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十二五”背后的產業密碼(中) |
本刊記者-徐長杰 牛嬋 蔡倩 郝杰 袁春妹 歐陽瀟 陸健 孟慶杰 黃天玉 回望“十二五”,世界經濟在此階段經歷了大調整、大變局;我國經濟則從換擋期步入一種“新常態”,特別是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令整個社會環境和發展制度發生了極大改變??身處“大轉型”之中的中國紡織業,則不斷用變化的眼光對產業進行“升級、再造”,而歷史也將證明,中國紡織產業在“十二五”期間的有益嘗試,必將改寫當下,開啟未來。 回眸“十二五”:紡織業的質變 科技,從跟隨模仿到自主創新 正值“兩個五年”交會之際,紡織科技領域的一項成果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在科技成果層出不窮的當今,該項成果榮獲了香港桑麻科技獎特等獎,也獲得了“紡織之光”2015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一等獎,并突破了干法紡聚酰亞胺纖維的關鍵技術,這就是“干法紡聚酰亞胺纖維工程化關鍵技術及成套設備研發”。該項成果不僅僅是一種纖維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中國紡織業科技創新正在從跟隨模仿向自主創新轉變。 自主創新,是紡織“十二五”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經過五年的發展,《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發展綱要》中的“十大類50項關鍵技術和110項先進適用技術”都取得了突破,獲得了一批科技創新成果,主要集中在纖維材料、紡織加工、染整、產業用紡織品、重大紡織裝備、紡織信息化等領域。據統計,“十二五”期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共獎勵了科學技術成果650項,其中一等獎63項,二等獎223項,三等獎364項,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推薦的17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康平納集團公司的“數字化筒子紗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評價說,“近年來建設紡織科技強國的實踐表明,自主創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撐引領作用,有力地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科技成果涌現的背后是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而產學研聯合攻關被證明是科技創新順利進行的重要途徑。干法紡聚酰亞胺纖維產業化的突破是東華大學和江蘇奧神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攻關的結果;數字化筒子紗染色技術的突破背后是康平納與機械研究總院合作的成就。僅在2015年科技獲獎的項目中,就有近一半屬于產學研聯合攻關成果。孫瑞哲指出,“近年的科技成果及其產業化應用證明,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緊密合作,大中小企業共同參與,是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附加值,加速產品升級換代,引領企業轉型升級,帶動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渠道?!?/font> 在行業邁向“十三五”的關鍵時期,中國紡織業明確提出,科技創新將在全行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過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引領作用,是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等諸多創新的基礎和源泉。孫瑞哲提出,紡織科技創新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聚焦行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進科技體系協同創新,加強標準支撐體系建設,推進紡織技術裝備、自主創新、產品開發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 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遭遇貿易拐點 回顧“十二五”以來我國紡織服裝出口情況,總體平穩,但出口壓力不斷加大。尤其是2015年,紡織服裝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未來隨著一系列的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以及人民幣匯率的下行,出口有望實現低速增長。 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進出口數據顯示,2015年前11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為2569.46億美元,同比下降5.8%。其中,紡織品出口額為997.21億美元,同比下降2.6%;服裝出口額為1572.25億美元,同比下降7.7%。 回顧“十二五”以來我國紡織服裝出口情況,總體平穩,但出口壓力不斷加大。2014年紡織品服裝出口3070億美元,“十二五”以來年均增長9.7%,占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36.8%,一般貿易比重占76.2%??梢钥闯?,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總體仍然平穩。但自2012年以來,受到世界經濟復蘇仍顯乏力、市場需求偏于低迷、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復雜形勢下,紡織服裝出口外部環境也愈加嚴峻,出口也進入低速增長的“新常態”。尤其是2015年,更是多年來紡織服裝出口首次負增長。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國際市場復蘇乏力仍然是我國出口受制約的主要因素?!澳壳皻W洲經濟被難民危機、恐怖襲擊等打亂陣腳,美國經濟回暖對于中國出口的實際作用也在減弱,導致我國出口表現不佳?!卑酌髡f。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統計中心副主任劉欣也表示,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紡織服裝出口表現。首先是國際市場需求仍缺乏加速擴張的動力。發達經濟體是主要的終端產品消費市場,但僅有美國市場在宏觀經濟緩慢復蘇帶動下持續增長,而占行業出口比重27%的日本和歐盟經濟十分疲弱。其次,匯率波動也直接影響出口收入及統計。歐元、日元兌人民幣匯率持續較快貶值,一方面削弱我國相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業的結匯損失風險。 商務部日前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5年秋季)》指出,出口下降主要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復蘇勢頭趨緩,國際市場需求疲弱對中國出口形成較大沖擊。從內因看,外貿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傳統競爭優勢繼續削弱。