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哲:穩中求進,守正創新,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
在12月24日召開的中國紡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四屆六次理事會暨四屆十次常務理事擴大視頻會議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以“穩中求進 守正創新 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為主題發表講話?!都徔椃b周刊》特將講話原文刊發于此,以饗讀者。 穩中求進 守正創新 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中國紡聯四屆六次理事會 暨四屆十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工作報告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孫瑞哲 2021年12月24日 今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我們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偉大成就偉大實踐催人奮進,偉大歷程偉大經驗定向明心。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系統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貫通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為我們邁向新時代、啟航新征程提供了重要遵循,為我們增強歷史自覺、把握歷史主動做出了重要指引,為我們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設立了重要參照。 接續奮進新征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構建生產、生活、生態之美相融共生、價值共享的社會發展形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穩步推進共同富裕。這是我們要堅持的大目標。 接續奮進新征程,要堅持開放與自主,平衡發展與安全,保障資源要素高效暢通,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們要構建的大格局。 接續奮進新征程,要堅持新發展理念,保持穩中有進,破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這是我們要踐行的大方向。 大目標、大格局、大方向統一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相互貫通的戰略總體。在新歷史征程中建功立業,我們需要在整個大框架下,深入總結、深入分析,尋找發展路徑、落實行動方案。 一、2021年行業工作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新征程、新起點,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的復雜局面,中國紡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將黨史學習教育貫穿行業服務工作始終。在黨建引領下,組織機構建設持續完善,產業協同與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各項工作卓有成效,有力推進了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戰略引領,推動產業發展綱要的形成、細化與落實 開展調研統計,把脈行業發展。深入重點企業、集群和專業市場,跟蹤調研產業運行情況,向有關部門及時反饋行業訴求。進入新疆、廣西、貴州等中西部地區,為當地產業發展提出了科學有效的發展建議。以調研工作為依托,不斷完善對行業重點數據的監測統計,反映行業運行狀況、市場輿情及商務信息,為政府決策、企業運營、產業研究提供支持。 注重產業研究,提升服務質量。強化系統研究,圍繞科技創新、工業文化、綠色發展、集群建設等重點領域開展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在支持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的形成與細化。《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及科技、時尚、綠色發展指導意見》以及各細分行業的“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相繼發布。以綱要為指引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中國紡聯與中央有關政府部門、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主要金融機構等就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進行了深入溝通,并得到了積極反饋。各省市自治區主要領導及中央有關部門領導紛紛作出批示并回函中國紡聯,許多地區對 “十四五”期間紡織行業發展給予了重點關注。比如廣西將落實好廣西與中國紡聯戰略合作備忘錄,承接東部紡織產業轉移,推動紡織業補鏈強鏈延鏈,重點推進一批特色紡織產業園建設;黑龍江省將充分依托其原料資源等比較優勢,推動產業升級、承接產業轉移;貴州省將以恒力項目為牽引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并將著力發展貴州苗繡、蠟染等非遺文化;重慶市將以品牌建設為重點,加快培育“渝派服裝(或女裝)”區域品牌、服裝產業園和一批重點服裝品牌企業;陜西省依據《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制訂《陜西省“十四五”紡織工業發展規劃》等。 抓住關鍵問題,形成行業聲音。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紡聯協助紡織行業代表委員形成提案,內容涉及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擴大新疆棉及其制品的消費市場、發展生物可降解材料、保障產業原料供給、支持行業綠色發展、強化產業用紡織品國際競爭新優勢、引導行業數字化發展、加快核心時尚平臺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動行業專業市場優化升級等重點領域,代表行業為政府決策建真言、謀良策、出實招。 (二)夯實基礎能力,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提升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開展行業科技服務工作,不斷提升產業創新能力。通過舉辦學術會議、技術論壇等活動,加大對基礎創新的引導,促進產業技術的轉化與推廣。繼續開展傳統標準體系建設,不斷強化在數字、綠色等新領域的標準話語權。持續完善創新生態,不斷加強行業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圍繞知識產權保護開展了系列活動,舉辦了中國時尚產業知識產權大會等。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持續得到社會各界和中國紡聯成員單位支持,其中安莉芳品牌創始人鄭敏泰先生進一步捐贈900萬元,其個人捐贈總額已達2000萬元,基金規模的擴大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紡聯支持行業科技教育事業的能力。 提升行業文化創意能力。以《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為指導,加快推動工業文化與產業的融合發展。深化工業文化基礎研究,開展了《紡織工業文化與紡織工業現代產業融合培育模式研究》等課題。充分挖掘文化要素對行業品質提升、品牌建設的潛力,提升產業競爭力。研究發布全產業鏈的流行趨勢,引導產品開發;加快培育國潮品牌和自主品牌,利用中國品牌發展國際論壇等國家級品牌活動推動行業品牌建設。編制《“十四五”紡織非遺工作指導意見》,強化紡織類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提升行業文化軟實力。中國國際時裝周等活動的專業性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提升人才培養能力。