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精主導產業 做強實體經濟 |
淺談紡織產業園區對強市場、促消費的作用 沭陽縣委常委、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石敬峰/文 在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2019年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增強消費能力,讓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稱心、用得舒心”?!耙率匙⌒小保耙隆弊衷谥袊?3億人民心中永遠排在第一位,紡織產業只要圍繞老百姓的“穿得稱心、用得舒心”做足文章,仍將是實體經濟中的“績優股”。 本文將以沭陽紡織產業園區發展為例,談一談對于“紡織產業發展對強大國內市場、促進消費升級的作用”的一些認識和實踐。 石敬峰 紡織產業既是沭陽的傳統產業,也是優勢產業,更是沭陽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近年來,沭陽在中紡聯及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和大力支持下,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理念,集中力量、集聚優勢、集成政策,全面聚焦,沭陽紡織實現了企業從少到多、產業從弱到強、品牌從無到有、發展從跟隨到引領,走出了一條具有沭陽特色的發展之路。 目前,全縣擁有紡織類規上企業130多家,主要涉及包覆紗、家紡、智能針織三大版塊,形成了涵蓋“機械裝備—紡絲—加彈—織造—印染—成衣”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2017年,全縣紡織產業實現開票銷售85億元,2018年實現120億元,開票銷售同比增長41.2%,實現了大環境條件下的小陽春,總量位居蘇北前列,為全縣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沭陽先后榮獲“全國紡織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全國紡織產業結構調整突出貢獻獎、全國紡織人才建設先進單位、中國包覆紗產業基地、中國智能針織產業創新獎、國家智慧型紡織園區試點、國家遮光提花面料開發基地、國家室內空氣凈化面料開發基地”等稱號,紡織產業正由“跟跑、并跑”向“領跑”華麗轉型,“沭陽紡織”已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品牌。 圍繞紡織產業園區打造,沭陽重點做了這幾項工作: 堅持項目為王,突出招大培優,讓強市場、促消費體現在高品質項目上。強市場、促消費是紡織行業當前的主題。實現紡織產業健康發展,增量高端是發展方向,存量提升是基礎,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在增量上,沭陽按照“聚焦主導產業、引進重特大項目、突破外資企業,培植優勢板塊,打造產業集群”發展思路,精準編制產業鏈條圖和招商線路圖,組建專業招商隊伍,全面聚焦國內外500強、央企、國企、上市公司和行業領軍企業,以高質態項目推進強市場,促銷費。僅2018年,沭陽就新引進了投資40億的中紡一統、投資30億元的恒能家紡、投資10億元的布拉芙紡織等30多個質態優、前景好的億元以上紡織類項目。如落戶沭陽家紡特色產業園的江蘇恒能家紡新材料有限公司,由浙江昊能科技投資30億元興建,主要生產加彈絲、窗簾布、沙發布、墻布等家紡面料。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年可生產各類高檔家紡面料15億米,產值可達70億元。目前,首期30萬平方米廠房正在建設,預計上半年建成投產。 在存量上,突出生態化、智能化、效益化“三化”導向,通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股改上市、規模發展、成果轉化等措施,推動存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例如,中國家紡協會副會長單位江蘇紅柳集團立足規模發展,在沭相繼興建了紅柳紡織、陸億紡織、紅柳織造等3個項目,協議總投資近15億元。素有“提花機之王”的山東宋和宋公司在沭興建的江蘇宋和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目前,公司生產的全自動電子提花機,總體銷售額和規模都處于國內行業前列。 堅持集約集聚,突出產業特色,讓強市場、促銷費體現在高新化產業上。當前,園區發展同質化競爭已經嚴重制約園區高端化發展,沒有特色就沒有競爭力。沭陽按照“園區產業化、產業特色化”的思路,全力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 強化規劃引領,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在主導產業上“做加法”,補齊短板、拉長鏈條,以龍頭帶集聚,以協同促集群,不斷膨脹優勢產業規模和影響力。2018年,沭陽委托武漢紡織大學、東華大學、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轉移辦公室、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包覆紗分會等單位,做了個千億級特色家紡產業園規劃。該產業園按照“產業集聚、布局集中、資源集約”發展思路,把智能窗簾、布藝家紡、功能家紡、時尚家紡等作為主攻方向,附以大數據、物聯網和智能管理,推動全縣紡織產業向高附加值的家紡特色時尚產業方向轉型。預測到2020年,沭陽紡織產業總產值將達300億元左右,到2025年達到800~1000億元規模。 建設特色園區,立足生態+特色,沭陽于2016年3月開工建設了全國首個智能針織園區——“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產業園以“未來針織靠智能,智能針織看沭陽”為發展定位,以“設計智能、設備智能、產品智能、物流智能、管理智能”的“五個智能”為突破口,全力打造智能化園區。目前,該園一、二期24.5萬平方米的廠房及配套用房全部投入使用,吸引中紡一統、西南智能紡織、達麗紡織、衣道科技等9家企業入駐,成功入選“國家智慧型紡織園區試點”、“2018絲路經緯行業影響力產業園區榜”,獲批省級科技產業園。 堅持創新驅動,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原則,鼓勵引導區內企業做好科技創新工作,搶占行業話話權。