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新時代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新發展 |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2018年春季調研報告》發布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質量發展”經濟工作總方針,在行業進一步落實十九大關于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精神,探尋新時代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和解決途徑,3月5~21日,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主要領導帶隊,兵分五路,分赴上海、江蘇、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山東等8省市,就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和品牌質量、智能織造三個專題開展春季調研。調研組走訪了6個產業集群,實地調研了4家地方協會,與40余家企業召開了8次集中座談會。 就整體調研情況來看,2017年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總體運行良好,產業規模、營業收入和經濟效益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雖然行業整體運行良好,但各專業領域分化比較明顯。調研情況顯示,高溫過濾、安全防護、結構增強、非織造機械等領域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的增速都在兩位數以上,且企業發展信心十足。調研的集群和企業均對2018年的行業運行與發展形勢表示樂觀。春節后,企業總體開局情況良好,絕大部分企業手中的訂單比較飽滿,部分企業如非織造機械、高溫過濾企業的訂單已到下半年。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根據調研總體情況對行業未來發展指出了方向: 一是重創新。產業用紡織品是整個紡織工業里面最重要也是技術含量較高的一個版塊,科技研發的投入需要高度重視,認清差距,不能盲目樂觀,在創業能力強、深度研發弱的基礎上,行業要積極梳理關鍵技術,引進先進技術,做好創新引領示范作用。 二是強基礎。重視行業、產業、企業、園區的規劃,加大重點研發項目的挖掘力度,加強行業隊伍建設,積極致力于行業標準、“三品”戰略建設,量化品牌,加大行業推廣力度,增加行業自信。 三是補短板。加強完善行業創新體系建設,將更多重要的相關產業推向國家強基工程建設中,增強行業引領示范作用,提升政府認知度,實施產融結合,規范企業行為,考慮資本運作與發展,以社會、行業、企業的需求決定協會的服務模式。 四是促應用。主動發現需求并替代需求,對外與更多的下游行業、聯盟、企業等展開豐富的活動來促進應用;對內加大原料、裝備、制造的創新力度,主動與紡織機械、化纖協會等合作,共同推動應用和行業發展。 五是擴影響。在社會、政府、地方等對行業認知度不高的情況下,加大與政府部門的互動、聯系,加大展會活動的宣傳力度,通過行業統計數據來擴大增加門類,擴大行業影響力。 主題1 科技創新 江蘇是我國的紡織大省,同時也是新材料制造和需求大省,在紡織新材料特別是纖維新材料領域具備很好產業基礎,擁有江南大學、蘇州大學、南通大學、嘉興學院等高等院校,為產業用紡織品的創新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科技方面,涌現出了以中復神鷹、南玻院、際華三五二一、江蘇迎陽、宏發縱橫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在結構增強、航天軍工、環境保護、土木工程等產業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獲得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項;在政策方面,江蘇省高度重視科技體制改革和成果轉化,開展了一系列促進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的推動和引導工作,營造了靈活多元的創新氛圍。 亮點案例:江蘇省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和產業基礎,為了打通從科教強到產業強的通道,經過充分調研論證,2013年12月,江蘇省委省政府作出決定,正式成立了“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以產業核心技術、共性關鍵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的研發以及交叉學科的集成創新為科研重點,填補上游基礎研究和下游企業產品生產之間創新鏈的空白。 制造業是支撐中國經濟增長最關鍵的動力來源。本次調研的企業中,東方國際集團近年來通過全球布局、跨國經營,在產業鏈關鍵環節上進行了全球優質資源的配置,不斷擴大其制造業份額,推動制造業回歸。 企業都非常重視創新發展,在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經營管理創新上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創新發展模式。曠達科技、宏發縱橫、飛龍、振泰等企業均在原有產業基礎上進行了產業鏈延伸,助推企業做強優勢,使企業在產品開發、配套等方面展現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 呈現問題:調研過程中,企業普遍反映在政策和金融上不受重視,調研小組在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交流中也發現政府、金融部門及相關機構對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認識不夠,座談交流后,他們表示產業用紡織品打開了其對技術紡織品的新認知。 此次科技創新組重點調研的江蘇省科教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對于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來說,產業用紡織品從學科上講還是一個較新概念,基礎科研力量分布比較分散,科技創新路徑不通暢,造成企業難以與科研院所形成深層次和原創性的合作開發。 建議:梳理行業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資源,建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高端智庫,為行業科技基礎研究建立基礎;加快建設重點領域的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在多領域引導有條件的企業或檢測機構建設國家認可或行業認可的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并加緊研究應急紡織品標準體系,梳理和補齊該領域重點產品的相關檢測或產品標準,并持續推動上述重點領域標準與下游各行業的協調統一;加強對產業用紡織品相關學科的梳理,建立更為廣泛全面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資源庫,便于行業的多元融合創新發展;加強與相關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研究探索模式靈活的合作模式,結合行業情況推動產業用高新技術領域的產業技術創新,加大產業聯盟的推進力度。 