高層次、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是行業創新的基礎。協會積極推進行業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改革和相關標準修訂。不斷完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行業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的輸出能力不斷增強。組織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時尚設計大賽、職業技能大賽選拔人才。開展紡織學術大獎、桑麻學者等評選工作,表彰高端人才。在人社部和各地方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的支持下,紡織行業勞模評選工作已基本完成。 (三)完善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以效率為核心,推動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通過搭平臺、樹典范,系統推進行業兩化融合工作。引導企業發展智能制造,打造智慧供應鏈,舉辦了中國紡織行業兩化融合大會等活動。穩步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示范項目等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進程不斷加快。以時尚產業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中心、數字時尚(服裝)產業大腦等平臺為依托,AI等技術在時尚研究中的應用已見成效。 以質量為核心,加強市場主體培育和保障。依托各專業協會、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精準化、專業化服務,提升企業能力、化解企業難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幫扶力度,開展行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入庫申報工作,支持中小企業做專做精。不斷推動行業優秀企業與資本對接,引導龍頭骨干企業上市、再融資、兼并重組。 (四)堅持協同發展,推動產業綱要與區域發展對接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區域協同發展。通過舉辦行業會議、大型展會、時尚周等活動,推動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與各地區發展戰略對接。依托東部地區創新資源集聚優勢,不斷強化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和時尚小鎮建設,助力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以項目對接為載體,引導中西部、東北部省份根據資源稟賦承接產業轉移。組織了行業百強企業八桂行等一系列區域交流對接活動。 深化產業集群服務,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引導不同區域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特色集群。以邊疆民族地區為重點,發掘貴州苗繡等民族文化、非遺文化的時代價值。充分發揮行業創富產業作用,助力縣域經濟和農村市場發展,推動共同富裕。 (五)激發市場潛力,暢通產業內外循環 以內需體系構建為重點,提高行業資源匹配效率??朔咔橛绊懀晒εe辦了春秋兩季紡織聯展、國際紡機展、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展等行業重量級展會。一系列特色展會、區域展會的舉辦有效帶動了地方經濟與產業發展。深化產品開發服務,滿足消費升級要求。引導行業培育內容電商、跨境電商等新業態,舉辦了中國服裝品牌直播日等活動。積極推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交流合作,組織了絲路柯橋·布滿全球等對接活動。加強專業市場的培育與服務工作,不斷提升市場的規模與能級。通過開展主題研討、商貿洽談等活動,有效推進了內外市場的互聯互通。 以開放型經濟為方向,做好行業對外服務工作。加強行業外交,充分利用國際紡聯、世界布商大會等平臺發出行業聲音,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圍繞新疆棉花問題,發表了堅定支持新疆棉紡產業發展的聲明,并在政策層面、國際層面積極反映行業訴求,維護行業正當利益。圍繞全球化生產,科學引導產業的開放合作和多元布局,舉辦了中國紡織業“一帶一路”大會等活動。 (六)聚焦雙碳目標,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 穩步推進行業低碳轉型。立足產業實際,科學引導產業有序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發布了《紡織行業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框架方案》,啟動了“30·60中國時尚品牌氣候創新碳中和加速計劃”,一批領軍企業和千億級產業集群宣布加入并發布碳中和愿景。以產品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為基礎,開展碳核算方法、減排路線圖等方面的研究與推廣。不斷強化綠色纖維技術、綠色制造技術的篩選、試點、推廣工作,完善綠色標準體系。進一步構建廢舊紡織品服裝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實施舊衣零拋棄校園行動計劃。 持續深化行業社會責任建設。以人本責任、環境責任、市場責任為內容,社會責任建設的工具方法更加完善,適用主體與領域不斷延展,有效支撐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也在不斷深化,參與聯合國“跨國公司及其他工商企業與人權”法律文書政府間工作組會議、“聯合國工商業與人權論壇”等活動,相關工作得到有關部門的肯定與表揚,為行業贏得了尊重與認同。 (七)2021年行業穩中有進,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盡管有新冠疫情沖擊、原料價格波動、貨運價格高漲、部分地區限電限產等因素影響,行業表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活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截至11月,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7.9個百分點,紡織產業鏈絕大部分環節工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長絲織造、家用紡織品及紡織機械行業同比增速超過10%,紡織產業綜合實力持續提高。行業的發展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落實“六穩”、“六?!比蝿?,做出了建設性貢獻。 行業為穩定經濟增長做出積極貢獻。面對疫情沖擊,紡織行業是率先恢復生產并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1~10月,全國3.4萬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1338.6億元,同比增長14.2%。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982.7億元,同比增長29.7%,呈現較高的增長態勢。1~10月,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8%,較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企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行業企業在綠色轉型、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領域可圈可點。行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升。2021年至少9家涉及紡織領域的企業進入《財富》世界500強。中小企業實現平穩發展。