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論壇 繪就世界纖維產業發展新藍圖 |
本刊記者-王利 文/攝 在剛剛落幕的世界纖維新材料大會暨第23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上,各分論壇圍繞纖維新材料、先進復合材料、人工智能、循環經濟及再生纖維等幾個方面深入展開。國內外行業大咖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講述了各國纖維發展現狀,描繪了纖維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纖維新材料領域先進技術論壇 瞄準高端纖維技術,走科技化、差異化道路 纖維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人的生活離不開纖維材料,纖維材料不僅是服裝、家紡行業必不可少的原料,也是重要的基礎工程材料。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纖維材料要求提高,各種高性能的纖維新材料層出不窮,運用廣泛。目前,發達國家在纖維新材料領域已取得重大成果,我國也爭先布局高端纖維和紡織技術,使我國纖維生產走上科技化、差異化道路。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美芳介紹了纖維新材料基礎進展,她指出目前受生產技術和市場容量等因素影響,我國化纖行業產量增量已進入了調整期。隨著纖維科技的發展,纖維新材料實現了材料智能化、自動化與信息可視化的集成,纖維組分由簡單向多重構筑發展,纖維功能由被動適應向主動創新設計發展,將在紡織工業、能源交通、生物醫療、航天軍事、建筑農業等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 北京服裝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銳介紹了雙環籠狀季戊四醇磷酸酯在PA6中的阻燃機理研究。她指出,在聚酰胺6(PA6)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雙環籠狀季戊四醇磷酸酯(PEPA),經雙螺桿熔融共混制備PA6/PEPA共混物,可以賦予PA6良好的阻燃功能,使PA6/PEPA的加工性能得到提高,她還介紹了在PA6/PEPA體系中PEPA可以獨立地起到很好的阻燃效果的機理。 德國亞琛大學紡織技術研究所研究員Sascha Schriever介紹了濕法紡絲技術現狀及趨勢,通過對干濕法紡絲工藝組合、硅石氣凝膠-隔熱用多孔硅石氣凝膠纖維創新潛力、纖維素氣凝膠纖維作為超級絕熱材料降低柴油機排放、石墨烯和石墨烯氧化物及其復合材料的濕法紡絲、ZIM-漏斗紡絲-提高聚丙烯腈纖維濕法紡絲生產率的紡絲系統等專項解釋,系統地介紹了當前濕法紡絲技術的發展和趨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需工程技術研究所博士郝新敏介紹了我國軍民兩用纖維新材料發展趨勢與標準體系建設。他指出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國家戰略,技術融合是軍民融合的核心要素,標準則是技術融合的載體和升華,也是支撐軍民技術雙向轉移、實現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要通過建立和完善統一協調的軍民兩用化學纖維標準體系,實施標準體系的規范化管理,推進纖維材料領域國防科技和民用科技互動發展,形成對國防建設的強大支撐力。 先進復合材料的研發與應用論壇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先進復合材料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國際上無論是原材料制備、設計與工藝還是工程應用均已取得了較大進步。在國內,行業也進入了成長期,取得了一些技術突破,但在科技成果向下游應用轉化的過程中仍有一定的欠缺。先進復合材料在國際上主要應用在哪些領域?在我國又取得了哪些突破呢? 目前,POM作為通用工程塑料在工業上已廣泛應用,但在紗布領域尚無發展。Plaisir株式會社董事長梅村俊和向與會者展示了把POM用于纖維開發的新市場,主要集中在服裝、個人娛樂類(漁業)以及無紡布三個領域的應用優勢。在服裝上,與PET及Nylon相較,POM纖維具有優異的導熱、抑菌等性能,外觀表面光潔;在漁業方面(漁線、網繩等),POM和PLA等材料混紡可解決PET等材料不易降解而引起的海洋廢物污染問題;在無紡布方面,POM可制作含醇高的汽油罐及鋰電池隔膜。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汪昕針對FRP在結構加固和新建結構增強中的問題,在高性價比玄武巖纖維的基礎上,通過纖維、樹脂和復合材料三層次的創新研究,推出了系列高性能玄武巖纖維復合材料,實現了短期力學性能、長期疲勞、蠕變和耐腐蝕性能的顯著提升。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玄武巖纖維復合材料筋、網格、型材和拉索的有效設計和利用,開發了系列長壽命結構形式,包括玄武巖纖維筋-混凝土結構、玄武巖纖維網格增強結構、玄武巖纖維型材及與混凝土組合結構、玄武巖纖維拉索大跨結構。通過材料與結構的一體化設計,有效提升嚴酷環境下土建交通基礎設施結構的基本性能、長期荷載下的疲勞性能和腐蝕環境下的耐久性能。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ACCIS兼英國國家復合材料中心NCC教授 Kevin Potter介紹了碳纖維領域中的研究重點,包括縮減成本、通過自動化提高生產量、改進材料使其具有更高損害阻抗,使用新結構形式控制損害增長,提高合成物的可持續性和可回收性,改進對加工和性能的模擬,多功能材料和結構。對于這些領域,布里斯托大學在布里斯托合成物研究所(ACCIS)有持續的低技術成熟度的研究和開發,在國家合成物中心有高技術成熟度的研究和開發,而且與業界伙伴展開了密切合作。 智能制造與智能紡織品論壇 助力化纖邁向AI時代 “智能”已經成為描繪未來世界的關鍵熱詞之一。然而,真正的智能工廠是什么概念?