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紡織,從纖維開始 |
本刊記者-郝杰 為了貫徹落實《化纖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促進生物基化學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原液著色化學纖維產業鏈工藝、技術、裝備及其應用推廣,2016年12月23日,紡織之光“化纖行業綠色纖維制造關鍵技術”重點科技成果推廣活動在浙江省海鹽縣舉行。此次推廣活動形式多樣,包括主題演講、嘉賓訪談、技術介紹、成果展示、現場參觀等,代表們圍繞綠色制造產業政策、綠色纖維制造關鍵技術、綠色纖維認證、綠色纖維產品應用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和發改委聯合發布了《化纖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明確“發展綠色制造,推進循環利用”是化纖工業“十三五”的重要任務,提出推動綠色設計、綠色制造、回收再利用等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為了貫徹落實《化纖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促進生物基化學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原液著色化學纖維產業鏈工藝、技術、裝備及其應用推廣,日前,紡織之光“化纖行業綠色纖維制造關鍵技術”重點科技成果推廣活動在浙江省海鹽縣舉行,活動由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和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共同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中紡聯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賀燕麗,中紡聯副秘書長、科技發展部主任彭燕麗,中紡聯副秘書長、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葉志民等領導,以及化纖上下游相關企業,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200余人參加了推廣會,會議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王玉萍主持。 俞建勇在致辭中說,發展綠色纖維和綠色制造是化纖產業提升的內在需求。“十三五”期間,化纖行業要繼續發展綠色制造,繼續增加循環再利用紡織纖維使用量占纖維使用總量的比例,要從源頭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加速化纖工業綠色發展,依靠科技發展實現紡織化纖業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他對發展化纖綠色纖維制造技術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綠色纖維制造的應用、開發能循環利用纖維、研發節能減排新技術、注重標準修訂和清潔生產評價體系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工作、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了解綠色纖維等。 葉志民表示,本次技術推廣項目是由中國化纖協會、中紡聯科技部從紡織之光科技獎勵項目中精心篩選的,項目的先進性、實用性得到專家認可,在行業中推廣應用,必將推動化纖行業科技進步。他希望能有更多關心中國紡織行業發展的企業家們,關心關注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這支公益力量,為推進中國紡織行業科技教育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東華大學研究院副院長王華平從國內外紡織業發展趨勢談到了化纖行業綠色纖維制造關鍵技術,并對建設綠色纖維制造體系、發展化纖再生循環經濟進行了展望。他說,未來,我國需要建設綠色纖維制造體系,發展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的化纖再生循環經濟,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化纖經濟,轉變為依靠資源再生循環利用發展的經濟模式。我國需要建立回收體系,包括對回收企業進行培訓、認證,強化使用單位的多次利用回收,強化公民回收意識等;需要建立循環再生體系,包括瓶片等可紡塑料回收技術、纖維及紡織品回收技術、紡絲及制品技術等;需要建立綠色纖維采購及應用體系,包括加大政府、學校、大型國企等機構的綠色采購力度,與大型超市、商場等合作共同推廣綠色產品,與品牌企業共同推廣綠色產品等;還需要建立標準認證及品牌建設體系,包括再生原料認證、再生技術體系認證、產品生態安全認證、碳認證等。 嘉賓訪談環節,在端小平的主持下,高勇、俞建勇、賀燕麗、彭燕麗,以及浙江海鹽海利環保纖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浩以“綠色紡織,從纖維開始”為主題,圍繞“十三五”紡織業綠色制造發展方向、關鍵技術、綠色纖維認證和應用、技術推廣、企業面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了對話。在技術對接交流環節,來自企業和大學的專家就綠色纖維制造相關技術進行了介紹。 作為此次推廣活動的一大亮點,在會場外廳,浙江金霞新材料有限公司、廣東新會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大發化纖有限公司等26家企業以標準展位形式向代表們推介了各自的綠色纖維新材料,受到與會代表的歡迎。 與會代表還參觀了海鹽海利環保纖維有限公司15萬噸/年的廢棄聚酯瓶加工清洗生產示范線和20萬噸/年再生聚酯生產示范線,大家對設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表示贊賞,對海鹽海利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表示欽佩。 