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中國紡織規劃研究會會長李進才在2019 遼寧朝陽產業合作專題活動暨區域合作發展大會上的報告。
紡織工業是產業轉移的主要產業,國家對紡織產業轉移和區域合作高度重視。
早在201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就制定了《關于推進紡織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黨的“十九大”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去年,工信部組織有關方面對《產業轉移指導目錄(2012年本)》進行了修訂,形成了《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2018年本)》。首先,我向大家重點解讀一下《指導目錄》中紡織工業部分的內容和特點。
一是紡織工業涉及的區域范圍廣。《指導目錄》中有關紡織工業的條目以紡織為主,另外在新材料條目中也有高性能纖維及制品等相關內容。《指導目錄》重在突出指導性和方向性,綜合考慮了各地區產業基礎、特色優勢、勞動力等要素資源、區位交通、國際國內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確定了優先承接發展、不再承接以及引導逐步調整退出的產業目錄。承接地細化到了地區(市、州、盟)層級,便于產業轉移各方獲取更加精準的信息參考。紡織工業產業鏈的長、產業環節多、細分領域廣,也是各地區工業化發展進程中選擇的主要產業之一?!吨笇夸洝分屑徔椆I、新材料中紡織相關內容分別涉及到全國217個和54個地區(市、州、盟),占全國地級行政區的60%多。四分之三以上為中西部和東北的地市。
二是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紡織工業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地區。重點是要結合各地區特色和基礎條件,發揮特色優勢促進差異化發展,有序承接產業轉移,提升產業發展層級。依托特色原料資源、民族文化、特色傳統產品和工藝,堅持做精做優,發展特色紡織。如四川、廣西等地區的絲綢紡織產業,青海、寧夏、內蒙古等地區的毛紡織、羊絨紡織、手工地毯等產業。西南地區大力發展少數民族紡織傳統工藝和旅游紡織品。以及部分地區發揮民間手工藝、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河南、江西、四川等地區還依托區位、勞動力資源等優勢,積極承接相關服裝、家紡制造業。東北地區繼續推動亞麻和漢麻等特色產業發展,吉林省的職業裝、襪業等產業,遼寧省的泳裝、運動戶外服裝、休閑服、羽絨服、職業裝等品牌服裝服飾等都是優先承接的特色優勢產業。
三是東部地區重點是要著力加強創新驅動發揮引領發展的重要作用。特別是江蘇和浙江的長三角區域、廣東省的珠三角區域、山東省東部區域、福建省的泉州、長樂等地區是紡織工業最發達和最集中的地區,要瞄準全球紡織產業價值鏈中高端,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技術研發、時尚創意、品牌營銷、高端制造及相關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大力推廣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和綠色制造,增強行業文化軟實力和時尚影響力,加快實現綠色轉型的方向和要求。
四是鼓勵依托區域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構建以服裝、家紡、產業用終端產品為重點的新型工業化基地和流通、展示中心。隨著“一帶一路”深入發展,向西開放的潛力也在逐步發揮,依托對外開放合作條件,積極發展外向型紡織服裝,提升發展水平,拓展國際化開放發展的空間。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緊緊圍繞就業導向,大力發展服裝、家紡、針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建設優質棉紗棉布基地。
此外,《指導目錄》新材料條目中的高性能纖維及制品盡管也有幾十個地市列為優先承接的產業,但由于這類產業對技術、人才、產業基礎等的要求更高,相關地區在實際發展中要統籌考慮相關保障條件,扎實推進。
《指導目錄》中列入引導不再承接和引導逐步調整退出的紡織產業內容方面,主要一是北京等一線城市根據城市功能定位,不再承接紡織服裝等加工制造業。二是北京、鄭州、成都、咸寧、河北的廊坊和保定京冀交界地區逐步退出印染環節。這些都是基于這些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與主體功能區定位提出的。
總的來說,《指導目錄》從區域總體布局上為行業發展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導,可以作為各地區和企業開展招商引資、對接合作、產業轉移的指導書、參考書。有利于更好地突出重點和特色,實現差異化、特色化、協調發展;有利于深化各區域之間的產業協作,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新機制,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體系。
紡織工業區域協調發展,對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區域經濟民生發展水平,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紡織工業始終保持著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的基礎性地位,是就業、創業、富民、強國的重要產業。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就業人數占工業10%,行業出口創匯額占全國57%,全國百強縣域經濟中多數是以紡織為主業發展起來的。紡織工業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全產業鏈閉環創新能力的工業部門,始終保持巨大的創新活力。從原料供應、設計研發,到紡織染加工、三大終端制造、運營零售,中國紡織工業形成了全球體量最大、最完備的產業體系,是世界紡織產業平穩運行的重要主體。2018年,中國纖維加工量達5460萬噸,占全球纖維加工總量的51.3%,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影響力持續增強。