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知名高校教授現場授課,學員體驗紡織產業鏈魅力 |
本刊記者-默影 8月10~11日,第五期全國紡織復合人才培養工程高級培訓班學員在北京服裝學院進行了一場紡織“追根溯源”之旅。 在連續兩天的高密度課程中,高訓班學員們跟著老師們精彩的講述,回歸對紡織的基本認識,再理脈絡,站在上下游產業鏈的角度,重新思考了企業的行業角色及發展定位。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教授王越平的第一堂課從紡織行業產業鏈的分析入手,從宏觀到微觀對紡織品的結構與組成、紡織品分類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情況及面料樣品進行了詳細講解。她提出,當前企業的面料開發需要以終端產品為導向才更具價值,可以考慮以服裝品牌引導面料開發;以生活方式驅動面料開發;以新理念引導面料開發;以新技術支持面料開發;以藝術審美主宰面料開發;以文化引領面料開發,從而做出有靈魂、有精神內涵的面料設計。 她希望學員們從全產業鏈的角度思考企業發展前景與定位,充分挖掘自身優勢,構建纖維品牌、面料品牌、服裝品牌間良好的關系,實現穩定高效發展。 王越平的第二堂課以機織物的加工和新技術為核心,重點講述了機織及機織產品的優劣勢、機織工藝的生產流程、各類織造設備及特點、產業用紡織品及織造、機織新工藝及新技術等內容。 在談到機織新工藝時,王越平提出了幾點發展方向:去除上漿工藝、適應高支、高密織物織造;適應多種材料織造;滿足特殊織物結構;提花裝置朝著高速、多針數和無通絲方向發展;設備自動化與智能化趨勢明顯。 王越平提出的針織工藝沖擊下機織如何定位、如何利用現有裝備進行多元化、個性化產品的開發等問題,引發了學員們廣泛的思考,有學員在課后表示,接下來將踏下心來,重點研發新的產品,為企業發展尋找更好支點。 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教授謝春萍對環錠紡、緊密紡、集聚紡、賽絡紡、賽絡菲爾紡、轉杯紡、渦流紡等不同紡紗形式的成紗原理、紗線特性及應用等內容同高訓班學員進行了耐心講解,并通過動圖及視頻形式讓學員快速了解了紡紗運動結構。 在談到紡紗工程學科發展現狀與趨勢時,謝春萍和學員們分享了ITMA2019上紡紗技術的最新進展:西班牙巴塞羅那卓斯特公司推出的超長氣圈細紗機被稱為200年以來最大的技術突破;立達公司推出的細紗機頭機器人為無人工廠概念提供了可能;村田之外的卓郎和朗維推出渦流紡設備可能代表著紡紗產業的又一重要方向。 同時謝春萍還結合具體設備企業案例,對紡紗工程發展現狀進行了梳理。她提到,當前紡紗行業,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步伐加快;紡紗技術和裝備水平大幅提升;紡紗工藝技術創新不斷涌現;紡紗信息化建設加速。其中主要進展體現在紡紗生產的連續化、高速化、自動化智能化在線監控、優質化紗線技術開發、高效梳理技術、高校精梳技術等方面。 謝春萍從大環境、產品研發、裝備水平、連續化、信息化管理、檢測監控、協同創新等角度分析了紡紗工程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呼吁企業從自身入手,重視解決,得到了培訓班學員的高度認同。 此外,謝春萍還對紡紗工程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紡織工程學科教授、博導李毓陵從服裝機織物、裝飾用織物、產業用機織物等市場上不同應用領域、不同纖維材料的紡織品入手,結合大量紡織品樣本對機織物結構特征進行了系統講解。 培訓班學員在李毓陵的講解中重溫了紡織品組織的多種表示方法和常見的組織結構及特點。如,平紋組織、斜紋組織、緞紋組織、條格組織、縐組織、透孔組織、小提花組織等等。 李毓陵呼吁行業企業能夠有更多的面料設計者,可以有目的地進行面料開發,提早考慮研發出的面料適應于哪種領域甚至哪類服裝,如此才能充分挖掘面料價值,對企業市場拓展也有意義。 此外,本期培訓班還專門為學員提供了寶貴的交流時間,學員們積極對企業主營業務及特色產品進行了介紹,交流活動由培訓班組織委員胡娜主持。本期學員來自纖維、紡紗、織造、染料助劑、紡機等多個不同的領域,高效的學習及充分的交流讓大家打破固有思維,站在紡織產業鏈上下游的角度更深度去思考企業發展,而同學們在培訓班里打下的堅固的感情基礎也為日后跨領域的合作交流埋下了伏筆。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