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走訪西安工程大學:情系紡織,守正創新 |
本刊記者-李亞靜
4月26日,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翠竹一行來到西安工程大學,同2020—2022年度“紡織之光”中國紡聯教師獎、學生獎與2021年度“紡織之光”中國紡聯紡織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項目獲獎師生進行回訪座談。
西安工程大學副校長戴鴻、人事處處長王曉先、教務處處長夏蔡娟、學生工作部部長王志、黨政辦公室副主任吳生、教務處副處長劉呈坤以及獲獎教師、學生代表參加座談交流。會議由西安工程大學教務處處長夏蔡娟主持。
戴鴻介紹了西安工程大學的基本情況。西安工程大學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以紡織服裝為特色的高校。學?,F有金花、臨潼兩個校區,占地約82萬平方米,設有15個教學單位?,F有實驗室13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2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省部級科研平臺18個,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5個,省部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9個,省級科技團隊11個,教育部公共服務平臺1個,省級創新創業基地1個。歷經100余年的發展,學校已經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紡織、服裝為特色,工、理、文、管、經、法、藝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高校。
張翠竹介紹了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的發展及“紡織之光”公益項目情況。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致力于圍繞紡織行業科技教育公益事業,推進紡織工業科技進步、人才成長和產業升級,匯聚行業慈善力量,努力發揮行業公益慈善平臺作用。截至2022年底,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已支持表彰獎勵紡織科技獎1710項、優秀教師和學生4558名、優秀教學成果獎2397項、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136項、應用基礎研究83項、科技成果推廣339項、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325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16人及33家獲獎單位。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動支出超1億元,對促進紡織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項目匯報:
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齊頭并進
會上,2021年“紡織之光”中國紡聯紡織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獲獎項目《紡織服裝“一聚焦二融合三突出四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面向紡織行業的創業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基于數字內容產業需求的藝術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基于“傳承·融合·創新”思維的“12334”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的主要完成人戴鴻、王保忠、馬冬、梁建芳分別對項目做了匯報與交流。
戴鴻從項目的成果背景、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主要內容、創新點及應用等方面做了匯報。他分享到,項目成果主要聚焦國家行業需求明確紡織服裝人才培養理念;構建通專融合、學科交叉融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突出藝工結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搭建遞進式培養、多維立體化協同育人實踐平臺。成果的主要創新點在于培養理念創新、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創新、協同育人創新。項目在應用中,力求實現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全面提升;建成全國一流的優質教學資源;“產學研用+紡織”多維協同育人成效卓著;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示范效應。
王保忠從成果背景與內涵、主要內容、創新點、應用效果等方面做了匯報。他介紹到,項目的主要創新點在于:凝練面向紡織行業的“SCASE”創業教育理念;構建“三創融合”創業教育模式;搭建多維一體化創業實踐平臺;建立全員全過程創業教育保障體系。項目在應用中形成了一批豐碩的教學成果與資源,有力支撐了創業人才培養;提升了本校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增強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產生了顯著的示范推廣效應,獲得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度;解決了行業企業的技術難題,實現了重大技術創新與突破。
馬冬從數字內容產業概述,成果簡介,解決問題、方法及創新點,以及成果完成人的思考四個方面進行了匯報。成果的創新點在于:緊密結合行業發展需要提出全新的藝術類人才培養理念;探索了專業交叉融合發展的可行路徑;形成了一整套較為成熟、適合推廣的藝術類人才培養方法。針對教學成果改進的方向,馬冬提到,加強與數字內容產業的合作是大趨勢,可以通過增加數字內容產業相關可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通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推動教學改革和創新。