行業模式創新也快速發展,個性定制、共享經濟等新業態大量涌現。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國設計師開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元素和設計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一是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探索形成了多種區域合作形式。2005年左右以來,多層次的紡織產業轉移一直在持續推進著。一方面是東部沿海地區紡織工業由向中西部地區持續轉移,特別是那些發展基礎較好、勞動力資源豐富、要素成本較低的周邊省份地區承接轉移的優勢相對明顯。另一方面,省內產業轉移也在發生,如蘇南向蘇北地區的轉移,珠三角地區向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轉移等,也往往成為企業的首選。同時,國際轉移近年來呈現加速態勢。既有向東南亞、南亞、中亞以及非洲等地區產能轉移,也有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通過并購和投資來掌控紡織產業鏈兩端的原料、設計研發、品牌和市場渠道資源。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對促進產業轉移和區域合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2014年支持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促進就業政策實施以來,一大批紡織服裝龍頭骨干企業在疆投資,產業整體發展的態勢基本形成,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升,園區等基礎設施條件大大改善,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實施下,江蘇省和遼寧省的對口合作也在不斷深化,在產業對接、園區共建、科技創新、干部培訓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政府牽頭、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寬領域合作體系日漸完善。四川宜賓的屏山是國家級貧困縣和國家重點工程向家壩水電站庫區移民大縣。屏山浙川紡織產業扶貧協作示范園由浙、川兩省,嘉興、宜賓兩市,海鹽、屏山兩縣共同打造?!吧胶f作”著力做到了4個協同:協同產業發展規劃,協同政策洼地打造,協同精準招商,協同管理服務。
陜西省西鄉縣總人口41萬,長年在外務工10多萬人,在家無業3.9萬多人,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西鄉縣搶抓蘇陜扶貧協作機遇,積極主動加強與南通啟東市對口交流協作,以服裝產業為重點,編制《西鄉縣服裝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兩地產業合作定位,深入推進兩地產業合作,取得明顯成效。圍繞服裝產業,南通駐漢工作組積極幫助招商引資,通過動員自己朋友、召開服裝招商會、上門叩門招商等形式,精心挑選投資實力強、生產規模大、帶動就業多、稅收貢獻大的服裝企業到西鄉投資。2020年前,將形成年銷售20億元、年稅收1億元的服裝產業規模,帶動就業1萬人、穩定就業脫貧2000人。
二是引導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讓“飛雁”變“歸雁”,為家鄉發展貢獻更大力量,也是一種頗具特色和優勢的形式。四川省南溪縣把廣東佛山、汕頭作為重點招商引資目標區域,主打川商返鄉投資。目前已開工建設的“中國西部輕紡科技產業園”,先期入駐的16戶高檔內衣生產企業,近期將建成投產。江西省于都縣長期在外務工人員逾40萬人,其中從事紡織服飾行業的逾20萬人。經過多年的打拼,他們當中已有不少人成為實力雄厚的企業老板和商人。為推動務工所在地經濟發展和促進家鄉與務工地的各種交流合作,發揮著重要作用。縣委、縣政府明確將紡織服裝產業定位為首位產業來謀劃和發展,著力打造“一園三區”,提升園區平臺承載力和集聚力,斥資5億多元建設于都服裝學校,為企業提供人才“點單式”服務,實現企業與人才的無縫對接。多部門聯動,全程跟蹤,為企業提供“店小二”服務,切實解決好返鄉就業創業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就醫、子女就學等一系列實際問題。2016-2018三年間,于都共簽約紡織服裝產業項目129個,簽約金額179億元,引進自主品牌200多個。贏家、寶姿、日播、翡儷文德、廣州匯美等十余家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落戶。
三是紡織產業轉移和區域合作,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紡織工業作為“產業扶貧”的主要產業之一,通過產業在貧困地區落地生根發展,各地在實踐中探索和發展出“園區+衛星工廠”、村鎮園區、巧媳婦工程等形式,把就業崗位送到了家門口,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有的在東部地區打工者,抓住家鄉產業發展的機遇,回鄉創業,實現了“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產業扶貧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 寶聯勇久公司充分利用服裝產業自身特點,探索總結出了適用于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龍城模式朝陽經驗”。即“政府支持+龍頭企業帶動+農村合作社+貧困戶”的工業化產業扶貧模式,走出一條黨建引領、產業扶貧、治本脫貧,集體增收的新路子。寶聯勇久已經建設47家助力扶貧的村鎮工廠,安置就業及輔助就業近1700多人,培訓貧困人口1500多人次,人均年收入達3萬余元,拉動貧困人口脫貧近600人。并通過盤活鄉村閑置資產,解決貧困人口就業的同時,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目前,紡織工業進入了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盡管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但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格局沒有變,紡織工業的發展韌勁和創新能力持續增強,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紡織工業區域協調發展需要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統籌協調系統推進區域紡織產業的發展。