加上前期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出口進一步受到抑制。 外貿壓力確實很大,但是外貿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不能輕易放棄。江蘇堂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荊玉堂表示,出口貿易中我們的成本優勢不在了,但這并不是壞事,這就迫使我們去創新,去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生產出具有更強競爭力的產品,以滿足國際消費者的需求。很多紡織服裝企業家也都表示了相同的觀點,地球是平的,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企業做好自己的產品,關注產品的質量和差異化,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就不愁沒有訂單。 供給和需求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而外貿是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跨國銜接,自貿區和“一帶一路”也都是為了和他國對準合作機會,只有對準了比較優勢,紅利才會出來。劉欣表示,未來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壓力仍然較大,但今年除了基數低之外,一系列的政策紅利則將進一步釋放,加上人民幣匯率的下行,出口有望實現低速增長。 紡織業“內外”兼具,“東西”共舞 近年來,我國紡織業的跨國布局呈現加速推進態勢,目前中國對外投資快速發展,形成了一批有實力的國際化企業。未來,伴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實施,紡織企業將著眼于全球化資源優化配置,更主動積極地實施產業轉移和“走出去”戰略。 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整體仍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深度調整階段,全球貿易政策變革正在深刻影響全球紡織供應鏈的重塑,TPP等區域貿易協定將對我國產業健康發展造成較大挑戰,加快紡織產業跨國布局的形勢十分緊迫。 自從2000年“走出去”戰略正式提出以來,國家支持和鼓勵企業“走出去”到海外進行生產投資,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為國內企業特別是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帶來了福音。作為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前沿地帶,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大力推動當地企業“走出去”,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正呈“東”“西”并進之勢。 “十二五”時期,我國紡織業的跨國布局呈現加速推進態勢,行業眾多骨干企業進行跨國資源配置主要沿著兩條主線進行:一條主線是以產業資本為主導,通過綠地投資、合作進行生產力的跨國布局,打造“中國+周邊國家”的制造基地布局模式,維持和提升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領先優勢;另一條主線是產業資本通過海外直接投資、并購,對全球范圍內的優質原料資源、設計創新資源、品牌資源和市場渠道資源進行垂直延伸和掌控,帶動行業整體向產業價值鏈的高附加值領域滲透。 據了解,目前中國對外投資快速發展,在境外投資的企業已近3萬家,而來自我國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省份的2600多家紡織服裝企業進入了約108個國家和地區以綠地投資、股權并購、資產收購和合資等方式對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進行同步投資,并形成了一批有實力的國際化企業。如開創了中國企業并購日本主板上市公司的先河,在“中巴經濟走廊”上持續發力的如意集團,及實施了以國際化為中心的“1+5”戰略的上海紡織集團等。 紡織產業邁開大步“走出去”,機會在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給出了答案,他表示,“十三五”期間,“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實施,紡織企業將著眼于全球化資源優化配置,更主動積極地實施產業轉移和“走出去”。 一是進一步拓展紡織區域發展空間。新疆、寧夏等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由過去主要依靠成本優勢和政策優惠,更多地轉向依靠市場配置、優化環境、提升服務和激發創新等方面,依托內陸城市群,滿足不斷升級的內需消費要求。東部地區重點發展技術研發中心、時尚創意中心和品牌營銷中心等價值鏈高端環節,率先建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制造示范基地,發展電子商務交易、紡織服裝物流、檢驗檢測認證、節能環保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二是加快國際化產業布局。鼓勵行業龍頭骨干企業“走出去”跨國布局原料加工環節,穩定原料供應保障。引導紡織企業在基礎設施、政策和貿易環境方面有優勢的國家和地區,直接投資或間接控制實施“中國+1”的跨國產業鏈布局戰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在石油化工及棉花、森林、勞動力資源豐富以及靠近目標市場的國家投資紡織項目,帶動紡織裝備出口,進而實現產能國際化。引導優勢企業整合全球資源提升價值鏈水平,掌握目標市場屬地銷售品牌和市場渠道資源。 確實,中國紡織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走出去”對于建設紡織強國、鞏固中國紡織業的全球地位有著重要意義,“走出去”應與國內紡織產業轉型升級形成良性互動。 纖維創新領銜“新穿著體驗”時代 “十二五”時期,紡織工業在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引導下,持續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科技創新、產品升級方面成效顯著,多項行業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并得到推廣,產品進一步升級,市場一片繁榮景象。 技術進步離不開創新發展?!笆濉睍r期,紡織行業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引導下,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問世。 據悉,“十二五”時期,高性能纖維研發和產業化均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化學工業纖維協會會長端小平就曾舉例說道,“十二五”期間,高強型碳纖維實現了干噴濕法紡絲的產業化、規?;a,高模型、高強高模型碳纖維也已突破關鍵制備技術;間位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聚苯硫醚纖維等產品產業化達到國際水平;對位芳綸、聚酰亞胺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和高強高模聚乙烯醇纖維基本實現產業化生產?!拔覈殉蔀槿蚍秶鷥雀咝阅芾w維生產品種覆蓋面最廣的國家?!倍诵∑綇娬{。 此外,差別化纖維也得到快速發展。作為化纖行業的排頭兵,盛虹就在“十二五”期間專注于在差別化纖維領域謀求突破,不斷研發新品,為客戶提供“私人定制”。