已有124家紡織相關企業進入工信部前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工信部第六批單項冠軍遴選工作中,紡織行業有35家企業獲得單項冠軍企業,19家獲得單項冠軍產品企業。 行業為拉動內需增長做出積極貢獻。線下線上協同發展,內需體系進一步完善。1~11月全國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線下零售額為12363億元,同比增長14.9%;網上穿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1.1%。紡織產品是內銷市場相對比較平穩的品類。雙十一期間,安踏、李寧分別位列體育服飾銷售榜單第二、三位。新銳品牌Beaster和bosie在雙11首輪預售中進入了男裝銷量排行榜前10位。新國潮品牌、時尚品牌快速崛起。 產業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通暢做出積極貢獻。1~11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為2852.8億美元,同比增長7.7%,近兩年年均增速為7.6%,已超過疫情前水平。在海外訂單回流等因素支撐下,服裝出口實現平穩增長。1~11月出口額為1543.5億美元,同比增長25.1%,為2014年以來的最好增長水平。外貿結構更加多元,新興經濟體對我國紡織行業出口增長起到積極支撐作用,1~10月對越南、印度出口紡織原料及制品的金額同比分別增長23.3%和72.2%。 行業為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做出積極貢獻。紡織類產品的充分穩定供給,有效滿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1~11月,主要大類產品中,化纖、紗、布、印染布、服裝,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0.3%、10.1%、8.5%、15.1%、8.5%,增速較上年同期分別加快9.2、20.2、26.8、22.3和17.3個百分點。在通脹預期加重的背景下,紡織產業鏈平穩、順暢運行對于平抑物價發揮積極作用。行業的發展有效帶動了鄉村與縣域經濟,對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做出了積極貢獻。產業轉移與產業集群的發展也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從投資看,1~10月湖北和湖南紡織業投資額均實現50%以上的增長?;w行業的投資,在中部地區除湖北外其余省份均實現了正增長,西部地區陜西、新疆、內蒙古等省份實現了成倍增長。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全年經濟運行呈現“前高后低”態勢,當前行業發展面臨綜合制造成本上漲、產品價格傳遞不暢、就業結構不合理等現實壓力,明年行業運行還將面臨低基數效應消失、涉疆問題影響等挑戰。我們需要在更加宏觀又接地氣的圖景下,來看待行業發展,找準定位、把握時機、迎難向前。 二、適應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把握戰略機遇、贏得發展主動 當前,全球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經濟經歷不平衡、不同步復蘇。但整體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仍處在低迷期。地緣政治、病毒變異等因素影響下,需求收縮、供給沖擊,不確定性的氛圍濃重。近期,美國參眾兩院通過H .R.6256涉疆法案,試圖以“有罪推定”方式,把“強迫勞動”標簽強加于新疆出產的所有農產品、工業品,通過海關行政措施以及要求進口商自查供應鏈,阻止“新疆制造”進入美國市場。大國博弈正在對未來發展形成更深刻影響,世界經濟進入動蕩變革期。 成本結構之變。受流動性泛濫、供需失衡、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海運費用持續攀高、勞動力與用能緊張,成本結構正在發生改變。產業競爭優勢和產業鏈布局也在隨之調整。以海運費用為例,當前從中國運往美國西部的集裝箱費用比2019年高出10倍,這將助推企業加快就近化生產與采購,減少對遠程供應商的依賴。 市場預期之變。疫情下的刺激政策正在引發通脹與通縮的彼此膠著,全球經濟發展的預期不斷轉弱。受此影響,市場態度與行為在發生改變。一方面,避險情緒高漲,企業對實體投資、長期投資的整體態勢漸弱。另一方面,短期投機炒作行為增多,資產價格出現很大泡沫。市場信心的不足損害著產業的長久發展。 信任體系之變。面對經濟的低迷,一些國家在短期利益的驅使下出爾反爾,破壞協議,打破了全球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的穩定性。以企業債務風險為重點,供應鏈上的企業信任也在經受考驗?!坝袉尾唤印?、“長單不做”現象增多。信任機制的破壞正在增加經濟成本。 貿易結構之變。全球供應鏈縮短與內化,呈現區域化態勢。WTO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達37項。有報告顯示,全球消費品企業計劃三年后加強區域化制造商選擇占比為33%,加強本土化供應商選擇的占比為50%。2021年上半年,土耳其向歐盟出口商品,同比增長42%。效率與安全的平衡成為供應鏈布局的重要考量。 在百年變局的持續演進中,要素變化與體系變革相互交織,以數字、綠色與科技為支撐的發展范式和產業形態開始形成。 (一)我們處在科技創新的爆發期 新科技浪潮下,科技創新密集活躍,成為重塑產業生態、引領產業升級的核心要素。科技意味著話語權、發展權、生存權。科技創新日益成為國家間競合的核心領域和大國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發達國家憑借技術上的先發優勢,已經開始了體系化的知識產權和標準布局。這對其他國家的產業技術創新和發展路徑形成了鎖定。我國目前正面臨著更多的戰略遏制與封鎖打壓。12月16日,美國商務部又將34家中企列入實體清單。 面對壓力,唯有把握大勢,堅持科技自強,才能打開局面,贏得主動。 1、科技創新正成為復雜系統 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經濟學獎都聚焦于探討各類復雜系統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規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科技創新正成為一個高度復雜系統。 學科間的界限正在模糊。數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自然科學與計算科學和社會科學多點突破、交叉匯聚,在相互促進中不斷衍生新的分支學科。學科領域的多層次和異質性、學科體系的非對稱和無規則性、演化路徑的多樣化與不確定性交錯推進,使得科技創新呈現“涌現”現象。所形成的結果是,整體大于局部之和。復雜系統可以不斷突破傳統的認知觀念和已有的理論框架,形成新的認知與未知。在復雜系統下的科技創新,需要推動大跨度、大縱深的交叉學科融通并行,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強化。我們要進行開源創新,以協同方式化解復雜性問題;要強化基礎創新,以確定性去探索不確定性。 2、不平衡正成為科技創新的發展態勢 前沿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對科技發展具有強大的帶動效應。美國包攬了近70%的諾貝爾獎,創造了同期世界總數60%以上的科學成果,集聚了全球近50%的高被引科學家。與此匹配的是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引領地位。從全球看,對基礎理論、根本創新重要性的認識在不斷強化。2021年2月以來,美國累計發布了28份科技經濟戰略部署文件,歐盟發布了12份文件,這些文件將人工智能、量子科技、5G/6G等作為前沿重點領域加快布局。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但在基礎科學領域與發達國家依然存在較大差距?!犊茖W結構圖譜2021》顯示,我國仍在28%的研究領域沒有發表論文。基礎領域的不足,也是我國產業面臨“卡脖子”技術問題的核心原因。 基礎理論創新從來不是立竿見影,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高額的研發投入和試錯成本,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檢驗。我國在這些方面與發達國家依然存在著差距。 在人才方面,2019年,我國R&D研究人員在R&D全部參與人員中的占比為43.9%,而世界主要國家都在50.0%以上,韓國高達81.5%;我國R&D研究人員投入強度為27.2人年/萬人,不足丹麥、韓國等發達國家的1/3。 