大數據如何與化纖行業發展相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落地紡織新材料產業?工業4.0給化纖產業發展帶來哪些契機?智能纖維材料及其紡織品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如何? 浙江大學智能系統與控制研究所所長蘇宏業帶來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與智能工廠的關系》的研究,他針對當前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的研究熱點,從國內外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及展望,自動化工廠、數字工廠如何發展至智能工廠,智能工廠實現過程中人工智能如何支撐等進行了介紹。他指出,在逐步完善的自動化、數字化工廠基礎上把各個系統中人的啟發式工作逐步由智能算法通過計算機完成,可以逐步實現數字工廠+人工智能 =智能工廠,清晰地描述了如何落地智能工廠的概念,為與會者指出了方向。 北京三聯虹普新合纖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張敏通過《工程公司在智能制造發展中的推進作用》介紹了工程公司作為植根于某一特定行業,為該行業企業不斷尋求前沿技術開發、研究、應用和生產整合的專業企業,具備為企業提供以上關鍵條件的天然基因和能力。公司將及時抓住“智能制造”的歷史變革機遇,通過吸收、引進和應用最先進、最合適的專業技術為化纖企業的智能制造發展提供強勁的推動力,幫助整個化纖行業完成當下新一代的技術革命。 德國亞琛大學紡織技術研究所研究員Vadim Tenner提出,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靈活的低成本、高效益的生產工藝是企業生產的必要條件。目前,亞琛工業大學紡織技術研究所(ITA)正在嘗試將智能功能整合到各類纖維的生產體系中,此外還在研究和開發纖維加熱、防水性以及通過半導體紗線或印刷導體布局實現的增強型信號傳輸等課題。 國內外專家高瞻遠矚,紛紛提出對于人工智能的見解,并對智能制造與智能紡織品的前景頗為看好,認為未來將迎來全新的AI時代。 循環經濟與纖維產品高值化論壇 從源頭實現紡織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紡織新材料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同時纖維產品的高值化則為企業開辟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隨著國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綠色健康屬性越發重視,紡織品的消費升級現象逐漸凸顯。那么,纖維作為產業源頭,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及實現綠色循環發展呢? 印染行業一直被認為是高污染行業,尤其是深染,對水資源污染更為嚴重,然而,近年來興起的原液著色,極大程度解決了這個問題。原液著色纖維加工成紡織品可免染色工序,避免產生大量印染廢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突出的環境友好特征。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邱志成介紹了原液著色纖維生產加工的多項成果,分析了目前通用的多項技術路線,對關鍵工藝如著色劑、母粒制備、纖維柔性化等作了重點介紹。他認為原液著色纖維的市場潛力巨大,應用前景廣闊。 據了解,每年我國紡織服裝的廢棄物大都被當作垃圾掩埋、焚燒,這既造成了資源浪費,又污染了環境。另外,我國閑舊服裝保有量達2800萬噸,如果能把廢棄、閑置服裝進行回收利用,制成可再生纖維,將對我國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巨大貢獻。 東華大學研究院副院長王華平認為我國廢舊化纖紡織品再生面臨物流瓶頸、技術瓶頸、市場瓶頸與經濟瓶頸,他詳細介紹了我國循環再生產業發展現狀,梳理了近年來多項關鍵技術突破,分析了原料分類分級梯度回收、再生成分鑒別等關鍵技術進展,指出未來我國應進一步深入開發,提升廢舊資源回收利用率,提升再生制品品質、功能、附加值,拓展應用領域。 作為生物基纖維的代表產品,PTT纖維具有自然舒適的手感、良好的拉伸和回彈性,并且可以在較低的溫度下染色,不僅可以廣泛應用于服裝等紡織品領域,在醫療衛生等非織造布領域也有很大的市場發展潛力。作為全球聚酯龍頭企業,國望高科在生物基原料的研發方面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研究,江蘇國望高科纖維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邊樹昌介紹了企業在生物基聚酯原料PDO研發以及生物基PTT熔體直紡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的最新技術進展,對未來PTT纖維的高值化改性的發展充滿信心。 四個論壇,干貨滿滿,見解標新立異。東京大學教授古月文志介紹了熱致相分離法制備多孔導電納米結構,韓國仁荷大學應用有機材料工程系教授Han-Yong Jeon介紹了用指數和性能試驗評價生物降解樹脂對綠色土工合成材料的環境適應性,浙江理工大學材料與紡織學院博士呂汪洋介紹了催化功能性纖維的研究與開發,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宏志介紹了智能纖維與服裝……思維的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國內外大咖對纖維新材料創新研發應用的剖析,再一次刷新與會代表對纖維的認知,讓大家感到獲益良多。 除了四個論壇,大會期間還舉行了舒馨生活從纖維到品牌、錦綸行業規范賒銷工作總結會、《粘膠纖維行業規范條件(2017)》申報宣講會、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玄武巖纖維分會2017年會員大會等主題活動。 |
相關文章 |