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大于挑戰 到埃塞俄比亞去 |
本刊記者—郝杰
受制于勞動力成本上漲、資源環境壓力、融資成本居高不下、高質量原料短缺、產能結構性過剩等因素影響,國內不少紡織企業紛紛把目光投向海外,走出去到國外建廠,跨國配置資源。走出去,去哪里?林毅夫等經濟學家分析認為,非洲可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最后一站,位于東非的埃塞俄比亞就于近年來逐漸進入紡織企業的視野。
日前,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帶隊的中國紡織工業代表團遠赴埃塞俄比亞進行產業投資調研,旨在為中國紡織企業走進非洲探路。
享受高規格接待 埃塞航空的班機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起飛,代表團成員之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國際貿易辦公室高級項目經理劉耀中發現航班爆滿,而且多數是中國人,有務工的、經商的,還有考察的。目前每周從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往返埃塞的航班有幾十個。據說兩國往來人員逐年增多,不久,成都、重慶也將開辟埃塞航線。 讓代表團驚喜的是,13個小時的飛行后,埃塞俄比亞外交部副部長Ato先生親自到亞的斯亞貝巴機場迎接了中國客人。 考察期間,代表團兩進總理府,與埃塞俄比亞總理顧問,工業部、農業部、投資局、紡織協會等機構負責人進行了多次交流。從政府要員的會見,再到外交部副部長為代表團舉辦的歡送晚宴,高規格的接待貫穿始終。 作為非洲大陸唯一未被正式殖民過的國家,埃塞人對中國有著非常好的印象。代表團每到一處,當地人得知客人來自中國時都很興奮。當然這主要源于近年來當地的變化,從號稱“埃塞長安街”的BOLE大街被中國企業拓寬,到新修建的大型醫院,以及越來越多的高速公路、電廠、鐵路、工廠,這些變化的共同之處是——“Made in China”。 據代表團了解,20多年來,埃塞政局總體穩定,政府注重經濟建設,對外實行開放政策,對內推行經濟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并不斷地加大對各個領域的投入力度,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外資環境相對寬松,基建條件不斷改善。讓中國人感到親切的是,埃塞走的是一條“中國式”道路。不少政府官員都曾到中國學習,他們更加認可中國的發展模式。 埃塞仿效中國實施國家發展規劃,他們于2010年開始實施新五年“增長與轉型計劃”(GTP),實施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戰略,鼓勵發展出口導向型和進口替代型工業。 據埃塞政府統計,其國內GDP曾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2年、2013年也達到8.5%和7.0%的增長率,人均GDP2012年為513美元,與中國1993、1994年水平相當。
告倒海關官員 埃塞法律健全,為了促進貿易發展,埃塞已經成為“東南非共同市場”(COMESA)和“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組織”(ACP)成員國,享受美國《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和歐盟“武器除外的全面優惠安排”等關于非洲產品免關稅、免配額的政策,并承諾加入“東南非共同市場自貿區”(COMESA FTA),對周邊及美歐國家出口具有一定的便利。早在多年前,中國就與埃塞簽署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 “除了法律健全外,埃塞也被稱為非洲最為廉潔的國家。”龔芬妮女士曾留學美國,并在美國、日本等地經商,因為看好埃塞的投資機會,現在亞的斯亞貝巴專門從事投資咨詢工作。她以自己的所見所聞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她的朋友黃先生曾在國內開服裝廠,產品銷往歐洲。幾年前,他就敏銳地意識到做出口產品類的工廠遲早要轉移到用工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遲搬不如早搬,他在埃塞投資了一家專門制作出口服裝的加工廠,專做女童裝,所有的花邊、拉鏈、扣子之類的配件都要從中國進口。每次集裝箱拉到工廠,埃塞海關檢查人員都會把那些小配件一古腦兒地倒出來,檢查是否夾帶其他物品。有的檢查人員甚至野蠻掏箱,把幾種不同種類的配件混在一起,工廠還需要花幾倍的時間再把那些小玩意分開,實際上這樣的官員是為了索要錢財。 有一次,工廠加班加點趕一批外貿貨,又是那個檢查人員野蠻掏箱,黃先生好言相勸未果,于是當天連夜就寫出了一封長長的投訴信,第二天就呈送給海關關長。不但告了那個官員,而且直言不諱地揭開關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工廠生產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讓他意想不到的是,沒過多長時間,那個海關官員就被開除了,原因是多次從工廠受賄。黃先生的工廠還由于良好的信譽,授予進口貨物免開箱檢驗特批。