在資金方面,盡管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年均增幅達到16.9%,但在研發總投入中的占比仍不足發達國家的1/3(6%/20%)。2000至2019年間,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經費累計約8479億元,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總經費僅為2785.9億元。 新時期,我們需要將更多資源和能力匯聚到基礎創新上來;要全面系統開展知識產權戰略布局,搶占科技創新的制高點。 3、以人為本正在成為科技創新的基本準則。 人體克隆、算法濫用等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對科技創新倫理價值的廣泛關注和系統反思??茖W技術的進步并不必然給人類帶來幸福??萍枷蛏瞥蔀槿蚬沧R?!柏撠熑蝿撔隆币驯患{入歐盟地平線2020框架計劃。12月17日,我國審議通過了《加強科技倫理治理指導意見》,要求推動科技倫理貫穿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科技活動全過程,覆蓋到科技創新各領域。 科技向善就是要將科技創新納入道德的管轄,以科技創新賦能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賦能人的全面發展與共同富裕,保障生命健康、消除經濟貧困、保護生態環境。 科技向善首先要導向向善??萍紕撔碌膶驊撢呄蚪鉀Q美好生活的需求、克服社會發展的痛點、破除資源能力的束縛、致力造福民生的實踐。這就需要我們堅持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引領科技創新,推進產學研協同發展。 (二)我們處在數字經濟的穩定期 據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統計,2021年全球互聯網用戶達到49億。截至2021年12月10日,全球包含單獨電子商務章節的區域貿易協定已達113個。全球數字經濟生態已經形成。從產業形態看,隨著盈利模式基本定型、網絡用戶更加成熟、流量紅利已經見頂,平臺間從外延式的平行發展逐步進入到內卷式的競爭狀態。剛剛經歷的所謂史上最冷清的“雙11”與“雙12”是一種信號,消費互聯網以往水大魚大的粗放發展模式出現瓶頸,數字經濟進入成熟期,未來價值將來自深水區、硬骨頭。 1、產業價值來自場景深耕 數字經濟的應用場景開始從消費領域轉向設計研發、生產加工、運營管理等領域;價值創造方式開始由消除信息不對稱、建立市場連接,向決策支持、替代專業智識等更為復雜的功能延伸。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的應用創新正成為產業價值的重要來源。 一是產品深耕。智能紡織品的發展使得產品成為服務的端口。紡織品開始向醫療健康、國防科工等領域延伸,支撐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 二是制造深耕。數字經濟重心向工業互聯網遷移,制造服務化、個性化成為重要趨勢。網絡化協同、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生產由數據驅動,貼近需求、更具柔性。 三是管理深耕。數字經濟的深入,推動企業的組織架構調整與業務流程再造。將管理實踐固化為信息系統與工業軟件,能夠提升整個組織的管理效率與精益水平。 2、產業價值來自鴻溝跨越 數字經濟“規模報酬遞增”,領先優勢會持續累積,具有明顯的反饋效應。 數字鴻溝與發展鴻溝呈現相互強化的特征。從全球看,發達國家在世界數字經濟總量中的占比超過70%,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從國內看,前十位數字化產業強省的排名與實體經濟大省排名高度一致,呈現強者愈強的態勢。在數字經濟中相對弱勢一方,存在著被低端鎖定與邊緣化的風險。只有更多的主體,更充分的參與到數字經濟中,才能真正的釋放產業勢能。 縮小數字鴻溝、減少數字差距的必要性已經顯現。完善工業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賦能中小企業等弱勢群體,將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巨大價值空間。 3、產業價值來自內容生態 虛擬社會、數字世界正在與現實世界疊加,數字化成為一種生存方式。商業場景從物理空間擴展到虛擬空間,價值創造開始從物質世界延伸到意識世界。伴隨數字孿生、數字原生、虛實相生,新的數字化文化形態和價值形態正在形成。 數字創意產業成為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領域。從虛擬偶像、數字IP到虛擬服裝,數字不僅是一種資源,更成為一種資產,當前熱議的NFT與元宇宙都屬于這種范疇。Nike正式宣布收購虛擬球鞋與時尚品牌RTFKT Studios成立第四大品牌;Dapp統計,11月22日起一周內,元宇宙房地產總交易額超過1億美元。這些究竟是真實價值還是資產泡沫尚待觀察,但數字資產無疑已為時尚產業打開一個新的價值空間。 4、產業價值來自陽光之下 持久的價值源于健康的生態。隨著數字經濟走向成熟,構建良好的數字社會環境成為全球共識,相關立法進入快車道。信通院報告顯示,全球至少有128個國家在數據和隱私保護方面正式通過了相關立法,占全球國家總數的66%。 《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開啟我國數字經濟治理的新階段。從內容看,對數字經濟的管理開始穿透技術面紗,直擊經濟關系實質。針對數據壟斷、流量壟斷、算法壟斷和市場壟斷的執法正在加強;針對新業態、新模式的稅收與管理走向規范;針對直播平臺內容與知識產權保護更加明確;針對網絡文明與風氣建設持續加強。產業價值將在陽光之下、透明之中。 (三)我們處在綠色經濟的形成期 1、世界經濟正在變軌,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和硬性約束。 (1)綠色規則的形成期 從全球看,綠色規則進入出臺和制定的活躍期。截至2021年3月31日,已有41個國家正在國家層面或次一級行政層面推動碳定價。這些規則正在重塑產業的成本結構和競爭優勢,決定著未來發展的位勢。圍繞規則內容目前處于多方博弈的階段,我國綠色規則也在加速制定。由于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復雜工程和長期任務,在制定與執行規則初期,個別地區與部門存在粗放管理、想畢其功于一役的情況,沒有充分考慮現實基礎,這無疑對產業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國務院出臺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進行了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綠色規則在內容與范圍上正在逐漸完善。面向未來,行業企業要關注規則變化,積極適應規則,在規則形成過程中做好應對、占得先機。 (2)綠色技術的形成期 《綠色知識產權報告2021》顯示,近十年全球綠色技術專利快速增長。但整體看,綠色技術發展仍處于探索期。目前綠色技術普遍面臨著研發周期長、投入成本高、應用成本高、產品穩定性差等問題,同一場景,多種截然不同的技術路線并存。比如新能源汽車同時有鋰電池、氫能和燃料電池等多種技術方案。一旦未來技術架構鎖定,其他方案的前期投入可能付諸東流,綠色技術真正走向成熟產業化還有距離。我們要關注國內外綠色技術的最新進展,充分考量綠色技術與自身發展階段的適配性,辨別炒作概念,科學合理推動綠色轉型。 (3)綠色金融的形成期 綠色金融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必選項。不同國家間,綠色金融產品的互認與兼容在加快。中國綠色金融發展迅猛。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末,我國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達11.6萬億元,信貸規模世界首位。今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成交量突破一億噸大關。排污權交易市場也日漸活躍。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柯橋區完成了147筆排污權抵押,抵押金額達72.15億元。但整體看,綠色金融產品結構不盡合理、參與主體不夠活躍、對傳統制造業支持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工信部近期發布了《關于加強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建立工業綠色發展的產融合作機制。