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紡織業循環經濟新商機 |
臺灣循環紡織聯盟成立 臺灣《紡織月刊》/供稿 為迎合國際環保及資源再生循環趨勢,臺灣紡拓會與紡織綜合研究所共同推動成立“臺灣循環紡織聯盟”(Taiwan Circular Textile Initiative,簡稱 TCTI),于今年6月12日舉行聯盟成立大會,希望通過整合產、學、研資源,促進臺灣紡織產業資源循環創新技術的結盟合作。同時,邀請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總監姚磊博士發表專題演講“從研發到紡織品循環再利用”,分享了香港的循環經濟理念、回收技術及做法。 產學研攜手合作 引領臺灣紡織業向前走 TCTI成立大會上,聯盟召集人暨紡拓會顧問施顏祥、紡拓會董事長詹正田及紡織綜合研究所所長李貴琪,以及大東、旭寬、南緯、遠東新世紀等企業的代表皆出席,希望通過產學研合作,合力推動紡織業成為循環經濟典范。此外,HKRITA總監姚磊博士發表的專題演講“從研發到紡織品循環再利用”,介紹了香港的循環經濟理念、回收技術及做法。TCTI希望通過經驗交流及分享紡織產業綠色循環概念、經驗及技術,進而提升臺灣紡織業研發能力與帶動產業轉型,達到環境保護、減廢再生、資源循環的目的。 施顏祥強調,循環經濟乃大勢所趨,盡管崎嶇難行,仍非做不可,TCTI為一開放性聯盟,目前已有40多家企業加入且持續增加,未來將結合紡織業力量,定期通過研討會、座談會的召開,以及與各相關機構連接,為臺灣紡織企業找到新方向及落實循環經濟的可行方案。詹正田認為,臺灣紡織產業在全球紡織供應鏈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對環保資源循環再利用議題亦主動積極迎合,助推臺灣紡織業成為循環經濟的典范。 全球勁吹循環經濟風 國際品牌紛紛自發行動 2015年12月于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第21屆簽署大會(COP21)上通過了“巴黎協議”,各簽署國協議未來共同努力將地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與前工業時代相比最多攝氏2度內的范圍,并努力追求升溫幅度標準續減至攝氏1.5度內。 由于全球資源消耗、人口增長而造成競爭加劇,荷蘭、德國、盧森堡、英國、比利時、芬蘭、日本等國皆宣示邁向循環經濟的決心。其中,荷蘭政府希望在2030年前,減少原料使用量達50%,并在2050年前達成循環經濟目標;荷蘭亦執行歐盟搖籃到搖籃工作服計劃,研發100%可再生聚酯纖維面料。英國永續紡織行動計劃,推動紡織產業綠色設計,預計每年可減少30億英鎊的浪費,服裝廢棄物回收與再利用商機更達每年2億英鎊以上;此外,歐盟參考英國經驗,于2016~2019年推動“歐洲紡織行動計劃”(European Clothing Action Plan),協助歐盟各國紡織業推動永續行動。 國際品牌紛紛加入此行列,例如,C&A基金會成立,投入25萬歐元擴大執行紡織循環項目(Circle Textiles Programme),包括紡織品循環分揀科技、紡織物料回收在線標準、高值循環先導計劃;Patagonia 的Worn Wear計劃等。此外,哥本哈根時尚高峰會號召Global Fashion Agenda 聯合全球64家服裝品牌,如adidas、H&M、INDITEX集團、LACOSTE、HUGO BOSS等,承諾在2020年前增加25%再生纖維使用量,以加速循環經濟生產模式;H&M 推動舊衣回收計劃,自2013年成立H&M Conscious產品系列,使用環保再生的纖維及升級再造的布料進行設計;2017年 NIKE 已達成75%產品使用回收材料的目標;adidas則承諾2024年前,產品全部改用回收纖維制作。 迎合綠色環保趨勢 催生臺灣循環紡織聯盟 綠色風潮下,盡管臺灣紡織業聚焦研發永續環保產品與生產過程,亦面臨不少困境。受到平價及快速時尚風潮影響,服裝耐用性下降,廢衣可用率自70%下降至50%。特別是,目前臺灣舊衣出口售價從每公斤12美元逐漸降至每公斤1.5美元;同時,廢衣處理費逐年攀高,2015年自每公斤2.5元提升至每公斤5元,2017年更上升至每公斤7元,舊衣回收處理成本節節上升。此外,臺灣各地民生廢棄物已達飽和,且無專業處理機構,由于廢衣物屬石化材,燃燒空氣污染嚴重,部分地區出現拒處理現象。 因此,為迎合國際環保及資源再生循環趨勢,以非營利為目的的TCTI隨之而起,希望結合產、學、研的資源,促進臺灣紡織產業資源循環創新技術的結盟合作。