截至2014年,盛虹化纖板塊年產能已達165萬噸,差別化率達85%。2014年11月,由盛虹主導完成的“新型聚酯聚合及系列化復合功能纖維制備關鍵技術”項目榮獲“紡織之光”2014年度科技獎一等獎。 生物基纖維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在“十二五”期間也取得重要進展。竹漿纖維、麻漿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纖維(PTT)、聚乳酸(PLA)、殼聚糖、蛋白復合等生物基纖維實現了產業化生產,萊賽爾纖維、聚羥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與聚乳酸(PLA)共混纖維、海藻纖維等主要品種突破了產業化生產關鍵技術。“十二五”期間,纖維原料格局得到優化,單線10萬噸/年的己內酰胺和單線250萬噸/年的精對苯二甲酸生產技術和裝備實現國產化。 同時,化纖新品種生產技術得到顯著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也持續提高。“十二五”期間,由中國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的“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項目啟動以來,新一代聚酯仿棉纖維研發有序推進,標準體系逐步構建,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 近兩年來,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與中國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出的“逸綿”,已經成為整個紡織行業纖維品牌建設的典范,為企業建設纖維品牌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正如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負責“逸綿”相關工作的廉志軍教授所說:“‘逸綿’表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并且在發展中繼續壯大,相信‘十三五’期間屬于‘逸綿’的故事還在繼續。” 目前,“逸綿”終端產品已經應用于幾乎所有傳統聚酯纖維所涉及的服用領域,特別是在高品質運動服、工裝等純聚酯、聚酯/棉混紡產品應用較多的領域中,“逸綿”產品以良好的手感、良好的吸濕速干性、良好的抗起毛起球性、出色的仿棉效果得到了各大運動品牌、中國石化等大客戶的認可。尤其是在穿著舒適性方面,“逸綿”產品和傳統聚酯產品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真正體現了仿棉的特點,“逸綿”作為傳統聚酯升級換代產品的理念已經逐步得到市場認同。 棉花體制改革,“死結”解開 從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到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棉花產業經歷了“風雨飄渺”的五年,紡織產業也受到了重創,至今仍處在恢復中。慶幸的是,被稱為“死結”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終于在實施三年之后取消,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棉花體制改革正在逐步形成。 縱觀行業整個“十二五”,沒有比棉花更讓行業“操心”的事了。 2011年3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并于2011年9月開始實行。我國棉花也由此進入了三年的棉花收儲時代。 從2011~2014年,這一政策的實行,有效穩定了我國棉花價格,但伴隨而來的負面問題也日益突出。 首當其沖便是國內外棉價倒掛。數據顯示,這三年期間,我國棉花價格與國際棉花價格最高時候的差價達到了5000元左右?!斑^去企業用棉一般在70%~80%,現在大多數企業下降到40%~50%。”福建一家紡織企業主坦言:“巨大的棉價差讓我們不得不減少用棉?!?/font> 其次是棉花質量下滑,三絲問題嚴重。行業人士就曾指出:“棉花質量問題非常大,有虧重、三絲、短絨、等級混亂等一系列問題,現在國儲棉的棉花根本就紡不出高品質的產品?!?/font> 事實上,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也無法保障棉農的利益。“現在種植棉花,效益一年不如一年,而且棉花種植費工又費時?!鄙轿鬟\城棉農李六一向記者表示。 以上的這些問題極大制約了我國棉花產業鏈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不僅我國棉紗產品受到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強大沖擊,同時也把保持數年世界第一產棉大國的地位在2014年拱手讓給了印度。 違背市場規律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境地。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并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2014年4月,國家宣布取消實行了三年的棉花臨時收儲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在新疆實施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 經過一年多的實施,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從目前來看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棉價已開始與市場接軌,棉花質量有所提高,棉農收入也有了保障,行業市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機制正在逐步形成,棉花產業鏈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但需要關注的是,在棉花產業邁進新時代的進程中,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仍然存在著缺陷。如:強制入庫公檢,入庫公檢流程復雜、繁瑣,且費用高等問題制約著棉花產業的健康發展,使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并沒有真正走向完全市場化道路,這很顯然有悖于以市場化為原則的改革。與此同時,就整個棉花產業鏈來說,關注的焦點除了在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外,還要重視棉花質量的提升。 正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在新疆調研中所強調的,現在企業棉花用得少,不是沒有需求,而是企業對棉花質量不太滿意。當前棉花產業發展問題在價格和質量上仍存在著突出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棉花銷售困難。新疆在棉花生產上要繼續下工夫,提高棉花生產效率,并要不遺余力地把棉花質量提上去,真正把新疆打造成我國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基地。 開弓沒有回頭箭,棉花體制改革已經艱難邁出了第一步,希望在“十三五”期間,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能夠真正走上市場化的道路。這也是棉花產業鏈最為迫切的呼聲。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