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紡】2015上半年麻紡行業經濟運行分析 |
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 /供稿
2015年1~5月,中國麻紡織行業經濟運行整體良好,含麻終端產品的出口快速增加,但也出現了投資不均衡的狀態。
主營業務收入增加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1~5月,全國287家規模以上麻紡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210.12億元,同比增長10.15%;而主營業務累計成本為185.15億元,同比增長10.50%;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1.05億元,同比增長18.49%。 與此同時,麻紡織主要大類產品生產有升有降。從統計局跟蹤的亞麻企業生產數據得知,上半年53家規模以上亞麻企業累計生產亞麻布(含亞麻≥55%)1.09億米,同比下降11.51%;42家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生產苧麻布 (含苧麻≥55%) 1.64億米,同比增長1.57%。
2015年1~5月份,規模以上麻紡織企業累計完成投資41.80億元,同比上升16.68%(見表1)。 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出麻紡織行業投資增速有所提升,主要是靠織造加工環節的投資體現,但紡前加工和紡紗環節的投資呈現顯著下降趨勢。這種不均衡投資將對麻紡織行業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對紡前設備相對落后的苧麻行業和黃麻行業。
據海關統計,2015年1~5月,全國麻紡織行業進出口累計總額11.90億美元,同比增長20.81%。 進口穩定增長,麻原料為主要進口力量 2015年1~5月,全國麻紡織行業累計進口總額3.87億美元,同比增長8.57%。麻原料、麻紗線、麻織物、麻制品累計進口金額分別為3.07、0.49、0.22、0.08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7.81%、14.14%、-11.19%、145.17% 其中,麻原料為主要進口產品,占進口總金額的79.33%,并一直保持穩定的增長趨勢。主要進口種類是亞麻和黃麻原料,亞麻原料累計進口數量為8.14萬噸,同比增長11.75%,累計進口金額2.03億美元,同比增長10.10%;黃麻原料累計進口數量為1.38萬噸,同比下降22.07%,累計進口金額857.43萬美元,同比下降9.88%。 以上可見,亞麻紡織企業生產加工形勢較好,對進口原料的需求逐年增加,而黃麻紡織加工行業受多方面影響逐步萎縮。
2015年1~5月,我國麻紡織行業累計出口總額8.03億美元,同比增長27.61%,出口鞏固發展。 麻紗線、麻織物累計出口數量同比增長分別為8.43%、22.17%,麻紗線、麻織物、麻制品出口金額同比增長分別為12.27%、39.87%、11.62%(見圖1)??梢?,不僅麻織物與麻紗線這兩大出口主要產品實現了平穩增長,而且麻制品在出口金額中的比重也快速上升,成為新興的主要出口拉動力量。 其中,亞麻紗線與苧麻紗線是麻紗線主要出口產品,都主要銷往印度和韓國,紗線企業應注意瞄準這兩個新興主流市場的需求變化,適時調整產品結構,增加企業效益。 亞麻織物與苧麻織物是麻織物主要出口產品,亞麻織物主要銷往孟加拉國和越南,苧麻織物主要銷往香港地區、韓國、孟加拉國和越南。分析認為,印度、孟加拉國和越南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日益凸顯,吸引了許多麻紡織服裝、家紡等終端加工企業進入,這是這些國家對我國麻紗線和麻織物需求穩定的主要原因。 麻制床上用品和麻制餐桌、盥洗及廚房用品是麻制品的主要出口產品。麻制床上用品累計出口金額為0.63億美元,主要銷往美國和韓國;麻制餐桌、盥洗及廚房用品累計出口0.62億美元,主要銷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 分析認為,美國和韓國等發達國家的人民相對重視保健衛生,對具有清涼透氣和抗菌環保等天然保健特性的麻制床上用品非常喜愛。東南亞沿海地區受溫暖潮濕的亞熱帶海洋氣候影響,比較熱衷于購買具有防霉防潮性能的麻制品。 含麻服裝出口持續增長 海關統計,2015年1~5月份,我國含麻服裝出口數量與出口金額持續快速增長,這得益于國際市場需求的增長和我國麻紡織時尚宣傳力度的加大。 含麻服裝服飾中以含30%亞麻的梭織女長褲和含8%亞麻的梭織女式上衣為主要出口品種,出口金額同比分別增加49.15%和210.81%。前者主要出口美國、英國和日本,后者急劇增長,主要出口越南、美國和日本。 近幾年來,我國含麻服裝服飾在全球最成熟、最重要的服裝消費市場美國和日本都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含麻女長褲。這兩個出口市場在經濟危機后逐步恢復。 從2012年下半年至2015年5月,越南和香港地區儼然成為含麻女式上衣的最主要市場,并有急劇增長趨勢。分析認為,越南和中國香港的亞熱帶氣候對涼爽透氣的含麻服裝服飾,尤其是女式上衣情有獨鐘。中國香港作為時尚之都,受近兩年亞麻時尚文化推廣的影響,掀起了一股“穿戴亞麻”的潮流。 后市預測
目前,原料萎縮、內需不足、設備落后、融資難、用工成本高等影響我國麻紡織行業運行的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現在不僅要及時向政府呼吁,出臺相應的政策以減輕企業負擔,而且要加強技術創新,開拓內需市場,創建品牌價值,調整產品結構,促進轉型升級,規避市場風險,適應新常態下的發展。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