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卡脖子”難題, “紡織之光”回訪兩科技獲獎項目 |
7月29-30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理事長葉志民,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理事瞿靜等一行先后回訪考察曾經榮獲“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項目應用單位浙江日發紡機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日發紡機)、“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項目完成單位海寧市栩通新技術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寧栩通)。 項目名稱:針織數字化車間智能生產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
所獲榮譽:“紡織之光”2019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完成單位:浙江理工大學、江南大學、浙江恒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泉州佰源機械科技有限公司
該科技成果又經深入研究,以“高性能無縫緯編智能裝備創制及產業化”項目申報,并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浙江日發紡機技術有限公司為該項目產業化的應用單位。
日發紡機成立于2002年,是國內知名的紡織設備專業生產企業,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葉志民、瞿靜在日發紡機董事長何旭平、總經理呂永法,浙江理工大學教授彭來湖等陪同下參觀了日發紡機技術有限公司工廠,并聽取針織數字化車間智能生產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項目介紹。
據何旭平介紹,隨著用人招工問題的日益凸顯,離散型自動化設備形成的信息孤島化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針織企業的生產需求,針織生產車間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成為必然趨勢。但現有針織機械數控系統自感知能力存在不足,網絡接口與通信協議類型繁多,MES管理系統功能簡單,難以實現針織機械智能化控制、車間設備組網管控、生產過程信息化管理,制約了針織生產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
項目主要針對針織數字化車間智能生產關鍵技術進行研究。開發通用性針織智能控制系統平臺,研發針織機械典型執行器件的智能驅動器;設計基于云服務的針織數字化車間信息管理系統平臺,開發車間數據采集服務器軟件和終端應用軟件;研究基于OPC UA規范的針織機械信息化模型構建技術,開發信息模型解析和編譯器;制訂適應橫機、圓緯機、經編機三大類針織設備聯網要求的“針織機械聯網通信規范”系列標準及《橫機數控系統FZ/T 97025-2011》、《針織圓緯機數控系統通用技術規范FZ/T99020-2018》等兩項智能控制系統行業標準,將數字化車間聯網通信協議和智能控制技術標準化。
項目成果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授權發明專利16件,實用新型專利19件、軟件著作權9件,發表學術論文37篇,制訂行業標準8項。針織數字化車間實現針織設備智能化控制以及車間設備、產品、人員、訂單的協同管理,減少了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與產品附加值,已在常熟國盛、晉江智創、福建源達等知名紡織企業應用。
在座談中,項目第一完成人、浙江理工大學教授胡旭東說,獲得“紡織之光”科技獎后,我們在第二年又獲得了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進步二等獎。從技術上講,這是不斷積累、不斷調整機械工藝的過程。目前新的技術層出不窮,控制系統的介入,對傳統設備的提升很大。
瞿靜認為,該項目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國產紡織裝備的可靠性、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程度,促進了國產針織智能化裝備產業化發展。
葉志民提出,在產品上,制作出爆款很容易被競爭單位跟上,需要不斷推新。同樣作為設備制造商,要先從實現產品設計需求出發,不斷進行完善改造,明確設備制造改進的方向。中國向紡織強國邁進,不能一味追隨國外的市場規則,而是成為市場的引領者。
葉志民向浙江理工大學教授胡旭東贈送《錢之光傳》
項目名稱:高速經編機槽針的研發生產和應用
所獲榮譽:“紡織之光”202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完成單位:東華大學、義烏云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佛洛德針業有限公司、海寧市栩通新材料有限公司
海寧栩通位于中國浙江海寧經編之都馬橋經編園區。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集生產研發銷售于一體的經編針織面料企業。
海寧市栩通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益森與東華大學教授朱世根、白云峰、董威威陪同葉志民、瞿靜一行參觀海寧市栩通新材料有限公司工廠,并對2020年紡織之光科技獎一等獎——高速經編機槽針的研發生產和應用項目進行介紹。
高端槽針屬于行業重大需求器材專件。以前,針織生產用針,一直由德國格羅茨公司獨家壟斷,企業經常面臨斷供遲供、停機停產的嚴峻局面,生產完全受制于人,隨時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該項目突破了精細槽針制造難度的極限,成功開發出可替代格羅茨公司的槽針,使我國經編生產擺脫了核心零件斷供的威脅。
高端槽針的高難度主要體現在:第一,槽針必須具備多性能協同配合。但由于槽針精密細薄、微量的表面性能變化都會被極度放大。第二,槽針表面質量要求很高。但織針尺寸微小、結構復雜、形狀不規則,難以進行后續的切削和光整加工。第三,經編生產時需要數千枚槽針按相同的步調工作,槽針必須具有高度的尺寸一致性。然而,細薄復雜的槽針很容易變形,加上生產流程長、工序多達30多道,很容易產生誤差累積。
潘益森介紹說,槽針結構精細,要求很高,制造難度極大。為獲取利潤,國外對織針生產技術采取高度保密措施,國內根本不可能通過引進方式解決高端織針問題。唯一的途徑是自主研發。
項目第一完成人、東華大學教授朱世根說,2013年開始實際裝機試用。2014年開始穩定生產和推廣。自主研發的槽針已在德國卡爾?邁耶設備和各種國產設備上穩定應用,為經編企業節約成本20億元。
瞿靜表示,從行業角度,這項技術解決了行業的“卡脖子”難題,打破了國外壟斷,實現了國產替代。
葉志民強調,該項目的突破與紡織“十四五”發展規劃契合,符合行業發展趨勢,是產學研的融合優秀案例,從研發到推廣有著很好的合作機制。學校有些好的創新想法,應更多與產業結合。面對紡織行業被“卡脖子”的風險,需未雨綢繆、久久為功。
葉志民向海寧市栩通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益森贈送《錢之光傳》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