推廣成果簡介 成果一:高品質差別化再生聚酯纖維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 推廣單位:海鹽海利環保纖維有限公司 成果介紹:該項目在工藝技術、裝備制造和產品開發方面系統地進行了大量研發和集成創新,攻克了再生聚酯雜質含量多,粘度、色差大,紡絲斷頭多,產品品種單一等難題;將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運用在再生聚酯纖維生產的各工序,提高了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產品具有可追溯性。項目建成國內外規模最大的15萬噸/年的廢棄聚酯瓶加工清洗生產示范線和20萬噸/年再生聚酯生產示范線,開發了POY、FDY、ITY三大系列產品,技術路線先進、合理,自動化、智能化程度高,產品質量好,生產運行穩定、節能減排顯著,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傮w技術具有創新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成果二:海藻纖維制備產業化成套技術及裝備 推廣單位:青島大學 成果介紹:“向海洋要纖維,開拓纖維的第三來源”,將纖維紡織學科優勢與區域海洋特色相結合,開展了海藻資源制取纖維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研究。項目研發了海藻纖維高質、高效環保制備成套技術及裝備,突破了海藻纖維產能低、強度差的技術難題,使海藻纖維自動化大規模生產首次成為現實。發明了耐鹽、耐堿性洗滌劑(耐皂洗)海藻纖維制備關鍵技術及裝備,首次使海藻纖維在紡織服裝材料領域的應用成為現實。首創實現了海藻纖維的無脫水劑(酒精、丙酮等)分纖;研發了海藻纖維原液著色技術、抗菌海藻纖維制備技術,開拓了海藻纖維差別化、功能化的應用領域。目前建成了年產800噸自動化柔性海藻纖維生產線,運行可靠,產品質量穩定;開發了紡織服裝、生物醫療、衛生保健三大系列共20多個海藻纖維產品,打破了國內外海藻纖維產品單一用于醫用敷料和護理材料的局面。 成果三: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推廣單位:山東大學 成果介紹:Lyocell纖維是一種綠色環保再生纖維素纖維,具有天然纖維本身的特性如吸濕性、透氣性、舒適性、光澤性、可染色性和生物降解性等,還具有合成纖維高強度的優點,其強度與滌綸接近,遠高于棉和普通的粘膠,在紡織等行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本項目集成了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產裝備,優化了生產工藝,首次實現了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的穩定達標生產;在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產線上,首次完成纖維生產全過程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設計、集成、軟件開發,實現了纖維生產全過程自動化,掌握了核心控制技術;開展了系統的理論研究,獲得了影響產品性能的生產實際規律,突破了纖維制備的理論瓶頸,同時攻克了溶劑凈化回收、濃縮技術。項目已在山東英利實業有限公司、保定天鵝新型纖維制造有限公司實現產業化,建立15000噸/年的生產線2條,產品已在山東省高密市康泰紡織有限公司、臨邑恒豐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德州華韻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獲得推廣,產品廣泛應用于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等領域,效益顯著。 成果四:彩色差別化滌綸絲熔體直紡產品多元化工程技術 推廣單位:浙江華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介紹:該項目針對原液著色技術在聚酯熔體直紡生產線上色彩變化困難等現實問題,通過對著色劑、功能添加劑等精準計量在線添加工藝及其與聚酯熔體高效耦合、快速動態均勻分散等裝備技術研究,自主設計制造了可移動式精確計量添加裝置、氣動無死角注入頭、系列多元耦合及動態分散器等關鍵設備,解決了聚酯熔體直紡著色難、批量大、無法進行多品種小批量多色系同時生產的技術難題;通過切片紡絲技術協同攻關,實施了在線配色多色系聚酯纖維新材料產品色彩配方數據庫體系構建、多種異形截面及其復合分布噴絲孔特種噴絲板設計應用與產品標準、色卡標準制修訂質量提升等集成創新,在年產10萬噸彩色差別化滌綸絲熔體直紡產品多元化工程技術及配套切片紡協同創新裝置上,開發出彩色滌綸絲FDY、POY及其一步法直紡復合絲和多種雙異截面復合彩色滌綸絲FDY等3個層次10多個系列的原液著色聚酯纖維新材料,實現了多色系、功能性母液法/母粒法彩色聚酯纖維熔體直紡技術產業化和原液著色滌綸絲產品結構多元化。該項目實現了大型聚酯熔體直紡生產線上同一色彩品種在3位~72位等不同批量規模生產單元的系列紡絲位數可調,花色品種變換靈活方便,具有明顯的產品類型(POY、FDY)、色彩和生產批量柔性化優勢;生產過程顏色變換時每絲餅的過渡絲量僅為3.0Kg左右,大大降低了原材料消耗和紡絲能耗。項目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成果五:高品質純殼聚糖纖維與非織造制品產業化關鍵技術 推廣單位:海斯摩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介紹:該項目在千噸級殼聚糖纖維產業化基礎上,針對醫衛材料快速質子化、速效抑菌等要求,系統研究殼聚糖提取與純化原理,開發“三酸四堿”工藝與專用裝備,研制超高脫乙酰度殼聚糖生產關鍵技術,成功實現工業、食品、醫療全系列殼聚糖原料高效提取及綜合利用;研究超高脫乙酰度殼聚糖溶解與紡絲動力學,提升紡絲技術,顯著提高纖維強度與均勻性,研制在線活化高純度殼聚糖纖維制備技術,達到國家一次性衛生用品速效抑菌的標準。該項目有效提升了超高脫乙酰度殼聚糖提取、纖維高品質化制備水平,實現了系列化殼聚糖纖維及速效純殼聚糖纖維純紡與混紡非織造布規?;a,廣泛應用于止血海綿、高端敷料、面膜、衛生巾、紙尿褲等領域。形成了原料提取、紡絲、非織造制備及產品開發集成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體系。該項目形成了超高脫乙酰度殼聚糖原料到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有效發揮了生物基纖維創新驅動發展的應用示范作用。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