行業要充分利用綠色金融發展的機遇,以綠色金融帶動綠色發展。 (4)綠色市場的形成期 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正在覺醒,綠色消費開始成為新趨勢。但與綠色發展面臨的緊迫形勢相比,綠色市場的發展依然偏慢。 一是實際行動與消費意愿存在落差。可持續時尚實驗室(R.I.S.E. Fashion Lab)消費者調研顯示,面對可持續產品,有購買意愿的消費者占89.1%,但有購買行為的僅為50.3%。 二是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間存在差距。低碳產品品類少、性價比不高降低了消費意愿。 三是消費者對可持續產品的界定不清晰。市場概念叢生,難以辨別,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綠色消費市場的成熟度影響著綠色發展的進程。要在供需兩端發力,在提升綠色產品供給能力的同時,也要加強消費者教育。 2、在綠色經濟的不穩定中,我們要找到價值的平衡點。 (1)數字與綠色的平衡 發展智能制造、融入數字經濟是產業轉型的重要方向。當前,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主要動機是提升制造效率、強化市場分析、實現機器換人。對于數字經濟本身的能耗問題關注不足。據統計,2018年全國數據中心耗電總量達到1609億千瓦時,超過上海市當年全社會用電量。隨著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行業大數據中心等大幅鋪開,數字與綠色間的矛盾可能更加突出。行業發展要提前布局,將綠色化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考量因素。 (2)時尚與綠色的平衡 時尚感往往伴隨著復雜性。復雜的產品需要更長的工藝流程、更多的資源消耗,會帶來更大的生態負擔。這與綠色發展的理念相悖。綠色的產品傾向于單一的材料,簡單的工藝,注重耐用性、可循環性。行業要平衡好對美的追求和對德的向往,用新的方法在時尚美學與環境責任中找到支點。比如不斷豐富單一纖維的功能性、持續降低印染等工藝的污染性等。 (3)消費與綠色的平衡 創造更大規模的消費市場是時尚產業長期遵循的價值邏輯。但規模消費必然對環境形成現實壓力。綠色規制下,產業發展需要找到新的價值來源。在延長產品生命周期的同時實現價值的增長。這就需要我們提升產品品質與服務,開拓綠色發展的新維度。 技術創新的爆發期、數字經濟的穩定期、綠色經濟的形成期三期疊加,這是我們當前經濟發展所處的發展區間。我們需要在當前的產業時空中厘清形勢、把握機遇與挑戰,找到撬動行業未來發展的價值支點。 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潮流是行業發展的時與勢 在黨的領導下,經過百年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這是行業發展的底氣所在、信心所在,也是行業未來的空間所在、價值所在。服務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紡織行業不僅大有可為,也將必有作為。 (一)服務制造強國建設,夯實民族復興的物質基礎 制造業是大國經濟的“壓艙石”,對推動經濟增長和提高就業質量至關重要。強基固本,重在制造;行穩致遠,重在制造。制造要強,一定要有穩定扎實的基礎。在黨的領導下,經過第一個百年的奮斗,中國紡織工業以市場需求拉動產業創新,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強大的規模優勢也成為了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民生的保障、制造強國的底色。歷史和實踐證明,我們在以應用創新為重點的工業化進程中,成功走出了一條后發趕超之路。 近年來,隨著工業發展速度趨緩,我國高端裝備、關鍵材料、核心技術等受制于人的發展短板日漸顯現。傳統制造業開始被貼上了落后的標簽,規模經濟也被等同于粗放發展。不少區域過早、過度、過快地出現了“去制造化”的傾向。紡織行業也面臨類似情況。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可以完全依靠外部市場來滿足居民的基本纖維消費。國際上一些國家的發展彎路也警醒我們,制造業如果失去規模優勢和體系優勢,就會喪失持續創新的動力和能力。2021年,恒力成功躋身《財富》世界500強第67位。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無疑仍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當然,我們確實面臨轉變發展范式、走向價值鏈高端的時代課題。產業的發展模式可以分為“以基礎創新驅動”和“以應用創新驅動”兩個類型。高精尖與規模經濟不是替代與相互否定的關系,而是兩個不同的范疇。當前,產業迫切需要突破的是新材料、高端裝備等以基礎創新驅動的產業。從全球看,在這些領域占有優勢的國家,無一不是在基礎研發環節進行了長期的投入與技術積累。比如在碳纖維領域,全球領跑者日本東麗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進行投資并加強技術布局,研發投入已超1400億日元。要實現追趕,我們必須探索新的模式、培育新的主體,加強在基礎理論、基礎工藝、基礎材料的投入。這也是培養“專精特新”企業的目的所在。目前,市場對于科技企業的支持,仍然存在概念炒作和資本投機的傾向,這其實與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技術積累和基礎創新是一個長期過程,比制造領域更加需要長期主義。做實體經濟,需要端正心態、清醒認識,警惕發展變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思考偏差、投機心態。 (二)融入鄉村全面振興,支撐經濟發展的薄弱領域 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鄉村振興是民族復興的重要一環。東部地區鄉村的發展實踐證明,只有多產業的協同發展,才能充分激活土地、人才、資產、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等要素資產;只有與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同頻共振,才能真正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紡織行業與一、二、三產業深度關聯,具有很強的就業帶動效應和產業延展性,在構建工農互促、協調發展的新型產業關系中具有特殊作用。紡織產業集群多集中于縣域和鄉域。2020年,全國38個GDP過千億的縣城中有36個縣城將紡織服裝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將產業融入以縣域經濟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于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最近擊穿抖音的“張同學”通過還原鄉村生活,58天圈粉千萬,單個視頻點擊量動輒過億。他的成功正是當前鄉村經濟社會結構轉變的一個生動縮影。在政策引導下,人才、資本、技術等優質要素資源開始從城市加速向農村匯聚。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1010萬人,同比增長19%。農村正在成為產業創新創業的沃土。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穩步提升,農村市場已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陣地。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5.3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26.1%,增速連續8年快于城鎮。擁有5億多居住人口的鄉村,正在形成未來市場的戰略縱深。行業要在山水田園上做好文章,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生態空間資源的價值最大化,讓鄉村真正實現生態價值、民生價值、經濟價值的多維度發展。 (三)服務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未來發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熔鑄著民族獨特的歷史傳統、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紐帶。