全力打造紡織服裝支柱產業 埃塞沒有時裝,只有民族服裝。當地的制衣廠除了一家生產男士西服襯衫外,其余的只能制作工作服和學生裝,或者是生產出口訂單服裝。據官方統計,目前,埃塞有60家服裝廠和15家紡織廠。 據劉耀中介紹,埃塞俄比亞的工業化還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工業制成品都依賴進口。當地街上像樣的服裝店較為罕見。街頭市場中不少都是從中國進口的廉價服裝,在這里能賣到3~4倍的價格,而那些有錢人則選擇去歐洲購物。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國,近年來埃塞政府在優先發展工業的同時,更是把紡織服裝業作為最重要的工業行業,制訂了一系列振興計劃來擴大出口、完善產業鏈,使該國的紡織服裝業得到快速發展。埃塞甚至有意將自己打造成世界服裝的下一個來源國。 埃塞紡織工業發展署公布的數據顯示,埃塞紡織品服裝在2013~2014財年(始于2013年7月8日)前三季度的出口額為8400萬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980萬美元。在過去的6年,埃塞紡織行業出口平均每年增長51%。另據WTO統計顯示,埃塞2013年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為6100萬美元,進口為4.8億美元。 埃塞紡織工業協會表示,在實施新五年“增長與轉型計劃”(GTP)階段,規劃興建8家工業園區來推動埃塞紡織服裝業的發展。 另據了解,埃塞盛產中短絨棉,但目前開發力度不夠,年產皮棉不到10萬噸,遠遠沒有發揮其資源稟賦。埃塞政府也對中國紡織代表團表示,非常愿意提供優惠的土地價格和投資條件,鼓勵中國紡織企業幫助埃塞開發其高達300萬公頃的棉花適宜種植區域。
人力成本是最大優勢 行走在亞的斯亞貝巴的街頭,讓劉耀中印象最深的是到處都是閑逛的埃塞人,他們大多沒有工作,顯得很悠閑。據他介紹,從走訪企業和工業園的實際情況看,當地招工非常容易。 埃塞政府的數據也顯示,埃塞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在9000多萬人口中,30歲以下的占70%以上,因此人口結構相當年輕。更值得一提的是,當地施行中小學義務教育,還有多所職業技術學校培養技術人才,數所大學還開設了紡織專業,良好的教育程度在非洲國家中并不多見。 據統計,普通勞動者的平均月工資只有300元人民幣左右,熟練技術人員約為500元、高級管理人員約為600—2500元、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人員約為600元,勞動力成本只有國際平均水平的20%。 除了人力成本低廉外,水電資源也是埃塞的一大優勢。埃塞水資源豐富,著名的尼羅河流經埃塞本土,由于國土高低落差較大,又為水利發電帶來了便利,水電資源優勢在非洲首屈一指。工業用水價格為1.5元/噸,工業用電僅為0.2元/度,很多電站都是中國企業建設的。今年,一個重量級的水電站復興大壩將開始運行,屆時發電能力將大幅提升,不僅可以滿足埃塞本國電力需求,同時計劃為周邊國家供電。 由于埃塞沒有冬天,一年四季日照充足,風能和太陽能也是良好的清潔能源。由中水電顧問集團承建的東非最大風電項目也已分批投入運行。此外,還有更多的中資企業正積極參與或投標埃塞電網改造項目。 在金融方面,劉耀中介紹,埃塞國家發展銀行可以為紡織投資項目提供利率不超過10%的優惠貸款。 中國在埃掀起工業園投資熱 據代表團了解,截至2015年1月,已經在埃塞建廠或處于籌備階段的外國企業共有2759家,中國公司占467家,是所有外來投資國中占比最大的國家。其中,涉及紡織、服裝業的中方投資企業有15家。 提到投資,不能不說到工業園建設,這是埃塞政府學習“中國發展模式”的舉措之一。由江蘇永元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的東方工業園是埃塞首家工業園,在促進雙邊貿易合作和企業“走出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去年5月,李克強總理專門參觀了該工業園,鼓勵園區要建成中埃分享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示范園區。 目前,整個園區已有包括紡織服裝在內的24家企業入駐,東方紡織有限公司專門生產阿拉伯頭巾及印花面料;悅晨紡織有限公司生產西裝里料;林德服裝有限公司生產牛仔褲;開普紡織生產西服面料。園內設有保稅庫、海關現場檢驗站、變電站、污水處理站等,并備有現成的1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李克強總理訪問此工業園后,在國內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前來招商部咨詢的投資商更是絡繹不絕。 去年5月,全球規模最大的亞麻紗制造商之一——浙江金達亞麻有限公司與埃塞政府簽訂了投資意向書。公司將在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建立一座紡織工業園,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埃塞俄比亞建立的第二個工業園。 談起投資埃塞的挑戰,劉耀中直言,埃塞產品配套能力不足。對于紡織企業來說,面料輔料都要從中國進口,海運周期長,并不適合對快速反應要求高的企業。此外,埃塞國內運輸都屬國有,效率低,物流成本相對較高。目前,中鐵二局已經開始動工修建從亞的斯亞貝巴到最近的港口國家吉布提的鐵路干線,這將是未來埃塞乃至東非腹地物資進出口的主要通道,也將大大提升埃塞制造業產品出口的效率。劉耀中提醒說,工人勞動效率還較低,所以如何高效地進行本地化車間管理至關重要。 “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機遇更大。”劉耀中透露,本次調研團中已經有紡織企業當即決定,投資埃塞。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