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 講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化纖工業的發展變化。
產量方面 ,1978年,中國化纖產量為28.5萬噸,僅占全球總產量的3%;1998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化纖生產國;2017年,中國化纖產量4919.5萬噸,占全球總量近7成。
纖維加工總量和消費量方面 ,1978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不足全球總量的10%;2017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超過全球總量的50%,化纖成為纖維消費中占主導地位的原料。
產品種類方面 ,1978年,中國國產化纖總產量為28.5萬噸,能夠生產的化纖品種包括滌綸、粘膠、尼龍、維綸和丙綸, 其中滌綸產量最大,為5萬噸,丙綸僅2300噸;目前,中國化纖產業已形成品種齊全、產業鏈完整的產業結構,常規纖維品種質量和附加值進一步提高,高性能纖維和生物基纖維發展取得突破,成為行業新的增長點,2017年,我國化纖產品差別化率已達到63.1%。
應用領域方面 ,由基本的衣被消費需求轉向多領域應用。
投資方面 ,投資主體更加多元化,投資領域產業鏈進一步延伸,目前民營資本控制化纖產能比重達到76.5%。
企業規模方面 ,1985年,中國化纖總產量約為95萬噸,儀征化纖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化纖企業,年產12萬噸滌綸短纖,占全國總量的12.6%。
主要合纖原料進口依存度方面 ,得益于化纖產業鏈的向上延伸,PTA和CPL的進口依存度明顯下降,待國內PX項目達產,PX的進口依存度也將顯著降低。
40年來,改革開放為中國紡織化纖工業注入了不斷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化纖行業未來更要大幅度、實質性地減少在工商登記、市場準入、生產經營等方面的行政性審批;推進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改革,放寬對成品油、天然氣的進口限制;引入大用戶直購電,開展競價上網;以擴大開放倒逼國內改革;擴大研發費稅前抵扣政策實施范圍;引入市場化的生態環保促進機制等。
端小平指出,新時期,行業更要加強自身建設,向科技、綠色、品牌、共享看齊,實現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自主創新,加強與環境相融合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加強產品、企業、行業各層面的品牌建設,更大力度地“引進來”,更高水平的“走出去”。
會議還進行了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發布儀式。
唐山三友集團興達化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刁敏銳 介紹了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為響應全球綠色發展趨勢并貫徹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再生纖維素纖維源于自然且歸于自然的綠色屬性,引導整個行業全面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龍頭企業共同成立了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聯盟,并編制《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聯盟為平臺主動公布行業可持續發展現狀,創新行業綠色發展模式,建立科學高效綠色發展評價體系,最大限度降低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在全生命周期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會上,歐瑞康化學纖維事業板塊副總裁Andre Wissenberg 對全球紡織品市場進行了展望,他認為,未來幾年,人造纖維行業將繼續受益于高于平均水平的市場增長以及從棉花轉向人造纖維的市場份額的轉變,聚酯纖維是最重要的纖維。
格羅茨·貝克特公司產品及研發部主管、《纖維年鑒》主編Andreas W. Engelhardt 介紹了全球纖維應用趨勢研究。他介紹,去年全球纖維、紗線和聚合物非織造布的市場約1.1億噸,相當于人均14.5公斤。該業務一直并將繼續成為受人口和可支配收入增長驅動的增長模式。從服裝、家用紡織品到地毯技術最終用途的紡織品應用將繼續隨著新的動態變化的市場規律而增加。
他認為,功能性紡織品(主要使用聚酯和粘膠纖維)將越來越多地獲得市場份額,智能紡織品技術將越來越多地滿足休閑和時尚服裝的設計需要。未來影響纖維材料的趨勢將是水、能源和節能化學產品,以及穩定增加的安全性、舒適性及豐富的服裝產品。
福建華峰新材料有限公司設計副總裁Ryan Aanderud 介紹了運動服飾設計發展趨勢及纖維新材料應用。他認為,創新不是制造不同的東西,而是改進已經存在的東西,因為消費市場愈加唾手可得,消費者的期望越來越多。
高端訪談
本次大會的高端訪談特別設計了兩個對話環節,歐盟化纖協會理事長Frédéric VAN HOUTE ,印度合纖協會秘書長S. C. Kapur ,泰國化纖協會名譽會長Mayuree ,臺灣紡織業拓展會秘書長黃偉基 ,蕭山區副區長魏大慶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俞建勇 ,恒逸集團董事長邱建林 ,榮盛石化董事長李水榮 等嘉賓從不同角度暢談世界化纖產業發展大勢、面臨的挑戰,各國的發展優勢及互相合作的契機,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中國化纖行業取得的巨大進步等。
兩個對話環節分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 和歐瑞康集團中國區總裁王軍 主持。
蔣士成: 改革開放的歷程說明一個道理,人要有信念和目標。改革開放后,中國化纖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在創新,到現在中國已成為擁有最齊全的化纖品種的國家。這說明未來我們也要不斷創新,尤其是科研單位和企業要聯合攻關,提高產品功能化,生產有自己特色的產品,在產品質量上下大力氣。同時要在高性能纖維、石墨烯纖維、智能纖維等新材料方面領域加大研發力度,此外,還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和人才的培養。
魏大慶: 改革開放為蕭山企業帶來了巨大變化,也給蕭山帶來了發展空間。如今蕭山成為國內最大的化纖產業基地,并帶動了相關產業,涌現出了眾多企業家,為蕭山轉型發展提供了動力。
俞建勇: 改革開放40年給紡織行業帶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而化纖產業很好地抓住了機遇,釋放生產力,解決了中國人民的穿衣問題,特別是在1998年,我國化纖總規模上走到了世界前列。2005年左右,我國又在高性能纖維方面有了巨大進展。此外,改革開放還帶動了科技進步的整體提升。
李水榮: 改革開放40年給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尤其是投資和創新方面。榮盛化纖幾十年來投資聚酯、紡紗、織布等領域,不斷創新,如今已取得一定成就。在幾十年的發展中,我感受到一定要講誠信、講質量,只有這樣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黃偉基: 大約20年前,臺灣面臨著巨大挑戰,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末期,當時臺灣紡織企業特別迷茫。當時日本在大力發展功能性紡織品,臺灣企業隨后開始引進學習,將新纖維、新紗線、新面料串起來,形成新的紡織品,可以說從上游到下游,整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研究院所的作用,未來臺灣也還會加大科研力度,研發更先進的紡織品。
9月6日,大會還將舉辦纖維新材料領域的先進技術、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德國亞琛大學技術交流專場、綠色發展與纖維產業鏈的高值化等四場分論壇。 (照片由黃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