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實體經濟從何處著手? |
深度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張占斌/文 張占斌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將“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列為2017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四大重點工作之一,“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為何被列為重點工作之一?振興實體經濟需要處理好哪些關系?振興實體經濟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作為今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四項重點任務之一,這是黨中央在深入分析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基礎上,為解決中國經濟“重大結構性失衡”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性部署。 我認為振興實體經濟要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對振興實體經濟仍十分關鍵,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才能有效治理產能過剩難題;才能消除教育、醫療等服務領域的市場進入壁壘,讓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發揮作用,增加高品質的民生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才能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降低經濟運行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減輕實體經濟的稅費負擔。 二是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振興實體經濟必須堅持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并重,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在新產業革命的推動下,二者可以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傳統產業可以通過注入新興技術激發新的活力,提高成長性;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增長也需要傳統產業諸如環境、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的支撐。因此,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也需要重視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 三是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關系。振興實體經濟,必須堅持擴大開放,一方面要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加強引進外資工作,更好發揮外資企業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將過剩但不落后的產能轉移出去,給新經濟的發展留出空間,有利于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是大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關系。振興實體經濟,優化產業組織,需要提高大企業的素質,需要大企業發揮更大的作用,但同時也要重視中小微企業發展,發揮好中小微企業機制靈活、反應迅速的長處,要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等方面更多支持中小微企業參與市場公平競爭。 同時,振興實體經濟需要著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住實體經濟存量。我國以加工組裝為主的中低端制造的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要通過改革的舉措切實為企業減負,尤其要堅決落實降成本的各項舉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降低企業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推動企業眼睛向內降本增效”。這些政策非常好,能救不少企業,關鍵是要督促落實,讓企業真正感受到負擔減輕。 二是在穩的前提下求進,通過市場化改革激發實體經濟的創新活力,催生新的增長點。通過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消除行政壟斷與尋租空間,使創新成為企業利潤的主要源泉,變成本優勢為質量、創新優勢,提高產品附加值,掌握品牌話語權,讓中國制造真正走向中國創造。 三是用稅收等手段引導資金“脫虛向實”。比如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對小微企業進一步降稅,而對于回報率比實體經濟高得多的金融、房產等領域,可考慮加稅,以切實提升實體經濟的回報率。 四是切實保護產權,穩定企業家的市場信心和預期。最近中央出臺了保護產權的重要文件,很受歡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加快解決一些對企業家的冤假錯案的復查平反,這些都是重大信號。切實保護產權,保護企業家的財產權,對擴大民間資本投資意義重大。這項工作,需要從戰略的高度來重視,以更加務實的精神來落實。 同時,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用質量、創新、品牌和“工匠精神”這四個關鍵詞明確了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攻方向,給出了實體經濟振興的著力點。 近年來,中央多次強調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質量是振興實體經濟的生命線,是支撐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基石;創新是實體經濟振興的靈魂,是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不竭動力;品牌是樹立我國實體經濟良好形象的標簽,是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名牌產品的核心要素;“工匠精神”是振興實體經濟的精神動力,是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產品競爭力的基本遵循。 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堅持創新驅動、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都需要進行一系列系統設計,建立質量、創新、品牌和“工匠精神”協同發力的制度體系。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