文化自信更是一個民族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走向繁榮的重要標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文明的符號,紡織服裝裝點著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歷程,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在已經發現的甲骨文中,以“糸”為偏旁的有100多個。絲綢之路,橫貫古今,紡織服裝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行業對于真實、立體、全面的展現中華文化之美、中國發展之美意義重大。 文化也是紡織服裝產業發生發展的重要土壤,不僅構筑著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滋養著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產業自信、品牌自信歸根結底是文化自信。隨著我國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攀升,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正在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從典籍熱、文博熱到漢服熱、文創熱,中華文化正以系統化方式匯聚起價值洪流,民族品牌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要看到,在微觀層面,文化自信與品牌自信的建立與生發需要過程。近期被證監會點名的慕思股份事件,反映出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部分中國品牌迫于市場壓力而選擇“蹭洋牌”、“取洋名”。今天,中國品牌仍難成為高端的代名詞,性價比高依然是標簽。在由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過程中,我們有很長的路要走。World Brand Lab發布的2021年“世界品牌500強”平均年齡為97.65歲,其中“百年品牌”多達218個,而中國只有茅臺等5個品牌超過百歲。樹立品牌自信與文化自信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只是簡單的符號應用,更要從理念、設計、工藝到產品的全面推進。要不忘本來,在傳承中激活傳統文化,也要兼容并蓄,在開放中形成時代價值。 (四)服務人民美好生活,保障共同富裕的目標實現 實現人民幸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目的。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饷艿年P鍵就是要形成更高水平供需的動態平衡。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永恒產業、支柱產業,紡織行業深刻影響著人民的生活質量、生命質量,決定著消費升級、產業升級。時尚即是生活。紡織服裝作為重要的民生產品,始終與社會生活的變遷同步。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快速演變,新產品、新業態大量涌現。數字時尚伴隨著游戲產業、動漫IP快速發展。從NFT時尚產品、游戲人物時裝到數字偶像,產業形成了愈加多元的價值模式。運動品牌隨著健康生活方式快速崛起。數據顯示,預計2021年中國運動鞋服行業市場規模將達3858億元。冬奧會、冬殘奧會的舉辦,將為產品創造巨大的發展機遇。技術的革新與應用帶來了萬物皆可紡織的時代。柔性顯示織物和纖維型材的革命性替代,正在給產業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紡織的應用領域在更加廣闊的天地山河,目之所及、不能窮盡。 另一方面,人們美好生活的實現,收入作為支撐。目前,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仍然較大。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的2.56倍,東部與西部、中部與西部、東北與西部地區的收入之比分別達到了1.62、1.07、1.11。作為重要的創富產業,紡織行業具有多業態融合、產業關聯緊密、產業縱深長的特征,不僅寬口徑、易切入,也兼備高精尖、潛力大的屬性。實踐證明,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和經濟最不發達的地區都在發展紡織行業。產業的關聯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產業帶動了全社會2000多萬的直接就業人口,是小微民營主體創業的重要空間,對于提供就業機遇、創業機遇意義非凡。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以行業的發展實現最大多數人的社會效用最大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實現美好生活的能力。 四、立足全局,把握關鍵,穩扎穩打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正確認識和把握新時期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布置明年經濟工作的同時,更加關注戰略全局和發展大勢。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面臨的五個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理解好全局,才能更好掌握局部工作與重點任務,把握好主要矛盾,才能理清事物本質與發展方向。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些重大問題,抓重大事情、抓根本問題,才能真正做好行業工作。 一是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經濟問題更是重大政治問題。隨著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推進共同富裕開始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行業發展必須服務于這個大局,在推動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持續改善民生、在創造美好生活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實現社會和諧。推進共同富裕,行業一方面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以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另一方面要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提高產業發展的就業帶動力。 二是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產業是船只,資本就是流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方面,企業的生存發展、創新演進離不開資本支持,少了資本,事業就會擱淺;另一方面,資本本身是逐利的,偏好風險,厭惡穩定,追求短期,缺乏耐心。資本投向與實體需要、戰略需要并不完全一致,具體表現為: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只求今朝醉,不管明日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防止資本野蠻生長。可以期待未來資本將更多流向實體經濟、流向基礎創新、流向綠色發展、流向專精特新。行業企業要善于應用資本的力量,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防控其消極影響。 三是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從能源到原料,初級產品是制造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保障。資源本身是有限的。作為制造大國、人口大國,我國對初級產品的進口依存度較高。原料保障是根本性、戰略性、命脈性的問題。紡織行業是石化產品的重要應用領域,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在棉花、羊毛、亞麻等一些天然纖維領域,我國也嚴重依賴進口?;A不牢,地動山搖。