TCTI 將通過經驗交流、信息分享、觀摩學習,以重新制造、重新設計、重新定義(Reengineering/Redesign/Redefine)等方式,分享紡織產業綠色循環概念、經驗及技術。最終推動企業自主投入循環產品回收再生,并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消減廢棄物及避免污染自然環境,以符合國際潮流,提升紡織業研發能力與帶動產業轉型,達到環境保護、減廢再生、資源循環的目的。 TCTI 的愿景聚焦五大點:一是以聯盟的力量帶動循環紡織品產業快速發展;二是分享最新循環經濟信息、技術、制程與國際相關再生循環趨勢;三是以互信、互助、互惠的原則,拓展循環紡織品商機;四是強化臺灣循環紡織產業上下游鏈接,提升產業創新研發能力;五是結合產、學、研資源,推動臺灣循環紡織產業與拓展商機。未來聯盟每季將依照紡織產業生產技術、趨勢潮流及商業需求等議題,透過研討會、座談會、會議等方式舉辦,與會員進行交流。 借鑒香港循環經驗 拓展紡織業未來新商機 姚磊在專題演講時首先介紹了HKRITA的四大主要研發領域:創新物料、紡織品及成衣制品;先進紡織及成衣生產技術;創意設計及評估技術;優化工業系統及基礎建設。此外,還介紹了致力開發貼近市場應用的研發技術,以企業及大眾需求為出發點進行研發,最終朝成果商業化(技術轉移)為目標,讓研發技術的效益最大化。 “循環”是個范圍領域極廣、涉及層面多且深的議題,姚磊強調,紡織成衣供應鏈相當長,包含了原料、設計、制造、成衣、分銷、零售、消費及回收,每個環節都有其技術瓶頸。因此,進行循環回收須從兩點著眼:第一為“Beginning”。從最初原料的挑選(是否可回收再利用)及產品的設計制造(如何以綠色環保方式進行),甚至是否就近于消費國生產(減少運輸過程產生的碳足跡),都需列入考慮。第二為“End of life”。當消費者淘汰衣服后,舊衣該如何處理?因為回收舊衣來源及種類多且雜,如何重新處理、利用并轉化為有價值的東西,亦需納入考慮。為此,HKRITA為紡織企業提供一個影響評估工具,協助企業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審視最終產品可能帶來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十年,全球成衣銷售量增長一倍,但利用率卻下降20%,過度消費后的成衣最終都進了填埋區。以香港為例,盡管幾乎未生產成衣,但香港年紡織廢料約達12.5萬噸,舊衣回收率卻只有4%,顯示舊衣將成為社會問題,不得不正視,因此,如何以回收技術達成循環再利用,是未來持續努力的課題。目前與紡織相關的回收技術有生物回收技術、化學回收技術及機械回收技術,且各有其優缺點。其中,生物回收技術無須使用化學品,最受品牌青睞,但耗水耗時;化學回收技術則最有效,但需添加化學品及水的使用;機械回收技術則因處理后的產物多半成為填充材料,價值相對較低。 姚磊特別介紹了HKRITA開發的紡織品升級回收系統,在回收紡織廢料再制成維纖維及紗線的過程中,不僅用水及廢水量為零,各個加工階段皆有臭氧及紫外線消毒,確保產品衛生,更采用封閉式粉塵控制系統,確保勞工健康與安全,同時搭配智慧自動化設備,節省人力需求,最終生產出優質的再生纖維。除了品牌、制造商掌握并了解循環經濟,又該如何觸及消費者呢?HKRITA 在香港開創出成衣循環回收再造技術 G2G(Garment to Garment,舊衣新裳),將舊衣回收再制成新衣,并設有小型生產線零售店,讓消費民眾了解整個舊衣翻新的過程。整個二手衣回收再制過程(從消毒、纖維開松,到紡紗及完成針織成衣)是在一個透明玻璃貨柜進行,平均4小時可完成一件舊衣新裳。 循環經濟是條不得不走的路,不論是來自品牌的要求,還是出自自發行為,愛護地球已成為全球共識,轉型過程必然辛苦,但卻也是未來最亮眼的新商機。施顏祥認為,若想成功推動循環經濟,需要技術可行、經濟(成本)可行、社會可行三項要素支持;姚磊則鼓勵說,循環經濟勢在必行,與其被動投入,不如由自身開始落實永續。 |
《紡織服裝周刊》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紡織服裝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紡織服裝周刊,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紡織服裝周刊”。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10-85872143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