主題2 公共服務平臺與品牌質量 此次調研的企業對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等都非常重視,實地走訪的絕大部分骨干企業都已通過了IOS9000或IOS9001的質量體系認證,各地政府都在積極推動重點企業申報省市質量獎、省級名牌等,許多重點企業都已獲得上述榮譽。 但各地政府和產業集群普遍對區域品牌建設重視不夠,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都較少。此次調研的六個集群地中,只有天臺縣正式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注冊了“平橋過濾布”商標,但其后期投入的宣傳推廣力量太少,也未能達到應有的良好效果。 亮點案例:近年來,天臺縣委縣政府加大產業支持力度,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加快建設特色園區,產業用布產業取得快速發展,在全縣工業經濟六大主導產業中已位列第四;二是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全縣規上企業已達25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已有5家;三是加快發展高溫過濾材料,嚴牌、華基、恒澤三家骨干公司的高溫過濾產品比例已提高到40%以上;四是完善產業鏈,主動向上下游行業延伸;五是加快發展其他領域,如三星公司與東華大學合作研發的液晶聚芳酯項目中試取得重大突破,并開發出了乙烯基復合壁紙。 此外,集群地政府都在大力推進企業上市。天臺縣政府大力助推企業上市,為企業上市出臺了含金量較高的扶持政策,對擬上市企業提出的問題,通過一廠一策給予解決。義烏市現共有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3家,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掛牌81家,完成股改企業91家,企業新增債券融資241億元。平陽縣蕭江鎮政府引入產業引導基金,推動包裝企業上市,目前啟明公司已完成上市股改,錦恒寵物、立天集團、中采實業等企業籌備申報“新三板”掛牌。 呈現問題:本次調研受訪企業大多數都已經建設了市級或省級的創新平臺,但是在檢測平臺上,受訪企業普遍反映行業缺少專業的檢測認證平臺,企業在產品檢測上很難一站式完成。 此次調研的產業集群都缺乏技術服務和人才服務的平臺,這與重點企業普遍反映的技術力量薄弱、技術人才缺乏、產品研發困難等問題高度吻合,正是企業所急需、所盼望的。 建議:研究制定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選擇好各自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重點發展領域,組織引導產業高端化、集聚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特別是重點支持上下游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鏈協同創新;大力加強區域品牌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產業集群注冊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區域品牌”;推動重點企業向產業鏈前后延伸發展等。 主題3 非織造行業智能制造 對于智能制造,本次調研的企業基本都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企業根據自身的規模、經濟實力和產業特征做出了各自的嘗試,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從整體看,這些企業實施智能制造的層次還比較低,投資主要還是集中在全流程的自動化方面,信息化工作主要是運用ERP解決財務、銷售、倉庫物流等運營環節的問題,生產設備的物聯網和信息采集、生產環節的信息化、大數據應用還基本處于空白。 從企業實施智能制造的動力來看,除了一部分是由于國家政策的推動外,更多還是基于減少用工的考慮。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映招工困難,員工的穩定性差,企業急需通過自動化大幅降低包裝、運輸環節的低技能用工數量。 亮點案例:福建南紡在新建園區中投資一條安德里茲的高速水刺生產線,其后道引入全套亞賽利的卷入、分切、包裝、碼垛裝置,實現了全流程的高度自動化,目前福建南紡正在對該生產線進行調試;泰安路德的工程用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智能制造項目納入了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名單,也是山東省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恒安集團旗下的福建恒安家庭生活用品有限公司成功申報了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項目,正在開發MES系統,對公司的生產進行數字化管理,進一步提高制造的智能化水平。 呈現問題:在上述企業取得突破的同時,智能化織造進程中仍然存在亟待解決的難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智能化需求迫切,但發展方向不清晰;二是環保、循環經濟的壓力日趨明顯,國家不斷趨嚴的環保政策給行業帶來一定的壓力,一些中、小企業由于環保手續不齊或者排放不達標等原因長時間處于停產狀態。 建議:首先,大力推進生產線全流程自動化,未來一段時間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的重點仍集中在全流程的自動化方面;其次,重點突破智能制造的軟件問題,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數據和軟件,工業軟件和工業大數據應用在整個制造業中都是一個難點;第三,協會要規范引導企業的智能制造項目的投資,防止企業超越發展階段的盲目投資。 |
《紡織服裝周刊》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紡織服裝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紡織服裝周刊,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紡織服裝周刊”。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10-85872143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