保障原料安全,一方面要強化創新,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更緊迫的是要堅持節約優先,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在生產領域,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在消費領域,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四是正確認識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世紀疫情沖擊,百年變局演進,地緣政治風險、經濟貿易風險、金融市場風險、資源環境風險相互激蕩,突發性與系統性沖擊并存。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對此我們要樹立底線思維,把安全發展貫穿產業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加強產業安全風險預警與研判,提升防控能力。要把“新疆問題”放在產業安全大局中考慮,持續關注國際貿易和政策風險,發展態勢及影響。要強化契約精神和信用建設,防止個別債務風險的擴散。 五是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贏得未來發展主動的戰略選擇。我們既要認識到綠色發展的潮流大勢不可逆轉,也要認識到轉變的長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堅持實事求是,按照科學規律、產業規律、市場規律穩步推進。目前從技術路線到產業配套,綠色經濟都處在形成期,存在著不確定、不穩定性。新舊能源替代、新舊產能替代,要堅持先立后破,有進有出。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與應用。綠色發展也要發展,絕不能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 (二)下一階段行業工作的主要方向 黨的二十大將在明年召開,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紡織行業發展要做出貢獻、行業工作要服務大局。我們將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新發展格局,以系統思維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1、堅持黨建引領,提升組織的協同性、引領力。 黨的領導是我們行業工作保持正確方向、取得持續勝利的根本保障。中國紡聯將堅持黨的領導,做好基層黨建,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更加有力有效;抓好“關健少數”,不斷加強干部隊伍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建設。持續鞏固提升黨史學習教育階段性成效,推動學習教育成果更好轉化為工作動力。 進一步完善機構建設。穩步推進中國紡聯內部機構與部門的改革、脫鉤與換屆等重點工作,不斷完善協會的組織和結構。要讓行業服務既能更加貼近市場、貼近產業,又能更好服務國家大局、服務黨的領導。在機構調整中,將聯合會打造成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有力支撐。 進一步提升引導能力。強化協會統計研究和宣傳能力。行業統計要做扎實,提升信息來源與收集質量,探索應用新工具提升統計的廣泛性與準確性;調查研究要做深入,擴大調研范圍與深度,增強形勢分析與研判,科學引導行業發展;宣傳推介要做到位,提升宣傳工作質量,引導預期、提振信心,為行業傳遞正能量,樹立新形象;支持科技教育要做充分,紡織之光基金會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創新基金設立模式,更好地支持行業基礎科學研究、事關行業發展的重大專項、科技教育獎勵工作。 2、堅持固本培元,為穩定經濟大盤提供有力支撐。 制造環節是經濟社會穩定、產業創新發展的基石。要進一步加強與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門的溝通,在宏觀產業政策層面和地方經濟發展層面,鞏固制造環節的核心地位,不斷強化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密切關注國際地緣政治新變化,做好應對預案,采取有理有節的相應措施,維護新疆地區利益和產業利益。提升產業制造基礎能力,強化紡織全產業鏈精細化加工技術,提升紡織、非織造、復合等成型技術。強鏈、補鏈、延鏈,保障產業鏈的穩定和健壯。引導幫助行業企業做精主業、做強實業、深耕細分市場,掌握獨門絕技。補短板、鍛長板,不斷完善從纖維材料生產、紡織染加工、到終端產品制造的全產業鏈制造體系;推動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安全化轉型升級。 優化要素供給,不斷增強供應鏈的效率與韌性。中國紡聯不僅要提升自身行業服務水平,還要努力銜接協調產供銷、政產學研用各個環節,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商品、人力等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以產業循環帶動商品和要素循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努力消化和緩解能源、原料等要素價格與供應問題。開展多層次職業技能培訓,促進產業用工需求和職業技能培訓有效銜接,破解企業用工難題。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快技術創新、應用與轉化。推進纖維新材料、先進制造、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重點領域的創新,努力化解產業技術循環中的“卡脖子”難題,走好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完善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協同的產業生態,穩市場主體,保就業。優化行業公共服務,不斷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發展活力和經營效益。推動產業集約化發展,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和做大做強,加快培育“鏈主”企業、龍頭企業。積極引導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向中小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企業集聚。深化產融合作,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期、投長期。做好行業推薦,把握北交所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的契機,促進優質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3、堅持自主可控,打造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系統。 堅持科技驅動,打造產業內生動力。聚焦硬核創新、自主可控,提升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戰略支撐能力。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形成扎實的行業科研作風。強化基礎研究和“從0到1”的創新,優化研發布局,提升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重點圍繞纖維新材料及裝備、紡織綠色制造技術及裝備、先進紡織制成品與裝備、紡織智能制造關鍵裝備等四個領域開展技術研發創新。完善行業創新基礎設施,推動行業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和發展。建立和發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或創新聯合體,推進產學研創新合作。引導技術轉移與流通,提升企業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能力,加強行業核心技術與關鍵環節的專利布局。完善標準體系建設,加強基礎通用和產業共性技術標準的制修訂。