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這樣預測2017年的中國經濟 |
閱讀智者的思考,從中感悟并收獲新知。從本期開始,本刊特別推出“講壇”欄目,集合行業內外經濟學者、企業家等意見領袖的言論與思考,為您奉上前沿啟迪。 除了經濟數據,還有哪些方式能直觀反映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態?當中國經濟走入2017年,什么才是引領中國經濟走出困境、迎來發展新希望的關鍵?他們的思考與解讀或將勾勒出2017年的中國經濟走向。 周其仁: 面對困境,中國仍需改革與創新 經濟學家周其仁表示,這個世界上的競爭就兩句話,你要么成本比人家厲害,要么手里有獨到的內容。中國現在面臨的狀態是:兩個海平面,形象比喻已經變成了三明治,我們夾在中間,成本已經頂上來了,市場成本也上升了。勞動力貴,土地也貴。但是我們手里還沒有多少獨特性的東西。 第一個突圍方向是要繼續我們的成本優勢,但是成本當中的體制成本,如果這塊沒有改革,光靠民間也解決不了。沒有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主動地發起一輪一輪的深化改革,這個成本很難降下來。所以,2017年,要繼續改革突圍。 第二個突圍方向是創新,通過創新來突破全球形成的新僵局。引進新的產品,提升現有的品質,引進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的市場,獲取原料和半成品新的來源,創立新的經濟組織,通過以上方法創新才能帶來持續的經濟增長。舉例說,以色列800萬人有3500家初創公司,并且特拉維夫主導了美國硅谷的高精尖研發,美國沒有一家大公司不在特拉維夫創設他們的研發中心。他們靠的是人、想法、發明創造,靠的是對教育的重視。總之,中國不創新、不改革,就無法走出現在的困境。 張維迎: 產業升級要靠企業家創新探索 經濟學家張維迎認為,整個產業的升級是企業家不斷地創新、摸索的一個過程。新的東西是要經過市場檢驗的。所以,政府提供補貼刺激的行為仍待檢驗。政府需要創造一個法治環境,然后企業家創新, 市場競爭,最后決定我們會走向哪里。 政府要做的就是,要使企業家精神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且企業家要賺錢的話,必須生產消費者喜歡的東西,而不是生產政府補貼的東西。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過去靠后發優勢,如今空間越來越狹小,所以,現在中國經濟要不斷地去練內功,簡單說就是創新能力。不僅是大的創新,而且還要有小的漸進式創新。 要轉型的話,是思維和理念的轉型,如果觀念不轉型,等于沒有轉型。如果仍然靠刺激、產業政策、國有企業等來維持中國經濟增長,就說明中國經濟還沒有調整和轉型。中國經濟的轉型關鍵在于觀念的轉型,如果我們只想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那么,我們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越來越多。我們要建立一個體制,重點放到改革上,而不是把重點放在發展上。 厲以寧: 重塑企業家隊伍 經濟學家厲以寧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很多方面,制造業有制造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有農業的改革、政府管理有政府管理方面的改革,諸如此類。路是相連通的,這個改革的勝利可以推動那個改革的進展,所以最后還是全國一盤棋。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新的情況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即人力資本的質量在轉變。 農民工創業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事情,農村仍然在輸出勞動力,但今天輸出的勞動力跟20年前不一樣。特別是回鄉的農民工,他們感到自己在農村中有用武之地了,很多大學畢業生研究生、畢業生也都愿意積極地創業,這就是人力基本素質在提高的表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跟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結合在一起是不行的。 我們現在所談的企業家都是歷史上傳承下來的企業家,他們在企業中工作那么多年了,被稱為企業家,但是他們創新的知識少,經驗也不足。而新的時期,要求企業家不走老路,重在創意,有了創意以后就創新,創新的下一步是創業。新的企業起來了,這批人現在還不能叫企業家,只能叫他創新者,所以企業家就等于創新者,創新者可能成為企業家,但更可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帶頭人、領路人。 馬云: 升級制造業不看數量,看質量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說,我們怎么看今天中國的經濟?我對中國經濟講過很多次,三年到五年以內,我并不看好,而且我認為經濟形勢會超過大家想象的艱難。中國經濟增速在這個時候有適當的放緩,7%左右,但依舊速度過快。這么大體量,有個4%、5%的增長就挺嚇人了。保持品質的增長是中國經濟走向健康的一個標志。 中國經歷了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的產業必須進行轉型升級,我們必須升級制造業。所謂工匠精神,很重要的是熱愛、投入,只要你真正提高制造業,你的數量一定要下降的。低端制造業是靠量取勝,高端制造業則一定不是靠量取勝,是靠品質取勝。 我們如果不進行產業升級,一方面我們希望中國經濟好起來,希望我們的環境好起來,但是我們又不愿意付出代價,轉型升級是要付出代價的?,F在我們國家必須轉型升級,這就好比行駛在轉彎道上的時候,轉彎的速度一定要慢,我認為轉型升級必須放慢速度。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