目前,區內擁有紡織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省名牌產品5個,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2個,市級以上智能車間8個,嘉德纖維、月源纖維等企業成為全國包覆紗進出口貿易單耗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單位。與國內紡織知名高校東華大學、武漢紡織大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分別成立東華大學沭陽技術轉移中心、武漢紡織大學沭陽智能制造研究院和研究生工作站,在新產品開發、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比如,總投資10億元的江蘇騰盛紡工集團,是一家專業從事提花窗簾及無縫墻布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一體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先后與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江南大學等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擁有國家專利900多項,其中與天津工業大學聯合開發的光觸媒窗簾和負氧離子墻布新產品,對甲醛、苯、氨等室內有毒有害氣體有超過80%的凈化率,且能夠24小時持續循環凈化,讓居住空間擁有森林般清新干凈的空氣。 堅持完善配套,突出承載能力,讓強市場、促銷費體現在高品位平臺上。產業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和保障。沭陽始終把基礎設施配套服務作為“強區工程”來做,園區項目承載能力不斷提升。 加強硬件配套,統籌做好產業園區規劃、區域環評、產業孵化園、道路管網等基礎性工作,入駐項目全部按“九通一平”標準供給(“九通”即通道路、雨水、污水、自來水、天然氣、電力、電信、熱力及有線電視管線,“一平”為土地自然地貌平整)。做足集約文章,樹牢“兩山”理念,推進區內企業向綠色化、清潔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出臺專項政策鼓勵企業擴大投入,走集約節約發展之路,推動“機器換人”、“騰籠換鳥”、“電商換市”,以“含綠量”來提升發展的“含金量”。如對新認定的國家、省智能車間項目分別給予500萬元、30萬元的獎勵,對智能化技改項目按傳統產業技改標準提高1個百分點執行。江蘇紅磨坊紡織品有限公司去年投資5000萬元新建了智能化車間,引進高速智能經編機300余臺套,公司實現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近50%。 強化要素供給,人力資源上,全縣擁有城鄉富余勞動力30余萬人,在外務工急待回流熟練工28萬人;擁有各類職業技術培訓機構135所,年培訓能力達8萬人,可以為企業提供充足的“技術藍領”。 土地指標上,每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都在3000畝以上,6.4萬元/畝的工業用地掛牌底價。特別是今年,我們在沭陽臨港新城產業園規劃了2~3平方公里紡絲加彈產業園,該園區距連云港徐圩港區僅40公里,貨物可通過宿連航道直達,地理優勢得天獨厚(2018年消耗長絲50萬噸,今年能達到80~100萬噸),長絲市場需求旺盛,為長絲加彈規劃的產業園區,可就近滿足其市場消費,這也是2019、2020年重點聚焦招引的項目。 環境容量上,區內4個污水處理廠先后投入運行,橫跨沭陽東西的國家級排污通道——新沂河北偏泓也為全縣紡織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環境容量。 堅持優質幫辦,突出精準高效,讓強市場、促銷費體現在高水平服務上。服務是發展的軟實力和競爭力,也是一個區域經濟的生產力和吸引力,特別是經濟下行的風險,必將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問題,更需要政府真情用心服務,提供“暖心”環境。 優化政務服務,以“環節少、路徑短、審批快、服務好”為目標,大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實幫助企業減負。通過“多證合一”“3550”“不見面審批”等放管服改革措施,實現開辦企業3個工作日、不動產登記5個工作日、辦理施工許可50個工作日完成。去年,原屬于省、市審批的項目立項、環評等202項行政審批事項,直接下放到沭陽國家級經開區,大大方便了企業。推行水氣熱大用戶合同交易和企業直供電,每年降低企業成本近億元。 加大政策扶持,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成為扶持企業發展的“沭陽黃金37條”,例如新落戶企業,可享受設備獎勵10%、貸款貼息300萬元等政策,外資項目除享受以上政策外,還可按年度實際到賬額給予10‰的獎勵。已落戶企業,可享受技術改造、提檔升級、科技創新、融資渠道、綠色發展、要素配置等專項扶持,補助累計可達1000萬元。2017年累計兌現工業企業扶持資金6.74億元,2018年達10億元。 強化幫辦服務,堅持“有求必應、無事不擾”服務理念,始終把客商當好朋友、好搭檔,情感上貼近、工作上務實、力度上精準,真正把當好“店小二”理念融入血脈中。推行引資單位親情幫辦和經開區專業幫辦“雙輪驅動”,堅持“保姆式”與“月嫂式”服務相結合。“保姆式”服務就是常規性幫辦,“月嫂式”服務就是點對點,圍繞企業需求做好“望聞問切”,點對點解企憂,用我們的真心、誠心、細心、耐心換得企業家的放心、省心、舒心、開心,讓沭陽經開區成為客商向往、留戀、可托付終生的一個高品質園區。 當然,如何推動紡織產業發展與“強大國內市場、促進消費升級”深度融合,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以上僅是沭陽目前的一些做法和體會。推動紡織高質發展,滿足消費需求,永遠在路上。 |
《紡織服裝周刊》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紡織服裝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紡織服裝周刊,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紡織服裝周刊”。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10-85872143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