提升學術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規模與質量,強化職業教育。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更開放的態度加強國際合作。 堅持市場驅動,打造產業外在動力。新形勢下,行業要進一步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引導企業積極布局國內市場,對沖外部可能長期低迷的境況。加快推進行業企業線上線下多渠道融合、新模式新業態規范發展。探索打造行業消費節,豐富消費場景。深耕縣域、農村等下沉市場,融入奧運經濟、冰雪經濟,挖掘消費潛力。加快專業市場的優化升級,帶動中小微企業發展。打造重點時裝周、重點展覽會。加強預期引導,鼓勵企業加大數字經濟、技術改造、產業轉移相關領域的有效投資,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深化產能合作,改善進出口結構,推進產業高水平對外開放。鞏固傳統優勢,開拓新興市場,打造多元化的出口市場格局。充分整合原料、裝備、技術、品牌等優質國際資源。加強國際展會的專業性與影響力。規范化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推進行業標準與國際并軌,促進內外貿一體化。跟蹤貿易政策新變化,做好風險監測和預警。 4、堅持穩中求進,塑造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深化兩化融合,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行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生態聚合型平臺,引導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強化工業大數據開發、制造資源配置和解決方案匯聚能力,加快工業知識的沉淀、傳播和復用。推進平臺化設計、精益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發展服務型制造,打造智慧柔性供應鏈。加強技術改造和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推動AI、VR等技術在可視化、缺陷檢測、產品設計等典型場景的創新應用。發展智能可穿戴產品,推進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 加強分類指導,依據發展階段、產業特征選擇適宜路徑,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堅決不搞運動式“減碳”。堅持節約優先,引導行業生產和消費領域實施全面節約戰略。聚焦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推廣清潔生產,深化綠色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綠色標準與認證體系,推動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建設。用好綠色金融工具,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不斷豐富管理工具和方法。布局開展碳排放相關計量管理、碳中和前沿基礎研究等工作。推動優勢企業先行先試、樹立樣板,以“30/60碳中和加速計劃”為先導,為行業企業探索減碳發展路徑。 樹立文化自信,推進時尚發展與品牌建設。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世界先進文化、當代生活方式,引導企業加強流行趨勢研究,完善從纖維原料到終端產品的研發體系。提升工業設計服務能力和水平,強化平臺建設,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系統性工業設計服務。聚焦“大師、大牌、大事”,推動中國國際時裝周等平臺的發展,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色彩、圖案、面料、款式開發能力。強化各細分領域設計師、時尚大師、大工匠的培養塑造。加強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探索新的方法論推動傳統品牌煥新與再造,助力新品牌衍生與崛起。開展品牌價值評價研究,積極參與國家級品牌活動,推動品牌的國際化發展。 5、堅持發展導向,服務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 推動行業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服務人民美好生活。增強原料供應和生產保障能力,實現民生類紡織服裝產品的充分供給、高性價比供給,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順應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以品質提升為核心推進產品創新,更好滿足多層次個性化消費需求。引導行業形成綠色消費、體驗消費和服務消費風尚。以產業用紡織品為重點,推動產品結構升級,拓展應用空間。加大紡織產品在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交通工具、土工建筑、航空航天、安全防護和農業等重點領域的應用。深化軍民融合,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和產品。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中國紡聯將持續溝通有關部門、創造積極社會輿論,兜住民生底線,在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提高產業發展的就業帶動力。要做好企業服務,提升市場活力,推動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行業中小企業實現平穩健康發展。充分發揮紡織服裝產業鏈長、層次多的特征,將產業的生態多元性轉化為對就業更大容納力。積極推進產業升級,改善工作環境,使行業工作內容更適合年輕人的就業偏好。引導企業踐行社會責任,保障勞動權益,提升員工待遇。完善勞動力供需雙方信息發布和對接服務,推進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改變行業認知,提升產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推動人才資源與產業升級間形成正反饋。 提升平衡性與協調性,打造產業與區域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堅持“全國一盤棋”,將產業發展融入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推動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區域聯動、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以現代化、數字化、低碳化的產業集群建設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加快培育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發揮東部沿海產業的引領優勢與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的巨大空間,加強產業協作在對口支援中的作用,以產業發展推動共同富裕。將產業合作重大項目作為牽引,帶動產業鏈配套環節有序轉移。 百年初心歷久彌堅,百年征程波瀾壯闊。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民族復興的大潮中,我們的美好事業也呈現出無限風光與錦繡前景。讓我們在黨的領導下,堅定歷史自信、擔當歷史使命、掌握歷史主動,在繼往開來中實現守正創新,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讓我們樹立系統思維、增強底線意識、堅持長期主義,在新故相推中實現穩中求進,服務人民高品質生活。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弊屛覀冨^定目標、堅定信念,在一起,向前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再立新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錦繡。以行業更好的發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