梁建芳匯報了項目成果的主要內容、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應用情況、創新點、及繼續改進的方向等情況。據介紹,項目基于人才適配性理論,構建服裝專業畢業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實證研究,挖掘創新能力培養的因果邏輯及其側重;比較借鑒國內外經驗,凝練服裝創新教育的構建思想和功能定位;重塑培養目標,構筑服裝創新教育“12334”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校內實踐平臺為引領,拓展校企合作實踐體系;建立“六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創新能力培養及其評價。項目實現了理念創新、模式創新和實現路徑創新。
高效互動:
共推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
會上,2020-2022年度“紡織之光”教育獎獲獎教師張輝、任燕、梁建芳、劉馳、盧定澤分別分享了各自的教學經歷及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及心得。
“感謝‘紡織之光’對我的肯定。”張輝表示,他主抓的課程是紡織工程大類中的織物組織學和紡織性能與檢測學。這兩門課程的特點是對動手實踐要求高,隨著教改的推進,需要在課程設置上進行相應調整,調和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時間占比與課程設置。如何做到時間縮短、學習效果不打折,這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任燕提到,獲此殊榮既是對她教學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其未來工作的鞭策和鼓勵。她談到,“我的教育教學改革之路起源于2013年獲批主持的一項中國紡聯‘紡織之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紡織之光’給予當時只是一枚“青椒”、一名講師的我,一份信心,一份勇氣。工作中,我堅持每年開課前會針對每屆學生特點進行學情分析,針對現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等特點,改進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評價,堅持上好每一堂課?!?/font>
多年來,梁建芳以第一完成人榮獲中國紡聯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加強校企合作,組織學生到企業學習和實踐;實踐環節、畢業設計環節引入企業項目,加強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實操性的訓練……長期堅守在教學一線、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工作的梁建芳,認為產教融合更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劉馳的獲獎感言是“很開心!”她談到,“一直記得1984年9月第一次踏入學校時看到的醒目的標語:‘歡迎你——紡織戰線新的一員’,當時還有點兒發懵,不知怎么就成為了紡織戰線新的一員?現在已經是紡織戰線老的一員,所以‘紡織之光’教師獎更像是給自己所確立的目標的一個肯定。”
教師獎殊榮一直激勵著盧定澤,他將在教學科研工作中更加努力。他認為,教育需要立足于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同時,科研需要立足于實際應用,注重解決現實問題和服務產業發展。讓學生更好地服務社會、推動行業發展才是學校的根本目標。他將繼續致力于這一目標,為學生、為產業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紡織之光’獎學金對我來說不僅是在物質上的支持,更在精神上給了我莫大鼓舞,使我能更加自信地面對學習、對待生活?!薄懊鎸徔椥袠I對人才技術日益增長的需求,作為紡織學子,我將正視機遇與挑戰、堅守紡織人的初心,主動傳承夢桃精神,滿懷熱情在紡織行業拼搏奮斗?!薄啊徔椫狻剬W金見證了我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一位更出色的大學生?!薄瓡?,2020-2022年度“紡織之光”教育獎獲獎學生王詩博、林鈞昊、劉亭鷗、張含蕭、劉錦陽、王標、楊萌、孫小雪、郭子瑤、張一帆對各自學業成果和未來規劃進行了介紹。
座談期間,代表們對紡織人才的培育發展進行了廣泛深入探討。校方代表表示,紡織之光基金會支持的“紡織之光”中國紡聯教師獎、學生獎與“紡織之光”中國紡聯紡織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不僅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公益資金支持,更傳播了無私奉獻的紡織之光精神。同時,基金會主辦的“紡織之光”優秀學生研學夏令營等活動,堅定了學生們成為紡織人的信心。西安工程大學將與基金會一起致力紡織人才培養,為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出一份力。
不忘初心:
讓更多學子留在行業、扎根行業
“多年來,西安工程大學延續的傳統就是踏踏實實做事情?!睆埓渲裨趨R報的最后感慨道,西安工程大學始終堅持不懈地踐行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校方構建了藝工結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積極推動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創新、協同育人創新;教師們以身作則,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在教育成果方面結出累累碩果;學生扎根行業勤勉好學,在校企合作等項目中積累實踐經驗。學校重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方向與基金會支持人才培養的初心不謀而合。如今的紡織行業正在向“科技、時尚、綠色”的方向邁進,很多企業的工廠已經是智能化車間、大數據管理,紡織工人轉型成為了管理型人才,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莘莘學子,愿意留在行業、扎根行業。
張翠竹代表紡織之光基金會向戴鴻贈送《錢之光傳》。
“紡織之光”優秀學生代表張一帆、王詩博分別向紡織之光基金會贈送編織花束及明信片。明信片正面為西安工程大學臨潼校區圖書館,背面是學生們手寫的寄語,文字引用了泰戈爾的一句名言——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不要求什么報酬。同學們表示,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在他們心中,就是這樣一個默默付出、深耕行業、培養人才的公益組織,他們為能獲得紡織之光獎學金而感到光榮。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