為一個秋褲深度受害者,我很想問一句:究竟有沒有真正的保暖內衣?
近年來,家居服行業在保暖內衣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但“保暖內衣”這個概念仍然沒有撕掉“中老年”標配的標簽。臃腫、老土的款式占據主流。幾乎所有秋衣秋褲的品牌都會給自己加上一個“保暖”的標簽,產品是否真的具備特殊的保暖功能性?消費者不追究,品牌商不解釋。遇到價格明顯高于其他保暖內衣的商品時,消費者的信任度低。除了本身的材質厚度和包裹度之外,特殊材質和工藝能帶來額外的保暖效果嗎?這個認知在多數消費群體中是一個盲點。
今年冬裝市場優衣庫的一款保暖內衣成了爆款。該款內衣采用四種纖維混紡的特殊制暖方式,“你負責時髦,我負責保暖”的廣告打出了一定的口碑。
在“質造”和“智造”席卷全行業的今天,人們不該再活在逐層加厚以求保暖的時代。如果已經具備了功能性保暖材質的研發和生產能力,那么請把這個概念深入地傳遞給消費者。如果至今仍然沒有研發出能讓人“毛衣+大衣+圍巾”就可以靚麗過冬的保暖服飾,那只能說明,致力于該領域的品牌革命尚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