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精英相聚濱城 共話紡織非遺與品牌共融 |
9月7日,紡織非遺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大連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非遺與品牌共融”,旨在通過紡織非遺品牌展示、研討交流,探討紡織非遺創新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徑。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會長王翀,大連市服裝紡織協會會長劉向陽,吉林省服裝設計師協會執行會長劉克力,山西省服裝協會副會長、世界服裝鞋帽網董事長任維杰,山西省服裝協會秘書長梁君威,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服裝學院院長韓靜、副院長張躍,大連藝術學院服裝學院院長張志宇、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曾慧等嘉賓,以及紡織非遺文創品牌負責人和媒體代表出席了此次會議。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負責人陸茵擔任主持。 大連市服裝紡織協會會長劉向陽在致辭中表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聯辦舉辦此次活動,目的是發掘傳統文化內涵與市場價值,檢驗市場反應,把握傳統工藝形成內涵,完善產品文化屬性,為打造中國民族品牌,堅定民族文化自信,邁出堅實的一步。希望傳承人不再閉門造車,非遺產品進入大眾視野,實現非遺產品的人文價值與商業價值創新結合,切實有效推進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斑|寧有很多少數民族,他們具有深厚的傳統服飾文化和技藝,下一步將進行重點挖掘,希望推出遼寧涉及非遺的制造品牌。” 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會長王翀表示,遼寧紡織服裝產業正在著力打造三個方面的工作——區域品牌建設、產品品牌建設和制造業品牌建設。目前遼寧紡織服裝在品質上具備一定優勢,也推出了古風紫裳等與非遺結合的品牌,未來在品牌與非遺共融上要進行更多創新,擴大非遺“朋友圈”。 大連藝術學院服裝學院院長張志宇作為專家代表發言,目前該校正在大力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課程、進專業,他認為,品牌對于非遺應進行活態應用,以符號學的基因提取元素進行創新設計,才能實現非遺和品牌的共榮共生。 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教授曾慧,從事滿族服飾文化調研已有20年。她認為,中國的非遺目前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區域推廣應形成非遺的拳頭品牌,比如滿族刺繡應用,需要政府層面和協會層面整體布局;其次是挖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選擇適合用于產品創新發展的非遺項目進行著力開發。 吉林省服裝設計師協會執行會長劉克力作為行業協會代表發言時表示,目前非遺在品牌的應用中存在傳承鏈脆弱,缺乏保護意識等問題,需要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產品創新進行提升,創造性轉發和創新發展非常重要。 其后,內蒙古科右中旗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推進組組長白晶瑩、丹東唐人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杜綱、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主任李文連、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銷售助理居俐、新賓滿族自治縣興京旗袍文化有限公司池源、長春樹信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杰、湘西靜靜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騰靜蓉作為參展企業代表在現場分別進行了分享。 與會代表們在滿族刺繡、藍印花布、苗族文化等非遺與品牌結合方面都有著一定的探索和實踐,他們結合自身品牌發展紛紛表示,中國紡織服裝非遺傳承還需要進行大力的推廣、傳播和教育,同時面臨著人才斷層等問題,需要與院校合作,從實踐入手。非遺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藝術,將藝術變成產品,產品變成商品,對接市場,才能更加有生命力?,F在非遺與品牌結合存在以手工坊為主、“天花板”比較低、渠道受限等問題,需要得到更多年輕消費者的認同。這就需要在品類、色彩、設計等方面進行不斷創新,設計出符合當代消費者生活的優質產品。同時,通過文創產品開發,線上電商平臺、線下文化活動進行不斷的市場教育,推廣紡織非遺文化,通過量的積累進行品牌提升。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作會議總結發言時談道:“我們對待非遺應該是一種尊重的態度,紡織類非遺同樣具有多樣性。社會經濟越發展,取決于消費者的文化選擇。同時,行業轉型升級中文化的力量非常重要,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彼J為,非遺在行業的發展有三條主線:一是建設、健全紡織非遺的傳承鏈條,需要傳承人、制造商、品牌商、渠道商等產業鏈各個環節介入并打通,通過共同的責任、使命擔當,同時也需要技術、利益方面的銜接,以及行業協會的穿針引線,搭建平臺;二是要著力培養紡織非遺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這也是目前最大的難題,也是關鍵。供給側只有與需求側鏈接起來,把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相統一,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紡織類非遺在區域分布上70%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因此需要重點支持少數民族非遺發展,助力扶貧、鄉村振興和民族團結。 同時,此次共有古風紫裳、興京滿繡、挑花娘子&紡大染語、仲一、麻衣、黑嘴鷗、璽贏、金玉蘭、禮美、匯德軒、沃爾墩、樹、梧桐繡莊、MH Moe、元新藍、侃侃KANKAN、古唐東韻、上久楷參加了中國(大連)紡織非遺文創品牌特別展。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會長王翀為這18家企業頒發了證書。 據介紹,此次參展的品牌來自全國7個省、市、自治區,囊括了滿族、羌族、朝鮮族、彝族、蒙古族、苗族、漢族等民族特色非遺創新產品400余件,涉及紡、染、織、繡、印、服裝服飾非遺項目和傳統工藝。展品從觀賞體驗到文化傳承、從促進就業到非遺扶貧、從綠色環保到古法染色、從傳統設計到現代創意,多維度視角表現了紡織非遺與品牌的粘性和共融,高度凝練了民族情懷和文化內涵。展會期間,各參展品牌還參加了國內外采購商與參展企業對接會,引起了高度關注。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