針對紡織工業的區域協調和高質量發展,我主要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堅持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全面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統籌考慮發展基礎、階段、潛力等因素,推動經濟發展由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政府部門要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首要任務,為企業投資經營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配套完備的設施、共享便捷的資源。企業作為產業發展和轉移的主體,要積極開展技術升級改造,提升產品開發能力,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維護生態安全,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二是要重視發展規劃引導作用。加強研究、科學規劃、持續推進,一張藍圖干到底,避免朝令夕改,一任領導一個想法,過于頻繁改變。加強各種政策、規劃之間的統籌協調,把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精準扶貧、教育培訓、人才引進、城鎮化建設、環境保護等相關政策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加強產業園區等發展載體規劃建設,有效配置資源,統籌生產、生活、商貿、辦公、公用設施等功能建設和發展。
三是要加強多層次的人力資源保障。以農村轉移勞動力、“兩后生”(指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等勞動力資源為重點,加強勞動預備培訓、就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提升培訓等專項培訓,全面提升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把人力資源的數量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需要的現實優勢。加強紡織服裝企業技能型人才、中高級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培養和引進。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紡織企業與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的共建合作,通過定向培養、訂單培訓等方式,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緊密對接。發揮對口支援協作省份的作用,搭建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優秀企業及經營管理人員交流的平臺。發揮行業、龍頭企業和培訓機構作用,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雙創”,打造更寬更扎實的就業平臺。完善激勵制度,強化服務保障,營造公平公正環境,打造干事創業平臺,不斷創造和優化拴心留人條件,讓各類人才安心安身安業。
四是要用開放的胸懷,持續深化各區域之間的產業協作。把東中西和東北四大板塊產業布局與國家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大灣區建設等重大區域戰略結合,以發揮地區比較優勢為基礎,合理引導不同區域板塊間的產業協同,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新機制,推動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區域聯動、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和產業生態系統。深化東中西各區域之間的產業協作,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新機制,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聯動性、整體性。地區之間探討通過“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建立稅收、GDP等利益分享機制,推進產業轉移合作。發揮好地區間的對口合作和支援作用,實施產業精準扶貧,加大產業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支持力度。
五是要充分發揮好行業協會作用,服務行業企業和政府部門。發揮行業智庫作用,針對紡織工業在產業轉移中的難點和熱點以問題以及趨勢性、規律性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及時反映行業訴求,提出對策建議。利用協會的資源和渠道優勢,開展區域紡織服裝產業對接合作等方面的活動。創新服務手段和模式,使產業轉移工作取得更大的實效。構建和完善專業化、高水平、有實效的公共服務平臺,著重面向中小企業,提供政策、信息、培訓、技術、宣傳推廣等公共服務功能。推進服務功能專業化、網絡化,強化公共服務體系的實效性,提升公共服務平臺水平。
推進產業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是根本、創新是動力、合作是大勢、園區是載體、服務是保障。實現各區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題中之義,也是紡織工業區域協調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我們要大力弘揚和踐行新時代的紡織行業精神,不忘產業報國初心、牢記強國富民使命,擁抱開放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共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